周建洪
(常州市金壇區白塔小學,江蘇 常州 213200)
如何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改善當前學校體育教育薄弱的現狀,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已經成為每個體育教師應思考的問題。盡管許多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已經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但在實際的體育教學過程中,許多問題依然存在。本文主要探討陪伴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以期為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借鑒。
體育課上經常有學生不愿意參與練習,問其原因:不乏沒興趣、太難、不會等之類,更是不愿意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所學技能,主要擔心出丑、出錯、被笑話等。這類情形多出現在一些女生和體育處于弱勢的學生中,長此以往,惡性循環,導致教學不能按計劃有效完成。
體育教師長期疏于技能練習,平時缺少相關的技能培訓,日積月累導致運動技能嚴重退化。在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化繁為簡,不做動作示范,只做簡單講解,評價、糾錯不到位,更有甚者沒有評價與糾錯。教師的示范教學和學生的模仿學習這一體育課的主要教學形式蕩然無存,師生之間的知識、技能、情感交流嚴重缺失。
教師不愿意教技能,學生不愿意學技能,沒有教與學的體育課成了活動課,學生自得其樂,教師只看紀律,一學期結束,學生不知道教師姓什么,教師也不認得自己的學生,這一現象是真實的普遍存在的,師生之間“零交流”。
應試教育的存在使得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受到影響。過度的知識本位教育對體育課程實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智力為主的考試評價機制攪亂了教育資源分配。體育課程日趨“邊緣化”,體育課程失去了應有的社會認同。
體育課程內容“準、繁、偏、舊”,造成課程結構紊亂,學生花費大量時間用于學習新的運動知識和新的運動技能,而影響了在某些興趣內容上縱深方向的進一步學習,體育興趣受到壓制,運動學習的良性遷移受到阻斷,上了多年體育課的學生往往沒有掌握一技之長。
當前我國體育課程評價形式魚龍混雜,如關注學生發展的過程,提出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提出綜合學歷考査、質量綜合評定;并嘗試進行了考試取消百分數、實行等級制的探索,部分地區還試行分項、分類考試;有些地區還嘗試開展了師生互評的探索。這些探索與嘗試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但這些探索大多是淺層的、微觀的和零散的,沒有對主要問題產生根本性的改變。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是以單一的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的“量化”作為最終的指標進行評價,缺乏人本化激勵性的評價管理。
《育人三部曲》中講到:“一個只是在講課時隔著講臺跟學生會面的人是不會了解兒童的;而不了解兒童,就不可能成為教育者。對這樣的人來講,孩子們的思想、情感和意愿都是不可捉摸的。”剛剛參加工作的那幾年,面對一群可愛的孩子,筆者時常感到手足無措,一節課下來幾近奔潰,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一度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覺得自己不適合做一名體育教師。學生慢跑熱身時,總是嘰嘰喳喳吵個不停,隊伍亂七八糟,筆者總是站在一邊大聲喊著:“不要講話,兩兩對齊,保持隊伍整齊,手臂前后擺動,腿抬高……”然而這并沒有起到任何應有的效果,學生依然我行我素。有一天慢跑熱身時,筆者陪著學生一起跑,發現學生一反常態,都跑得很認真,沒有人講話,隊伍也很整齊,這讓筆者倍感驚喜,問題解決了,竟是那么容易——陪著學生一起跑。
課堂練習時,教師正確優美的動作姿態,堅持不懈的精神無形中激勵著每個孩子。在一節跳繩練習課中,筆者跟孩子們一起比賽跳雙飛,孩子們的驚嘆聲不絕于耳:“哇,Z老師跳得真好!”“你看Z老師跳的真高!”“Z老師真厲害,跳這么多!”“我們也試試!”……孩子們紛紛主動地參與練習,希望自己也能像老師一樣厲害,甚至超越他們的老師,可見陪伴的力量不容小覷。
蘇霍姆林斯基寫道:“細膩的情感只有在集體中,只有在同你周圍的人們經常的精神交往中才能培養起來。”當你藏起自己內心的時候,學生也會戴上面具。真誠地走進學生,陪伴學生,加入他的體育活動,和學生一起面對在體育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感受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產生的情緒變化,設身處地地去經歷這一切,你才能真真切切的明白為什么課堂上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才能找到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在一次肩肘倒立課上,學生們都認真積極的做著練習,筆者也加入其中,給予學生相應的保護與幫助。筆者來到幾位女生身邊,想要幫助她們完成動作練習,她們態度堅決的對筆者說:“我不會!我不做!”筆者耐心地說:“沒關系,老師幫助你們來嘗試一下,失敗了也沒關系。”可她們就是不愿意。筆者當時心里非常惱火,覺得這些孩子怎么這樣矯情,別人都能做,為什么她們幾個就不能。為了給她們樹立信心,筆者親自做了示范,在雙腿上舉的過程中,衣服向下滑落了一下,于是趕緊拉緊衣服,心中不免有一絲尷尬。瞬間筆者明白了這些女生不愿意去嘗試的原因:正值生長發育期的她們害怕在男生面前出現這樣的尷尬。
孩子可能會淡忘教師傳授的知識,但教師用心靈與行動播下的做人的道理,必定會在孩子的血液中奔流不息。當孩子把學校當作自己的精神家園時,他就有了歸屬感;而為人師者,則因為教育的效能而有了職業成就感,尋找到了工作的意義,實現了人生的價值。這就是我們強調教育人要發現溫暖,傳遞溫暖,創造溫暖的全部理由,只有溫暖才能催生生命的萌芽和成長。體育除了能鍛煉身體之外,磨煉意志也是一個重要的作用。耐力跑是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項目之一,也是學生最害怕、最不喜歡的運動項目,練習過程枯燥乏味還非常的累。筆者和學生們一起跑,陪他們一起感受極點現象:呼吸困難,肌肉酸痛,動作遲緩,情緒低落,簡直不愿意再繼續跑下去,但堅持一段時間后,呼吸變得均勻而加深,動作感到輕快,不舒適感逐漸消失。筆者給學生解釋極點現象產生的原因,并告訴他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一樣不能退縮,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筆者想若干年之后,筆者的學生們也許不再記得極點現象的概念,但一定不會忘記教師陪伴他們成長的這一幕幕畫面。教師評判一個學生是優等生還是后進生的基本標準,就是看他是否遵守規章制度和要求,是否聽話,是否違反了行為規范。人到了少年期,就不能滿足于如此貧乏的表現自己了:他渴望在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積極的社會公益活動中表現自己。記得那年教師節,筆者走在走廊上,身后傳來熟悉的聲音:“Z老師在這里呢。”原來是X和Y,2人手里拿著一枝玫瑰花,害羞地塞進筆者手里,低聲說:“老師,節日快樂!”便匆匆離開了。這兩個孩子是全校出了名的皮王,讓許多教師感到頭疼。筆者是他們的體育教師,經常會用談心的方式跟他們聊聊天,其實他們本質并不壞,只是比其他孩子更需要關愛,因為他們都是在單親家庭長大的,他們常說:“媽媽都不要我們了。”言語間充滿了對母愛的渴望。這2個孩子特別喜歡打籃球,筆者便將他們倆的愛好發展成為特長,每年區籃球比賽都能取得好成績,筆者常把他們倆樹立為運動之星的典范,讓他們認識到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