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進
(皖西學院體育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僅是城市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推進全民健身滿足社區居民體育生活需求而實施的一項民生工程。加強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有利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體育產業健康發展、引導社區居民理性體育消費、提高社區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和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在安徽省六安市五縣三區中,隨機在金安區、裕安區、葉集試驗區、舒城縣、金寨縣每個縣區中抽取10個初中生班級,通過班級學生向家庭發放《社區居民體育活動現狀調查問卷》。問卷共發放2500份,回收有效問卷2252份。對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了解六安市社區居民體育活動現狀,旨在發現問題和不足,并有針對性地為完善六安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提出建議性意見。
調查問卷設置的體育項目有跑步、廣場舞、球類、游泳、武術、登山、其他等7項(單選)。結果顯示,跑步的參與者最多,達到了596人,占比26.47%,其次是廣場舞和球類,分別是527人、429人,占比為23.40%、19.05%。分析認為,跑步對于體育場地的要求不高,適合不同人群;廣場舞近年來在社區比較流行,深受中老年婦女的喜愛。至于其他項目,可能受場地器材和普及程度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參與的人數比例相對偏低。
社區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方式從宏觀上說無外乎2種,即自發性的和有組織性的。對社區居民參與體育活動方式調查顯示,自發性的為1578人,占有比例為70.07%。其中,“獨自”“結伴”的分別為807人、771人,占比為35.83%、34.24%。有組織性的為674人,占比29.93%。其中,“個人興趣組織”為357人,占比52.97%;“單位組織”為161人,占比23.89%;體育協會、居委會組織的占有比例僅為4.75%、4.45%。可見,六安市社區居民多以自發的“獨自”和“結伴”參與體育活動,有組織性特別是以體育協會、居委會組織名譽參與體育活動的人數比例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六安市基層體育協會和居委會對社區居民體育活動組織規模和頻次上有待提高。
調查表明,六安市居民參與體育活動選擇公共體育場所的人數最多,為856人,占比38.01%。近年來,六安市在完善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中對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投入很大力度,為很多社區居民會選擇公共體育場所進行鍛煉提供了空間和機會。同時,選擇城市公園或廣場參與體育活動的為372人,占比16.53%。此外,選擇學校體育場和社會上經營性體育場所的人數也有316人和282人,占比14.03%、12.52%。公共體育場所、城市公園或廣場一般空間較大、環境美,而且空氣流通性較好,深受廣大社區居民喜愛。學校體育場、社會上經營性場所專業性較強、設施全,還會配備專門的技術指導人員,這對于體育項目技能水平較高、體育消費意識較強的居民具有一定吸引力。
統計顯示,六安市社區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段早上05:00~07:00的人最多,而且是老年人居多,共有766人,占比34.01%。一般來說,上班族只有在業余時間才有可能參加體育鍛煉,而退休清閑的老年人相當對于中青年而言空余時間顯多,老年人睡得早、起得早,有早鍛煉習慣的人偏多。人數較多的其次是晚上17:00~20:00,在這個時間段,大部分中青年已下班,有健身習慣的也多在這個時段參與體育鍛煉。中午11:00~13:00和晚上20:00~22:00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最少,分別占7.02%和9.99%,因為這2個時間段通常是午休或者準備睡覺的時刻,所以選擇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明顯偏少。
參與體育活動的頻率也是評價社區居民健身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六安市社區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頻率統計顯示,每周參與體育活動1~3次的人數最多,達到了1056人,占比46.89%。其次是每周4~5次,為585人,占比25.98%。但也有131人幾乎從不參加體育活動,占比5.82%。可見,六安市居民有94%以上的人都會參與體育活動,所不同的是頻率上的差別。分析認為,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意識到健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提高身體素質、保持健康水平的最為直接手段就是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六安市社區居民絕大多數參與體育活動比較理性,能夠保持在一個合適的頻率,每周1~3次和每周4~5次鍛煉頻率的共有1641人,占比72.87%。合適的體育鍛煉頻率,再結合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參與者的健身效果。
從法規層面保障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可持續發展,賦予社區居民更多的體育參與權利,這符合法治中國建設的發展要求。六安市各級部門應該對上級有關涉及社區體育的法律法規進行認真梳理研究,結合六安市當前的實際情況,通過廣泛深入的走訪和調研活動,主動聽取街道辦和居委會及社區居民的意見,吸取社區體育組織者與管理者的實踐經驗,制定出科學、合理、可行、有效的社區體育法規制度,更好地保護社區居民體育參與權利,使社區體育公共服務能夠在法規制度的框架下順利開展,促進六安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可持續發展。
社區體育組織應是新時期社區居民體育發展的帶動點,六安市在貫徹落實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過程中,相關部門應注重拓展社區體育組織的建設途徑,緊密跟隨體育社會化的發展潮流,將社會力量不斷引入社區體育組織建設中。要在擴大社區體育組織數量的同時,鼓勵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會上的體育團體,構建良好的集體體育鍛煉氛圍,讓社區居民享受體育活動帶來的身心愉悅。隨著生活條件日益提高,社區居民對健康生活方式追求欲望逐步提升,傳統單一的社區體育服務模式難以滿足當前社區居民的體育鍛煉需求。社區體育組織在強化自身發展的同時,要支持相關部門提供多元化體育公共服務,讓社會非盈利力量融入社區體育組織,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的體育項目需求和多元化公益性體育服務指導。
現今,社區體育活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社區居民在體育鍛煉的同時,還會考慮到體育鍛煉方法的科學性以及體育鍛煉過程的效果。因此,社區體育公共服務要關注社區居民體質監測,要定期或不定期開展社區居民體質監測活動,讓居民能夠了解到自身的體質狀況,提高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要讓社區居民掌握體質健康的相應指標,并通過常態化的體質監測讓社區居民結合自己體育鍛煉達到體質指標數去加以比照,引導居民科學合理有效參與體育健身。對于沒有能夠體育鍛煉的社區居民來說,體質監測機制也能帶動和引導他們參與體育活動去改善體質健康指標。體質監測機制還可以給社區居民提供身體指標的變化情況,增加對體育鍛煉能夠強身健體的信心,從而更積極主動的參與體育鍛煉。相關部門還要做好體質監測之后的反饋評價工作,及時對一些監測數據進行更新,這樣有利于增強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可持續性發展。
信息傳播是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相關部門應做好社區體育信息傳播工作,充分利用可以宣傳的工具。例如電視、廣播、報刊、雜志、黑板報等傳統媒體,還有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此外,體育知識講座、健身培訓等,也是比較合適的信息傳播途徑。通過體育信息傳播平臺的開發,強化了信息傳播力度,讓各年齡段的社區居民都能對體育信息有所了解,吸引更多的居民產于到體育鍛煉中來。在互聯網技術下,社區體育信息傳播平臺能夠收集與發布相關信息,方便社區居民掌握體育鍛煉知識、方法、技巧,還有體育項目活動的舉辦時間等。隨著“互聯網+體育”的快速發展,社區居民能夠通過網絡平臺預約場地,或者進行在線技能學習,或者與其他體育愛好者進行在線互動交流,完善自身的體育鍛煉計劃等。在體育信息傳播平臺的支撐下,社區居民查詢和閱讀體育信息更加便捷,有利于調配好參與的時間,使社區體育資源得到高效的使用。
六安市社區體育管理部門應加強體育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對不具備建設條件的社區可進行單件設施添加及局部改造。將社區范圍內閑置的倉庫房或者地下空間等進行充分利用,改造成為社區居民體育活動場所。對一些體育基礎設施相對較少的社區需要作出一定的規劃,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最大程度地為社區居民參與體育活動創造場地。對于那些具備了建設條件的社區,需要盡早將社區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納入規劃方案中,盡快讓社區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體育資源得到保障。同時,新時期的社區體育開展應對合理爭取資源共享,附近學校、企事業單位的體育場地設施在適當的情況下應向社區居民實施有償或無償開放,為社區居民提供便利的體育鍛煉條件,讓更多居民參加體育鍛煉,全面推動社區體育的發展。
六安市社區體育管理部門應強化社區居民評價監督體系,與全體居民共筑評價監督流程。相關部門應有效調控和監督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認真貫徹執行國家體育政策,加強對社區居民的體育服務指導,提升體育場館服務人員的專業水平,不斷提高社區體育服務質量。同時,應設立互聯網平臺、電話等社區居民監督反饋渠道,讓居民能充分參與到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管理中來,監督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整個過程。此外,管理部門還要深入了解社區體育場地設施發展現狀,統一調配社區體育專項資金。總之,社區體育管理部門應做到以人為本,強化服務意識,促成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水平步入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