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苗
2014年 11月7日陜西省教育廳印發了《陜西省初中畢業生升學體育考試工作方案》的通知,該通知對中考體育做出了一些調整,特別是加入三大球的項目,使得中考體育的難度有所增加,在2015年4月的榆陽區中考體育足球項目中47位選擇足球項目的學生全部及格,并且有10人達到了滿分,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通過這次中考,學生們也開始慢慢重新審視足球,今年選報足球項目的學生較去年又增加很多,尤其是女生增加的人數特別明顯,女生經過刻苦的訓練,能夠達到滿分的機率很高,結合教學經驗和實際,我有以下幾方面感想:
一、從體育課的實際教學情況來看,排球容易掌握但是學生的技術動作不能鞏固,不能始終保持正確的動力定型,衍生出許多五花八門的動作,例如有的學生用手掌根部墊球,有的用拳頭擊球等等的不符合考試說明的動作,只有少數學生能夠按照正確的動作要領堅持做,雖然開始的時候墊球次數比較少,但是經過反復的訓練,還是比較容易接近或者達到滿分,筆者認為,排球雙手正面對墻墊球存在以下三個問題,第一,沒有完全掌握正確的動作要領,在剛開始的練習的時候,不要使用標準排球,這類型的排球比較硬,初學者很容易會引起胳膊酸疼,應該使用軟式排球練習三個周以后,等學生基本掌握了動作要領再過渡到標準排球,效果比較好。第二,不能很好地控制墊球的力量。第三,找不到持續墊球的節奏感。只要能夠同時解決上述三個問題,排球拿滿分也是比較容易的。
二、筆者認為籃球運球上籃屬于三個項目中難度系數最高的,要求必須掌握運球動作以及選擇合理的投籃動作,投籃動作包括低手上籃、高手上籃或者行進間跳投,從上半年的中考體育測試來看,該項目得滿分的概率不高。暴露出很多問題,有的學生兩次運球跑次數多,有的學生則是直接抱球跑,有的是拍球跑,上籃的動作也是多種多樣,有的往籃筐里扔,有的雙手拋球,只有少數學生能合理運用投籃動作將籃球投入籃筐中。針對這樣的問題,我覺得可以嘗試以下方法解決,第一,通過直線或者曲線運球來解決運球這一環節,第二,通過籃下定點打板投籃強化投籃動作,或者更合理的三步低手上籃或者三步高手上籃,前提是必須讓學生掌握三步上籃的腳步動作。筆者通過實際的教學訓練發現,三步上籃是籃球測試容易得高分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三、個人認為足球運球繞桿或者繞標志桶是三大球項目最容易拿高分的項目,所有標志物之間的距離均為5米,總共30米,通過三節課的訓練后,大多數學生基本掌握了腳內側運球的動作要領,特別是有一部分女生學會簡單運用腳背外側運球,再結合腳弓內側,很輕松的拿到了高分。在平時的教學和訓練過程中也發現以下問題:第一,學生著裝不規范,有的學生一直穿著牛仔褲,籃球鞋或者休閑鞋練習,包括體育考試也是這樣的裝備,這屬于態度問題。第二,有的學生雖然反復練習,對腳內側運球的動作要領不能完全理解,加上上下肢的不協調,需要加強身體協調平衡能力的練習。第三,有的學生內心浮躁,想一下子練到教師的水平,不能很好控制人和足球的速度,結果就是足球在前邊跑,人在后頭追。第四,只用一只腳的內側或者外側(較少)完成,觸球間隔時間比較長,不觀察前方標志桶的位置,導致觸及或者撞倒標志桶。針對上述問題,我在實踐中摸索出以下解決的辦法:第一,所有參加足球測試的學生必須穿著運動褲和碎釘足球鞋(學生專用鞋)。第二,針對身體協調平衡能力差的學生,安排跳繩、原地有節奏的足球準備活動、一分鐘臺階練習等等,可以極大的改變學生協調能力。第三,針對心理急躁的學生,教師要嚴格要求這些學生降低奔跑的速度,必須保證足球始終處于雙腳的控制范圍內,要確保能順利通過每個標志桶,然后逐步提高教學要求,慢慢的提高成績。第四,對于習慣使用一只腳運球的學生,允許其這樣做,但是必須要結合腳背外側,縮短觸球時間,增加觸球次數。除了上述方法,還有下列兩種輔助訓練方法,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運球的動作要領,提高成績。1.兩人或者三人一個足球,距離標志桿5米,第一人用腳內側運球繞桿5次,返回將足球傳給下一個同學,然后再用腳背外側運球繞桿5次,前三次課每人腳內側、腳背外側運球次數各20次。2.“Z”字型擺放標志桶,讓學生用兩種運球方法練習,在第一種練習結束后,安排五節課進行練習,可以收到不錯的效果。練習的方法很多,我只是列舉了我經常采用的兩種方法,供大家參考。
只要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各個項目的動作要領,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獲得中考體育三大球項目的高分不難。
[1]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健康素質的意見[Z].教體藝,2006,5 號.
[2]遲化,貢娟,方秀寵,等.我國學生耐久力下降與跑步教育缺失及對策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6):91 - 94.
[3]徐金堯,張夏榕,蔡福良,等.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的實驗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4,27(3):314 - 317.
[4]楊強.學校的體育考試實乃無奈之舉[J].中國學校體育,200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