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晗 何建鵬
自200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在華中科技大學實施以來,華中科技大學《大學體育》課程方案指出:圍繞大課程觀的理念來充分體現體育課程結構的特點,從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面向全體學生出發,緊緊扣住課程的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開設多類型、多教學模式的體育課。但是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社會的變革與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學校體育課程結構也應不斷豐富和完善,以促進學校體育課程發展日趨科學化、規范化和合理化,使體育課程的結構與人才培養的目標相適應,為社會輸送更多全面發展的健康人才。
學校為努力達到體育課程的目標,在體育課教學的實施中為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引入了水平分層的教學形式。根據學生身體素質及專項能力的水平情況,為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及學校具備的師資、教學條件狀況,有選擇性的設置一定的運動項目供學生選擇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選擇任課教師。
體育課是必修課,包括身體健康素質課、興趣選項課、保健課、選修課共四種形式。
(一)身體健康素質課:是學生開學之后必選課程,為期一學期,除必須學習提高身體素質的基本技術、方法及知識外,可根據興趣和愛好在規定的田徑、武術、體操、籃球、排球、足球項目內選擇教學內容。
(二)興趣選項課:這類課程是在學生完成身體健康素質課,身體素質有一定基礎上所開設的。從一年級第2學期至四年級第8學期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任意選擇3個學期中所開設的自主選項課種類、任課教師和上課時間。
(三)保健課: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及個別高齡等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的體育課。
(四)選修課:為滿足學生及研究生學習需要開設體育選項課。包括課外課程及體育人文類課程。
體育教育的根基是體育文化,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應處于體育課程體系中的統領之位。華中科技大學體育課程結構中輕視了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這部分內容基本是體育課上體育教師一帶而過,而沒有形成系統的學習方式。這種形式不利于提高學生體育人文素養,不利于學生了解體育世界的魅力,也不利于學生形成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
華中科技大學設置的四種類型體育課程與全國高校體育課程大同小異,沒有體現校園特色文化。縱觀高校體育課程,大多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都提倡根據學生興趣讓學生自主選課,自主選老師,自主選時間,實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體育課堂。只有少數高校能夠結合學校特色開設體育課程,如深圳大學的俱樂部教學、中國地質大學的野外生存課等。華中科技大學還沒有找到屬于本校的特色精品課程。
體育課程評價過多地倚重競技體育的知識,而忽視對身心健康、運動參與、實踐和動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與體育健康的科學精神、積極的體育學習情緒等方面綜合素質的評定。在評價方式與方法上,注重“量化”,而忽視“質性” 評價,多采用傳統的運動成績方式,缺少體現最新評價思想的技術與方法,評價過程顯得封閉、靜態,缺乏靈活性與動態性。
華中科技大學《大學體育》課程實施方案中雖指出是一年級到四年級課程,但實施過程中卻只有兩年,大多數學生體育課程到三年級就終止了,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嚴重脫節。而學生大三大四空閑時間較充裕,特別是大四學生面臨考研和就業壓力,更需要要通過參加體育課程增加與外人溝通機會,緩解壓力。體育應陪伴個體終身發展,而不應該到大三年級就戛然而止。這種課程設計不利于學生更好更快融入社會角色,不利于學生身心可持續發展,不利于學校與社會人才對接。
體育理論課程講授的知識包括:體育運動基本原理與方法、健康保健知識、奧林匹克學、體育心理學、體育人文學、體育社會學等。課程可以短專題的形式進行,學生既可以選擇到課堂學習,也可以選擇網絡學習。學習完成后進行書面考核,成績合格者才有資格參加體育運動課程。通過這些基礎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被體育的魅力所吸引而主動參加體育運動,也能夠理解參加體育課程的目的不僅僅是拿學分完成任務,更多的是對自己身體的鍛煉、性格的培養和能力的提升。
華中科技大學地處武漢市光谷中心地帶,能夠接受光谷商業帶輻射。周邊的光谷軟件城、光谷創業街、光谷網球中心、奧體中心等商業中心和體育中心都可為體育課程結構設置提供有利條件。根據體育鍛煉的規律,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無法實現課程目標的。課內向課外的合理延伸、有機結合,才能收到預期效果。學??梢罁嶋H情況與商圈和體育中心負責人協商擬定贊助條款,企業贊助學校開設精品體育課程或者校企聯合管理的俱樂部教學課程。同時,建立體育課程網絡平臺,與校園移動網絡結合,利用學校優秀計算機管理技術運行,為在校學生、教師和管理者提供便捷、高效、優質的體育運動服務,也讓企業看到學校學生體育鍛煉情況。達到校園體育與大眾體育的有效結合和巧妙合作,既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又可加強學校與企業聯系,提升學校知名度。
建立符合現代課程理論體系指導下的課程與教學評價機制,可分為教師教學評價和學生學習評價兩部分,進行雙向評價。教師教學評價又由學生評教、教師自我評價和專家評議組成;學生學習評價由教師評價、同學互評和學生自評組成。這樣的評價體系就能充分展現教學和學習的發展進步過程,而不僅單有一個教學結果。這種科學的評價體系更能促進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校也能根據評價結果盡快改善課程結構。
從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角度出發,華中科技大學應該在整個大學教育階段開設全程體育課程,才能跟上大數據時代對人發展的更高要求,才能滿足大學生對終身體育的需求。學生大學四年參加體育課程,保持體育鍛煉,到畢業時大部分同學都可掌握一到兩項體育技能,這對學生就業即人際溝通將有很大幫助。華中科技大學學生學習成績優異,加上體育特長將非常符合用人單位需求。
目前正處于華中科技大學十三五規劃時期,體育課程結構的改革和優化也是學校十三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華中科技大學自身特色,利用學校工科強力優勢,聯合學校周邊企業對體育課程結構進行優化,勢必能夠打造出華中科技大學精品體育課程。
[1]華中科技大學《大學體育》課程實施方案2003版.
[2]張建華,高嶸,毛振寧.當代美國體育課程改革及對我國的啟示[J].體育科學,2004,24(1):50-53.
[3]張文鵬,王鍵.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體育政策的演進: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2015,35(2):14-23.
[4]李衛東.香港高等體育教育的辦學特色及其啟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9):23-26.
[5]葛青,張秋亞,溫杰.我國大學體育課程內容設置現狀與對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3):87-90.
[6]陳小蓉.大學體育課程“四三”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6):813-816.
[7]蔣新國,肖海婷.美國運動教育模式對我國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2007,31(1):82-85.
[8]劉海元.美國體育課程模式對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啟示,2008,25(1):106-109.
[9]姜小平.美國高校體育課程的變化與啟示,2009,(5):156-158.
[10]侯玉鷺.美國北依阿華大學體育課程設置及其啟示[J].體育學刊,2010,17(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