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曉曄
每每到寫作文的時候,學生們總是會垂頭喪氣,抓耳撓腮。問之,答曰:“頭腦中一片空白,沒東西可寫。”而絞盡腦汁總算是完成了任務,往往不是題材陳舊老套,就是立意淺顯。有的初三學生的作文與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作文真沒有多大的區別。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我們常常會說學生們課業負擔很重,坐在書桌前的時間遠遠超過參加各種活動的時間,他們沒有過多的時間和機會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我認為,這當然是事實,但仔細想想,孩子們并非完全沒有時間和機會去感受生活。
比如,有一次學校組織了全校學生在操場上觀看市京劇團的表演。之后,我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想法。他們的發言在三四個人“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泛泛議論后停頓下來。他們明明身處其間一個多小時,為什么卻似入無物無人之地,只能人云亦云呢?
我確實經常告訴孩子們,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沒多大區別。學生如想寫出好文章,除了外部的觀察,更要有內心的感受和想法。有自己的思考,才能有對生命的獨特的歌唱。為了提醒他們,教室里醒目地貼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巴爾扎克)等名言。那么具體怎樣思考呢?
對于初中生來說,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件事,所看見的一個場景,是否具有寫入作文的價值,有多大的價值,往往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他們對其價值的認識與挖掘程度,即思考的程度。作家曹文軒說:寫作就是要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上看出它的“意思”和“意義”來。著名特級教師王棟生老師在《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一書中特別強調:“聽說讀寫,想最重要!”一個不會思考、沒有思想的學生,即使掌握再多再好的寫作技能,也只能是無源之水。我認為,“愿意思考”和“會思考”是互為表里的。學生們既不是不愿意關注社會生活,也不是沒有思考能力。但這個“認識”“挖掘”“看出”的過程并非易事,大部分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訓練、培養下才得以比較自覺、高效地實現。
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灌輸“學貴有疑”的思想,培養學生生疑習慣。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當“我”獨自趴在高處時,“我”在想什么呢?《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婦就是丑陋不堪的勢利鬼嗎?學生在寫作文時,覺得沒有東西可寫,原因之一是他們在生活中只是接受現成的東西,沒有關注過“今天和昨天有什么不同”,更不會想“為什么不同”。在閱讀課文時,他們也常常只是接受文字呈現的,而不善于多打幾個問號,讀到、讀懂文字背后的東西。既然聽說讀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那么,閱讀課上的對學生思維習慣的培養、思維方法的訓練,一定會改善作文中題材狹窄、立意膚淺的狀況。
據介紹,王棟生老師每個學期都會拿出四五節作文課,不寫作文,只是聊一聊與作文有關的事。聊“你的生活就是大地”——平凡普通的生活是作文素材的無窮源泉,因為“太陽每天都是新的”。聊“‘瓦特發明了蒸汽機’的說法對不對”——通過一步步假設、否定之否定的思辨推翻所謂的“眾所周知”:瓦特之前,難道從沒有一個人看到水壺蓋被蒸汽掀動起來的現象嗎?在注意到這一現象的人中,難道沒有人會想到可以把它作為一種動力嗎?在想到可以把它作為一種動力的人中,是否從沒有人作過這方面的嘗試?在嘗試獲得成功的人中,總有人可能向統治者及社會介紹過他們的發明以期獲得資助吧?既然“有可能”,為什么那些聰明人的發現沒有被重視?而到了18世紀,瓦特卻功成名就?任何科學技術的革命都是生產力的需求的結果。但是我們能不能說“瓦特是發現蒸汽可以成為動力的第一人”?這個瓦特的確不是蒸汽機的發明者,事實是,瓦特只是蒸汽機的改進者。他在前人研究發明的基礎上,對蒸汽機做了重大改進,發明了功率更高的“往復式蒸汽機”,在蒸汽機的發明史上做出了杰出貢獻。但他并不是第一個發現蒸汽可以作動力的人。聊“對報刊上的這一則小故事,你還有什么想法”——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要勇于創新,敢于標新立異。聊“今天晨會上你為什么發笑”——用由果推因的思辨方法探求現象背后的真相等。如果說前面的做法講求細水長流,水到渠成之功,那么,王老師的聊課,實際上是通過解剖具體實例,對學生的思維品質進行相對集中的重錘鍛煉,訓練多向思維的品質,它可以給學生一次較強的刺激,對幫助他們掌握運用思維方法會有較大較持久的影響。
時評,即對時事的評論。其優秀之作,往往篇幅短小但視角獨特,思辨深刻,啟人心智。引導學生閱讀欣賞,一則培養“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胸懷;二則學習揣摩其亮點,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當然,若能要求學生對班內、校內的事情也來個“時評”,在學以致用中學會感受生活,理智地思考,恰當地表達溝通則更好。
校運會、春(秋)游、元旦義賣、陽光體育節、學生會競選等都是學生進行觀察、獲得體驗、深入探究的優質資源。他們往往樂意參與,但是,由于主客觀的原因,思想的收獲卻又甚少。所以,教師要成為校園生活的熱心關注者。校園中展示各班“青春期心理小報”,教師首先要仔細欣賞一番,哪些文質兼美,哪些空洞無物,學生特別關注什么話題等。然后要采取適當的方式,如開展辯論會等推動學生多角度觀察思考,鼓勵言人之未言。
我認為,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我們需要經常把孩子們的眼睛從課本引向校內或班內的活動,引向街頭,給他們以時間、空間,創設一個積極思考的情景,引導、激發他們質疑、辯駁、分析,讓他們體驗發現的快樂,讓他們感受深入思考的快樂。相反,如果只是向學生提出觀察生活的要求,僅僅宣講思考的重要性,而沒有具體地多角度地思考問題的體驗,那么,他們的思維終將停留于表面,成為思想的懶人,雖然在現場耳聞目睹了高雅藝術,因為缺乏思考,也仍然“看不出有什么好說的”。也許學生現在想的并不完全正確,但只要他們愿意思考、喜歡思考,假以時日,在生活的教導下,他們一定會成為思維活躍、思想深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