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峰
(開原市骨科醫院,遼寧 開原 112300)
股前外側皮瓣是目前顯微外科中比較常用的游離皮瓣之一,解剖相對恒定,是顯微外科醫生常用的手術方法。其中對于面積較大的皮瓣手術設計比較容易,但是對于面積較小的皮瓣,由于旋股外側動脈降支的第1肌皮動脈位置常有變異,皮瓣設計比較困難,為此我們術前設計采用日本產超聲波雙方向血流計sd-30,于術前判定好旋股外側動脈降支的第一肌皮動脈的體表位置,對手術的準確性及皮瓣成活率有很大的幫助。2012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應用該方法切取較小面積的游離股前外側皮瓣修復四肢軟組織缺損13例,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組13例,男9例,女4例;年齡22~36歲,平均29.2歲,均為交通事故傷。皮膚缺損面積6.0 cm×4.5 cm~8.6 cm×6.5 cm。
術前:用日本產超聲波雙方向血流計sd-30探測旋股外側動脈降支發出的第1肌皮動脈的穿出部位,一可測量出1~2個穿出點的回聲,分別做好標記以備術中選擇,亦可選擇回聲較大的穿出點。
術中:以術前標記的第1肌皮動脈的穿出部位為中心設計皮瓣,沿設計好的皮瓣外側緣切開皮膚、皮下以及闊筋膜,將闊筋膜與皮緣縫合,避免皮支損傷。于闊筋膜下尋找旋股外側動脈降支發出的第1肌皮動脈的穿出部位,確定好皮支的位置以及數量后,切開皮瓣的內側緣,分離股直肌與股外側肌間隙,找到走行于股直肌與股中間肌之間的旋股外側動脈降支主干,于股外側肌內分離血管,使肌皮動脈與旋股外側動脈降支主干連續。
本組13例皮瓣全部成活,有2例皮瓣邊緣壞死,經換藥后成活。術前標記的第1肌皮動脈的穿出部位與術中找到的血管位置基本一致,效果良好。
旋股外側動脈降支的第1肌皮動脈的穿出部位有一定的解剖變異[1],我們體會:在手術前用超聲波雙方向血流計sd-30做好探測,對手術皮瓣的設計,特別是較小面積的皮瓣設計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由于術前已經判定出皮支的部位,皮瓣切取時即可避免偏出第1肌皮動脈的穿出部位,提高了皮瓣成活率。
術中注意:受區創面要徹底清創,必須將感染創面深層的壞死、失活、污染嚴重組織全部清除[2];設計皮瓣必須大于創面1.0~2.0 cm,血管蒂要足夠長;創面止血要徹底,皮瓣引流要充分;術后嚴密觀察皮瓣血運。
[1]侯春林,顧玉東.皮瓣外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95-97.
[2]譚斌,楊林,楊柳春,等.超薄游離股前外側皮瓣修復足背軟組織缺損[J].實用手外科雜志,2015,29(4):37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