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新民
這個時代變化有多快?從“三尺講臺”到iPad教學,從老師主宰課堂到學生翻轉課堂,從實體課堂到互聯網+教育……生活在如此日新月異的時代,學校面臨著互聯網+、STEAM、新高考、12年義務教育、教育國際化、校外輔導機構的挑戰。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路徑和教學方式,與此同時,也需要常常思考教育的本質,尋求教育初心的回歸。
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有用之才,這是時代的要求,是學校和每一位老師的使命和光榮。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維度,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細化為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運用等十八個基本要點。
依據教育部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三個維度,濰坊三中形成了基于國家課程意志,打牢學識根基;基于學校文化特色,夯實文化根基;基于學生核心素養,鑄奠立人根基的立德樹人新模式——“三基教育”。
重慶市第七十一中學校長張克運在《教育走得太快,請等等落下的靈魂》一文中指出:教育的問題出在哪里?教育的核心問題不是出在我們的技術、不是出在我們學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術層面——我們的教育缺乏的是靈魂的東西!可以說,中國的教育技術層面已經走得太快了,“靈魂”跟不上了。
古希臘有個哲學家叫西塞羅,他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學習或者教育對學生本身來說最核心的應該是為己的,不是為別人學的,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可以總結為六句話:
教育非他,乃心靈的轉向:引導孩子轉向愛、善、智慧。
教育就像養花一樣,一邊養一邊看,一邊靜待花開。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每一個學生成才的途徑和方式沒有確定的指向。
教育的新常態就是要摒棄浮躁、功利,回歸到教育規律。
教育必須基于三個原則:中庸、可能和適當。
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彼€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以上論述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必要性。
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對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作了指導性要求,并決定在全國中小學推廣國學經典教育。各地實驗教材陸續出臺。初中階段,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力為重點,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度,引導學生認識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和基本國情。近年來,學校以新課程建設為核心,落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傳統文化課程群為特色,打造了“3670”課程體系,開發開設、編印出版十大文化系列教材,建成五大文化場館,文化名校建設邁出堅實的步伐。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美感與意境;誦讀古代詩詞,初步了解古詩詞格律,閱讀淺易文言文,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欣賞品位;知道中國歷史的重要史實和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性,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欣賞傳統音樂、戲劇、美術等藝術作品,感受其中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參加傳統禮儀和節慶活動,了解傳統習俗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尊重各民族傳統文化習俗,珍視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優秀文明成果,培養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堅持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認真研讀黨的十九大報告,突出把握好“七個新”,即新成就、新思想、新方位、新使命、新目標、新部署、新要求。
第一,著眼“誰來抓”,加強黨建工作隊伍建設。建立學校黨支部書記任職資格制度,強化黨支部書記隊伍建設;制定加強黨務干部隊伍建設的意見,健全黨組織工作機構;完善黨務干部激勵機制,黨支部書記納入校長后備人才庫,加強重點培養。
第二,著眼“抓什么”,建立黨建工作責任清單。全面推行黨委及班子成員責任清單、問題清單、任務清單等清單管理制度,把清單“曬”給黨員教師,加強公開監督。
第三,著眼“怎么抓”,調動黨員干部內生動力。繼續推行“紅燭先鋒”示范崗等團隊建設,把黨員身份“亮”出來,先鋒形象“樹”起來,發揮好先鋒模范和輻射帶動作;將6月15到7月15日作為“黨的建設主題活動月”,努力營造爭先創優的濃厚氛圍。
第四,著眼“怎么評”,強化黨建工作監督考核。黨建工作和單位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督查,實行月調度、季展評、半年觀摩交流;黨建工作納入縣市區教育督導內容,完善評議、評價制度,評議結果作為績效考核、年度考核、班子考核等的重要依據。
加強中小學黨建是新時代中小學工作的重大回歸和必然要求。
在嚴肅學校政治生活、完善學校黨組織架構、開展好黨組織活動、充分發揮黨組織核心作用的同時,學校應力求克服黨建工作與教學業務“兩張皮”現象。
學校是培養青少年的地方,建議學校把黨建與團建及學生發展結合起來,“黨建帶團建,大手握小手”:著力在“帶”字上下功夫。黨委帶團委,黨團建設緊密銜接;黨支部帶團隊部,推動“團隊一體化”,形成少先隊→共青團→共產黨梯隊發展;黨員帶團員,推進“黨團員結對子”,達成“一幫一,一對紅”共建目的,著力在“握”字上做文章。
根據黨建帶團建的工作要求,創建“三個三”工作載體:“三個示范”,樹立廣大團員、學生學習的榜樣;“三個引領”,引領團建工作健康有序發展;“三個幫扶”,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達到師生共成長的目的。依據學校具體情況,可開展“群星閃爍在校園”評選、“紅心向黨推優工程”等系列主題教育活動,開展團員培養紅色教育,倡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