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瑛
教師,對于我們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名詞。曾經年少時,我們成長的歲月中離不開老師;作為父母,我們大多數人的孩子正在老師的陪伴下成長;而作為教師我們正擔負著教書育人,引領一代又一代人成長的重任。
教師責任重大,捫心自問:我們是好老師嗎?怎樣成為好老師?
我們回憶自己的學生時代時,最難忘的是具備人格魅力的老師,最敬佩的是能帶給我們心靈震撼的老師。他們傳授的知識,也許我們早已忘記,他們講解的道理,也許我們已不再認同,但他們的為人與處事、他們的期望與鼓勵、他們面對生活的態度,卻像無形的風吹進我們心里,帶來永恒的影響。他們在我們人生早期所給予的啟迪及熏陶,往往使我們受益終生。因為他們腹有詩書,胸懷大愛。
眾所周知,教育廣義上是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教”與“育”的有機融合,二者缺一不可。
我們知道,常與“教”關聯的詞匯有教導、教誨、精神、引領。與“育”相關聯的詞匯有哺育、養育、培育——這體現了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在成長過程中的陪伴、呵護、雕琢。
我們將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的角色定位為教書育人,我們稱教師為靈魂的工程師、園丁。這樣的角色定位給予教師以重任—助力學生成長。
花草樹木茁壯成長離不開雨露陽光的滋養,離不開辛勤園丁的細心呵護。同樣,學生健康成長離不開促其成長所需要的養分與環境。而常規、安全及教師的修為就是孩子們成長所需的環境。其中常規是底線、安全是保障、修為是滋養。
常規就是我們常說的日常規范,即適合成長的好習慣。好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用一生。人們常說:播下一個行動,就會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就會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就會收獲一種命運。孩子將來成長的質量取決于兒時養成的習慣,法國學者培根也說過:習慣是人生的主宰。
作為陪伴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守護者、引領者,我們有必要更有責任幫助孩子們在其成長的過程中養成好的習慣。教育教學常規,就如同父母給孩子準備的一日三餐,定時定量、營養均衡才會使孩子胃腸調和、健康成長。教育教學常規就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的底線。
安全,就是平安。近年來,我們經常聽到校園里發生的一些不幸的事件,令人扼腕痛惜。因此,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構建平安的環境,提升安全意識,形成健全的心智是孩子們健康成長的保障,更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修為,即修養和作為。修是指學習,思考、鉆研;為則是作為和實踐,為是修的外在體現。
一個教師精神素質好不好,會直接在教學的態度、內容、方式以及與學生的關系中體現出來。精神素質包括智力、情感、道德,三者缺一不可。和傳授知識相比,教師在精神上對學生的影響更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教師節在北京師范大學的講話中提到“四有”好教師的標準: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這就要求我們做到以下四點:
立處事之道。一個人的處事之道,就是一個人在自身樹立的理想信念中形成的自我價值觀下指導自己為人處世、評判世事的方式、方法。正確的理想信念是教書育人、播種未來的指路明燈。好教師應該是“正義之師”。
豐知識底蘊。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其中知識是根本基礎。知識儲備不足、視野不夠開闊,教學中必然捉襟見肘,更談不上游刃有余。我們要活到老“修”到老。好教師應該是“好學之師”。
研教學藝術。好的教師應該修煉自己的本事:既能幫助學生用最少的時間、最有效的方法考出好成績,又能最大限度地拓展教育的空間。教學是門藝術,唯有潛心鉆研才能修得正果。好教師應該是“啟師”。
修德注愛于心田。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心是學生打開知識之門、啟迪心智的開始,愛心能夠澆灌、滋潤學生美麗的心靈之花。老師的愛,既包括愛崗位,愛學生,也包括愛一切美好的事物。愛是最溫暖人心的力量,好教師應該是“仁師”。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說過,教師有四重境界:讓學生瞧得起的老師、讓自己心安的老師、讓學生驕傲的老師、讓歷史銘記的老師。
我們常說: 學校無小事,處處是教育。老師的言行是學生活生生的教科書:你不在走廊大聲喧嘩,你的學生經過你就會有意識地放低音量;你拾起教室地面上的紙片,你的學生也不會漠然視之;你備課認真,講課投入,你的學生必定會專注于學習——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我們要做讓學生瞧得起的老師。
如果學生離開你,就再也不會想起你,那你就應該及時反省,要做一個讓學生一輩子記住一輩子懷念的老師,這樣的教師才算做到了家。大多數老師都會有這樣的感受:每到節假日,畢業的學生回校看望自己時,都會覺得驕傲與幸福。這種舉動是孩子們認可你的教學、認可你的為人的最真切的表達。
一個在學校里很難被取代的老師,自然是學校需要、領導贊賞、同事想念、學生眷戀的人。
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從一所學校來看,學校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了自己的故事和傳奇。而學校的故事和傳奇正是老師的故事與傳奇。一個個鮮活的人,承載著學校的歷史。
2013年10月,我曾在云南師范大學(原西南聯大)接受一周的培訓。學校厚重的歷史、樸素卻彰顯底蘊的文化氛圍,是我們一行人在規定課程以外的偏得。盡管西南聯大已經不復存在,但她培養出的名冠中外的院士、享譽世界的大師,都成了西南聯大的標簽和名片,讓歷史銘記。
當我們愿意努力成為一個讓學生從內心瞧得起的老師,當我們在這樣的起點上一步一步往前走著,從每件小事開始,一件一件堅持不懈地去做,當我們用心書寫著自己的每一天,從教學中得到成長,收獲幸福,也就是在不知不覺中沿著階梯繼續攀登。人生在世,有了足以謀生的技能,有了照亮心靈的理想,就一定能獲得幸福。
不忘初心堅守理想信念,克儉自修提升道德情操,厚積薄發成就滿腹經綸,傾情無悔詮釋大愛無言。好教師不僅需要外部環境的培養造就,更需要自我革新、自我發展,始終秉承“仁愛之心、敬業之志、篤學之風、力踐之行”的宗旨,傳播知識,傳播思想,最終完成培養人、塑造人的光榮使命。愿我們都能成為心中有理想、胸中有大愛,助力學生健康成長的好教師,并在砥礪踐行中收獲屬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