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仁厚
(貴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恩格斯晚年歷史唯物主義書信是指恩格斯晚年撰寫的包含著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內容的書信。這些書信與論著一起,構成研究恩格斯社會思想的基礎文本。幾十年來,我國都比較重視研究恩格斯晚年歷史唯物主義書信中的社會思想。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學術的進步,我們對它的研究也不斷完善。即使在今天,對于恩格斯晚年歷史唯物主義書信社會思想的研究也仍然有不少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這里,我們結合我國學術的發展和時代的需要,就其中的四個問題做些闡述。
恩格斯晚年歷史唯物主義書信,是一個重要的基本概念,對它的不同理解涉及到有多少書信可以計入,進而影響到對思想內容的概括,甚至對背景的提供和對作用的評價等等。因此必須做一定的探討。此外,我們也簡要指出研究中所需要文本的幾種形式。
首先,要把恩格斯晚年歷史唯物主義書信與馬克思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書信區別開來。后者是恩格斯晚年的5封書信和馬克思不同時期3封書信的集合體。恩格斯晚年的5封書信是指:《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約瑟夫·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致弗蘭茨·梅林》(1893年7月14日)、《致瓦爾特·博爾吉烏斯》(1894年1月25日)。馬克思不同時期的3封書信是指:《致帕維爾·瓦西里耶維奇·安年科夫》(1846年12月28日)、《致約瑟夫·魏德邁》(1852年3月5日)、《致路德維希·庫格曼》(1868年7月11日)。把恩格斯馬克思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主要書信合在一起開展研究,有助于我們從書信體文獻出發加深對歷史唯物主義的了解,有其獨特的意義。但是,把兩個人的書信放在一起,特別是馬克思的書信還是不同時期的,這樣的做法并不非常合理,因為這樣的匯編共同點太少,缺乏思想的同一性。
其次,要規定合理的時間上限。恩格斯晚年歷史唯物主義書信下限自然是其去世的1895年,但上限卻有幾種不同的標準。有人主張從1870年,也就是恩格斯50歲的時候算起。這雖然不是不可以考慮,但還是也未免太早了一些。有人認為可以從1883年算起,因為馬克思這年3月去世,恩格斯從此獨立解釋和宣傳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有了較大的自由度,能夠完整地體現自己的風格,而且資本主義走向壟斷階段的特征基本上已經出現。這個時間上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但是,習慣上,學術界采用的是最窄的上限,即1890年開始。這有幾個理由:伯恩斯坦發表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書信是始于1890年的;在這些通信中,直接談到了“唯物主義歷史觀”“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這個時期,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成就更多,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更大,資產階級學者、社會民主黨“青年派”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歪曲和誤解很多。因此,我們認為應該以1890年以后的書信為主,可以少量包括1883-1889年的書信,不能包括1882年以前的書信。
再次,要確定這個時期的哪些書信可以納入恩格斯晚年歷史唯物主義書信的范圍。前述5封自不待言。此外,那些與對唯物史觀的誤解或歪曲有關的書信該納入進來,人們也容易理解,例如《致保爾·恩斯特》(1890年6月5日)、《致弗蘭茨·梅林》(1892年月28日)、《致韋爾納·桑巴特》(1895年3月11日)。甚至《致喬治·威廉·蘭普盧》(1893年4月11日)也應該納入,因為《康拉德·施米特等人就有關歷史唯物主義問題給恩格斯的書信選登》就包括了喬治·威廉·蘭普盧給恩格斯的書信*《喬治·威廉·蘭普盧致恩格斯》,載楊金海、史清竹主編:《馬克思主義研究資料》第27卷,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版,第159-160頁。。但是,恩格斯與歷史唯物主義有關的書信不能局限于這些,還應該把恩格斯晚年通信中闡述了對重要社會歷史問題看法的書信都納入本概念的范圍,例如他給俄國學者丹尼爾遜寫的諸多書信、給德裔美國政治活動家左爾格寫的書信、給法國政治活動家拉法格寫的書信等等。只要想想馬克思的3封歷史唯物主義書信并沒有相關的術語,就不難理解這個考慮。
文本形式方面,一般學者使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版基本夠用,因為5封核心書信都已經收錄。但是,《選集》收錄的信件數量畢竟很有限,因此較為深入的研究應該根據《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開展。但是,《文集》也有局限性,一是收錄的書信數量仍然有限(例如恩格斯給蘭普盧的書信就沒有收錄),二是很多書信沒有被全信收錄,而很多沒有被收錄的部分其實也包含著實質性的思想內容。因此,應該根據《全集》收錄的完整書信開展研究。在開展研究時,還要注意,與《全集》中文第一版相比,《文集》的譯文有了明顯的完善。更深入的研究還應該參考我國已經出版的恩格斯書信收信人的相關書信。
為了完整準確地理解恩格斯晚年書信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想的豐富和發展,深入的研究必須提供全面的歷史背景和思想契機。遺憾的是,縱觀我國比較流行、影響較大的著作以及有關的論文,還存在著缺陷:或者是沒有明確的相對全面的背景介紹,或者是僅僅提到兩個思想契機:資產階級思想家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歪曲 、德國社會民主黨“青年派”對馬克思思想的曲解。
這兩個思想斗爭契機是完全正確的,恕筆者不再贅述。此外,當時還有一些過去人們不太注意的情況。第一,唯物史觀的創立者是誰?例如,有人把唯物史觀的發現不是歸功于馬克思恩格斯,而是歸功于德國歷史學派當中的普魯士浪漫主義者,特別是拉韋涅-佩吉朗。恩格斯在《致弗蘭茨·梅林》(1892年9月28日)中認為“這種極力把唯物史觀的發現歸功于歷史學派中的普魯士浪漫主義者的主張,對我來說確實是新聞。”*《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7頁。恩格斯還在該信里介紹了馬克思對浪漫派著作的不屑一顧,指出了拉韋涅-佩吉朗研究成果存在的各種不足和局限。第二,機會主義對唯物史觀的簡單化理解。隨著資本主義逐漸走上壟斷階段,機會主義也日益滋長起來,他們肆意歪曲唯物史觀,否認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宣揚庸俗進化論,胡說資本主義可以“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第三,美國的社會主義工人黨教條化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懂得根據美國的具體情況采取靈活的策略。
除了上述思想斗爭契機,也必須重視恩格斯晚年歷史唯物主義書信思想的時代背景,特別是以下兩點。
第一,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對經濟因素的重視和偏好。青年時代,馬克思恩格斯在擺脫早期對黑格爾唯心主義的信奉后,根據社會的發展實際和自己的人生經歷,提出、檢驗和利用了研究社會和歷史的辯證的、唯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就是歷史唯物主義,高度重視和偏好經濟因素(物質因素、實踐活動)。在《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年)中,馬克思恩格斯從人類的社會活動中區分出物質活動,從社會關系中區分出物質關系,把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包括生產和再生產)看做社會最基本的活動,把人類自身的生產即人口增殖看成社會的基本活動。他們強調,他們的歷史觀“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525頁。,“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525頁。根據恩格斯的總結,《共產黨宣言》(1848年)的一個基本思想是“每一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591頁。馬克思中年以后回憶說,他四十年代前中期研究政治經濟學所獲得的結果包括這樣的觀點:“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591頁。恩格斯晚年(1885年)深情地回憶到,“我在曼徹斯特時異常清晰地觀察到,迄今為止在歷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極小作用的經濟事實,至少在現代世界中是一個決定性的歷史力量;這些經濟事實形成了產生現代階級對立的基礎;這些階級對立,在它們因大工業而獲得充分發展的國家里,因而特別是在英國,又是政黨形成的基礎,黨派斗爭的基礎,因而也是全部政治史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頁。
第二,19世紀中后期歐洲社會的復雜發展。19世紀后期,階級斗爭(社會革命)形勢出現不斷的起伏,政治關系(政府與人民的關系)在艱難中緩慢地民主化,國際經濟競爭日益加劇并出現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局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穩步擴展,經濟發展躍升到工業化第二階段(電氣化),城市化繼續推進,科學技術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高,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的作用明顯存在。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中期形成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總體上是科學的,符合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而且對后來的不少預測也比較準確,例如工人階級的不滿和反抗,資本主義各國的激烈競爭,對殖民地的侵占和掠奪,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但是,他們對不少具體情況的預測并沒有出現甚至正好出現了相反的情況。例如,在社會結構(基礎分層)上,民族構成(民族性)沒有很快消失,仍然在頑強地發揮其固有的特殊作用,從而弱化階級結構的主導作用;在階級結構內部,《共產黨宣言》預言的階級結構日益簡單化也還沒有出現,社會階級結構仍然非常復雜,中間階級階層比例明顯。又如,在國際關系上,他們在《共產黨宣言》 的結尾自信滿滿地發出了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但是,無論是后來的共產主義者同盟,還是國際工人協會,雖然馬克思恩格斯為了維持其存在和健康發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還是免不了被解散的命運。他們顯然低估了其他各種思想體系(包括科學社會主義以外的各種社會主義流派,特別是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影響。再如,總體形勢上,他們多次預言的危機惡化并且導致革命的情況并沒有出現。因此,五十年代末以后,馬克思自己就對以前的思想做出了某些含蓄的修改。最為典型的是《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1859年)提出的兩個“絕不會”,以及《〈資本論〉第一版序言》提出的社會有機體思想:“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3頁。
我國的恩格斯晚年歷史唯物主義書信研究重心是概括其豐富的思想內容。這些概括主要是三大方面:作為方法論(指南)的歷史唯物主義;社會結構思想,重點是上層建筑的反作用;社會發展思想,重點是合力論。有些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例如合力論。但是,概括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包括方法論研究的深入、結構論研究的豐富、發展論研究的增補、比較論研究的出場。
過去,人們在解讀恩格斯晚年書信的思想時更多的是從社會結構和社會發展兩個視角去展開,幾乎沒有人從國際比較的角度去進行。但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必須從空間角度和全球視野去觀察一個社會,觀察影響該社會的外部因素,考察該社會對外部社會可能產生的影響,比較不同社會在環境、結構或者功能方面的異同,特別是差異。在恩格斯的晚年書信中,這個方面的內容非常豐富,值得我們認真概括、學習和利用。近代以來,大型社會都以國家(民族國家)的形式呈現,因此恩格斯的話語基本上是國際關系話語。恩格斯從國際比較視野觀察社會的思想成就主要包括:
第一,比較不同社會,發現國家之間的差異。恩格斯青年時代撰寫的《英國狀況 十八世紀》就比較了當時歐洲三個大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的異同,包括思想風貌的異同。馬克思在青年時代撰寫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也是這樣。但是,他們在早期和中期對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大工業在全世界的擴展及其磨平世界各國的民族性,印象非常深刻。在晚年書信中,恩格斯更為強調的是要注意各國之間的差別。例如,挪威小市民階層與德國小市民階層的重大差別。在《致保爾·恩斯特》(1890年6月5日)中,恩格斯批評恩斯特把整個挪威和那里所發生的一切都歸入小市民階層的范疇,接著又毫不遲疑地把對德國小市民階層的看法硬加在這一挪威小市民階層身上。因此,有兩個事實使恩斯特寸步難行:在其他國家頒布自由主義憲法都還勉為其難的時候,挪威爭得了一個當時歐洲最為民主的憲法;挪威在最近二十年中所出現的文學繁榮,除了俄國沒有一個國家能與之媲美。在恩格斯看來,“這些事實使我們有必要把挪威小市民階層的特性作一定程度的研究。”*《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4、660、625、650、655、636頁。接著,恩格斯詳細揭示了德國小市民階層和挪威小市民階層一個極其重大的區別。又如,德國與法國民族國家形成過程的巨大差別。恩格斯在《致弗蘭茨·梅林》(1893年7月14日)中詳盡地描述了法國與德國在民族國家形成過程的差異:“在研究德國歷史(它完全是一篇苦難史)時,我始終認為,只有拿法國的相應的時代來作比較,才可以得出一個正確的標準,因為那里發生的一切正好和我們這里發生的相反。”*《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4、660、625、650、655、636頁。恩格斯接著詳細地進行了闡述:法國是封建國家各個分散的成員組成一個民族國家,德國恰好是處于最嚴重的衰落時期;法國是整個發展過程中罕見的客觀邏輯,德國是一天比一天不可救藥的紊亂。再如,美國與俄國的不同。1893年10月17日,恩格斯致信尼古拉·弗蘭策維奇·丹尼爾遜,認為司徒盧威在反駁丹尼爾遜的看法時把俄國的現狀同美國的現狀作了完全錯誤的類比:現代資本主義在俄國的惡果,會象在美國一樣容易消除。恩格斯提醒丹尼爾遜注意美國與俄國的不同之處:美國從一誕生起就是現代的,資產階級的,而在俄國,基礎則是原始共產主義性質的,是文明時代前的氏族社會;在美國,貨幣經濟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已經完全確立,而在俄國,自然經濟還是常規,幾乎毫無例外。類似這樣的比較研究還有很多,例如在與左爾格通信中對于美國與歐洲差異的關注。
第二,國家之間存在各方面的競爭。在我們閱讀恩格斯晚年書信過程中一個突出的印象是,恩格斯高度重視各國之間在各方面的競爭,當然重點是經濟方面。1892年8月30日,恩格斯在《致維克多·阿德勒》中就以論及保護關稅制度的形式涉及到國際經濟競爭。恩格斯認為,如果德國為了取得在世界市場上的地位而被迫放棄保護關稅制度,她的競爭能力就會和以前完全不同;歐洲大陸、美國以及印度的競爭終于在郎卡郡引起了危機,其第一個后果就是工人突然成為八小時工作日的擁護者。恩格斯在與尼古拉·弗蘭策維奇·丹尼爾遜的多次通信(1892年6月18日、1892年9月22日、1893年2月24日)中,都論述到國際經濟競爭。恩格斯描述了當時國際經濟競爭的激烈狀況:當前俄國現代“大工業”的突然增長是由人為手段引起的;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德國也是這樣;還有美國、印度等也大刀闊斧投入國際經濟競爭。“美國、法國、德國,甚至奧地利勢必將在公開的國際市場上成功地對付英國的競爭,至少在某些重要商品方面是這樣,對此我是沒有懷疑的。而現在法國、美國和德國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打破了英國的工業壟斷,對這一點我們這里感覺特別明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4、660、625、650、655、636頁。恩格斯還描述了當時國際經濟競爭的最新格局:“美國實行一種至少是相對的自由貿易政策,無疑會徹底摧毀英國的工業壟斷地位,同時破壞德國和法國的工業品出口貿易。”*《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4、660、625、650、655、636頁。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僅有經濟方面,而且也有其他方面,包括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等方面,特別是對于本民族國際作用、國際地位的看法。恩格斯在《致保爾·拉法格》(1893年6月27日)中,就嚴肅批評了法國工人政黨的法國民族主義:法國工人政黨以法國革命的過去自豪,并認為它革命的過去將保證社會主義的未來,這完全正確;但他們在這樣做的時候太接近布朗基主義。*這里的布朗基主義不是指該派重視秘密暴力活動的特點,而是指法國注定應該在無產階級革命中起它在1789—1798年資產階級革命中所起的那種作用,即不僅是首倡者的作用,而且是領導者的作用。恩格斯告訴拉法格:“無論是法國人、德國人或英國人,都不能單獨贏得消滅資本主義的光榮。”*《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4、660、625、650、655、636頁。
第三,國家之間的相互影響。國家之間相互影響是恩格斯晚年通信的重要思想。例如,歐洲發展與中國變化的相互影響。1892年9月22日,恩格斯在《致丹尼爾遜》中談到資本主義發展的最終困境時就注意到中國可能對包括歐洲在內的世界造成的影響:英國為了贏得中國這個新的市場,極力要修建中國的鐵路,但這意味著中國小農經濟和家庭工業的整個基礎的破壞,“其后果將是出現世界上從未有過的大規模移民,可憎的中國人將充斥美洲、亞洲和歐洲,并將在勞動市場上以中國的生活水準即世界上最低的生活水準,同美洲、澳洲和歐洲的工人展開競爭。”*《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4、660、625、650、655、636頁。在《致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爾格》(1894年11月10日)中恩格斯分析說,在中國進行的甲午戰爭給古老的中國以致命的打擊,閉關自守已經不可能了,千百萬人將不得不離鄉背井移居國外,對西方構成激烈的競爭,給歐洲、美洲迅速地造成極端尖銳的形勢,“這樣一來,資本主義征服中國的同時將促進對歐洲和美洲資本主義的崩潰。”*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5、499頁。又如,俄國的變化與歐洲的變化密切相關。以俄國農村公社為例,恩格斯晚年在與丹尼爾遜的多次通信中都涉及到俄國農村公社的命運問題,認為它與歐洲的發展變化密切相關。 再如,西歐國家之間的相互作用。恩格斯在致勞拉·拉法格(1892年10月14日)的書信中談到德國法國在社會主義運動的相互促進。法國人在社會主義運動中越是領先,他越是感到滿意。他認為,為了使歐洲大陸上的運動取得勝利,就應當使這個運動既不是純法國的,也不是純德國的,而是法德的運動。“如果說德國人把如何利用選舉權和建立強有力的組織教給法國人,那么法國人就應當把整整一個世紀以來已經成為他們傳統的革命精神傳給德國人。一個民族妄想領導其他所有民族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八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4頁。
對恩格斯晚年歷史唯物主義書信的評論有多種視角,例如歷史的與現實的、理論的與實踐的、外國的與中國的。這里,我們側重從當今中國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角度看恩格斯晚年歷史唯物主義書信對我們有哪些積極的啟示。
第一,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對社會構成要素的理解。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構成要素的理解是與時俱進的。在恩格斯晚年書信中,有幾個要素得到明顯的強調。例如技術,除了在給博爾吉烏斯的信中一般地提及,恩格斯早在1883年給伯恩斯坦的信中就高度注意了。恩格斯認為,電工技術革命“事實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③恩格斯分析了此次革命的特點和內容(特別是電力輸送), 預言了此次革命的重大影響:使工業幾乎徹底擺脫地方界限;使極遙遠的水力的利用成為可能;成為消除城鄉對立的最強有力杠桿;生產力將因此得到極大的發展。與地理狀況有關的環境問題(惡化)也被恩格斯納入思考范圍,他在與丹尼爾遜的書信里多次談到生態惡化的問題,指出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大工業帶來的普遍現象。此外,恩格斯還對經濟生活中日益重要的交易所做了較多的關注和深入的思考。在當今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我們應當本著恩格斯這樣的精神,根據時代的發展日益完善對社會構成要素的研究和建設,在對傳統社會(實體社會)的思考和建設中要重視狹義的社會結構和作為基礎的自然環境,對實體社會五大要素(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也要優化對其內部構成的研究和建設,在繼續關注社會實體諸要素的同時要高度關注整個社會系統的信息化,對信息化的關注除了傳統的數字化和互聯網還要重視新興的大數據、智能化、無線化和物聯網。只有這樣,才能說我們真正理解了恩格斯晚年書信的精神實質,也才能讓恩格斯晚年書信的社會思想在當今繼續發揮指導作用。
第二,深入內部,切實強化對上層建筑反作用的認識。恩格斯晚年書信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針對“經濟主義”污蔑,強調上層建筑的相對獨立性和反作用。這集中體現在《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之中,在給梅林和博爾吉烏斯的信中也有不少。這對我們的啟示至少有兩點:首先,不能因為在歸根結底意義上主張經濟狀況是決定性因素,就忽視各種上層建筑要素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要在這個前提之下竭盡全力發揮上層建筑的各種積極作用。例如,國家政權通過保持外部安全和內部穩定、提供公正社會制度和個人合理自由、鼓勵人們奮發向上活出精彩等促進一個社會的全面發展。這個方面,我們可以膽子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些。古今中外很多社會(國家、民族)客觀條件大致相同,但是它們發展的狀況卻差別很大,甚至有天壤之別。根本原因是什么?當然是政權構建、制度體系、精神風貌等方面的差別所致。這些差別,除了一部分是過去的客觀條件造成的,相當一部分也是后天努力不夠造成。其次,我們要高度重視上層建筑作用的兩面性,進而避免消極作用,發揮積極作用。恩格斯對上層建筑的消極作用高度注意。他在給施米特的書信中揭示了國家對經濟發展起消極作用的三種具體情況:它可以沿著相反方向起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它現在在每個大民族中經過一定的時期就都要遭到崩潰;它可以阻礙經濟發展沿著某些方向走,而推動它沿著另一種方向走,這第三種情況歸根到底還是歸結為前兩種情況中的一種,有百分之五十的概率阻礙經濟發展;侵占和粗暴地毀滅經濟資源,這使從前在一定環境下某一民族的全部經濟發展可能完全被毀滅。恩格斯在給博爾吉烏斯的信中也指出了德國人精神風貌對德國經濟的消極影響:“甚至德國庸人的那種從1648—1830年時期德國經濟的可憐狀況中產生致命的疲憊和軟弱(最初表現為虔誠主義,而后表現為多愁善感和對諸侯貴族的奴顏婢膝)也不是沒有對經濟起過作用。這曾是重新振興的最大障礙之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8頁。為了避免上層建筑的消極作用,我們必須做好有關的工作:建立民主、法治、科學的政權體系;樹立健康向上、科學理性的精神風貌。
第三,見微知著,密切關注影響歷史進程的各種要素。關注歷史事件、歷史事變、歷史進程,這是社會理論家和社會活動家高度重視的事情。反對現有秩序的人重視尋找、珍惜、制造那些看似細小、實則重要的小事情。維護現有秩序的人們充分挖掘、重視那些有助于維持現有秩序,小心預防和處理那些有可能推翻現有秩序的小事情。恩格斯晚年書信實際上也闡述了這個問題。一個是任何個人的意志都起作用的思想。恩格斯是在《致約·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中闡述解釋歷史事變的平行四邊形模式之后論述個人意志作用的。他認為,各個人的意志取決于每個人的體質狀況和外部情況(主要是經濟情況,有些是個人的,有些是社會的),意志就是這些情況使一個人向往的東西,在歷史事變中每個個人意志都不能徹底滿足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為一個總的平均數、一個總的合力,但從這一事實中決不應作出結論說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包括在這個合力里面。既然每個人的意志都有產生的客觀條件,都有其特定的作用,那么我們在研究和推進歷史進程時就應該高度重視這個問題,認真、及時、全面、深入地了解每個人的生活條件及其意志狀況,從社會發展的美好愿望出發,做好意志狀況的梳理,允許、鼓勵、支持合理的意志發揮積極作用,引導分散的游移的易變的意志,防范、阻止、打擊惡劣的有害的意志,使歷史車輪行使于健康的軌道之內。另外一個是社會歷史進程偶然性思想。這主要包含在《致瓦爾特·博爾吉烏斯》(1894年1月25日)中。恩格斯的重點是必然性,特別是經濟運動的必然性,但是他畢竟承認了偶然性,說它是必然性的補充,甚至是表現形式,尤其是在遠離經濟的領域。恩格斯在《致約·布洛赫》中也闡述了偶然性,包括它的特點和地位。但是,恩格斯對于偶然性的論述還是比較單薄的。我們應該在此基礎上深化對于社會歷史偶然性現象的認識,包括社會歷史偶然性現象的主要特征、表現形式、形成根源、社會影響、應對策略等。例如,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一直強調我們在面對險惡的國內外環境時一定要認真觀察,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這就是充分利用了社會歷史偶然性思想的行動表現。
第四,跳出廬山,從全球視野思考中國的發展和作用。過去,我國學術界很少從共時比較視角(國際關系視角)去解讀恩格斯晚年書信中的社會思想。 但是,如前所述,恩格斯晚年書信對社會系統的闡述,不僅包括傳統的社會結構、社會發展(歷史進程)部分,而且還有很多對于不同社會的比較。在世界歷史(全球化)逐步形成、日益深化,中國正大力提倡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認真學習、切實堅持恩格斯從國際關系角度對于社會的論述,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也可以使我們進一步加深對恩格斯晚年書信思想內容的理解。如前所述,從共時比較或者國際視野來觀察國家(社會),就必須注意社會與社會之間的差別。馬克思恩格斯在青年時代,目睹現代大工業的威力和資本主義擴張的盛況,有點簡單地相信全球各國共同點勃興時代的到來。例如,《德意志意識形態》說“一般說來,大工業到處造成了社會各階級間相同的關系,從而消滅了各民族的特殊性。”*《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頁。又如,《共產黨宣言》說,“隨著資產階級的發展,隨著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隨著工業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一致,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分隔和對立日益消失。”*《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頁。實際情況比他們預計的要復雜、艱難得多,他們預計的時代還遠遠沒有到來。所以,他們的晚年非常重視各國之間的差別。我們對此要高度重視。在未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各國之間的明顯差別、差異都不可能徹底消失,各國仍然需要根據自己的國情選擇獨特的發展道路。任何盲目模仿甚至照搬別國發展模式的做法,注定只能是死路一條。我們要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對于恩格斯晚年書信中描繪的激烈國際競爭,我們也不能采取回避的態度,而是要勇敢地面對外部世界的挑戰,積極地到世界大舞臺開展各方面的競爭。至于國家之間的相互影響,更是我們應該密切注意和應對的發展趨勢。預防和應對國際消極因素對我國可能發生的沖擊,充分利用國際上對我們有利的機會、力量和資源。在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背景下,我們更要高度重視中國力量、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中國資源對于世界的重大影響,充分發揮它們的積極作用,為建立更加美好的世界,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