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學真實、歷史真實和意識形態的互文考辯
——以革命歷史小說為例

2018-01-29 07:39:04
山東社會科學 2018年4期
關鍵詞:小說歷史

于 波

(山東大學 儒學高等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在東方文化傳統中,“文史哲”常被設定為一個學者的整體質素要求。尤其在中國古代,一個文學家對歷史的熟稔程度往往不亞于今天的歷史研究專家,這從古代詩歌創作機制中的“用典”手法便可明晰。中國文學從誕生之日起,便宿命般地與歷史結合為一體。從屈原到杜甫,從蘇軾到曾國藩,從《詩經》詩言志的傳統到清季的“詩界革命”,文史一家,幾乎是一個定則。近代以來,由于外國列強的入侵,加劇了中國的民族和種族危機。在以“新”的面目出現的西方文明面前,東方文明自覺地退后到“舊”的地位上。整個中國社會的文化認同中,也產生了“趨新”的態勢。對于文學而言,也是如此。文學在近代的衰落,在當時便有許多有識之士率先感知。桐城派大家吳汝綸在給嚴復翻譯的《天演論》作序時,對中西文學的對比進行了言簡意賅的陳述:“吾則以謂今西書之流入吾國,適當吾文學靡敝之時,士大夫相矜尚以為學者,時文耳、公牘耳、說部耳!舍此三者,幾無所為書。而是三者,固不足與文學之事。”*嚴復:《天演論》,中國畫報出版社2013年版,第4頁。吳汝綸之所以有如此感慨,不只是因為中國文學的薄弱,而是因為這些時文、公牘與說部,失去了關切歷史的能力。所以當他看到嚴復的《天演論》時便本能地定位為“與晚周諸子相上下之書”。這種定位在當時的確過于夸張,但也流露出一個信息,即呼吁當時的文學必須重新尋回晚周諸子那種與現實歷史高度結合的傳統。近代的國事民瘼無疑增加了文學家們對歷史的高度關注,在此期間的文學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文史互動的諸多經典作品。之后歷經“五四”文學革命、左翼文學、延安文學以及“十七年”文學、新時期文學,中國文學都保持了與歷史的緊密關系。直到今天,文史互動仍然是一個常見之相,形成了“真實觀”的概念交叉,且與意識形態之間也建立了互文式的內在關聯。

一、歷史真實與文學真實的概念交叉

既然文史的互通互動已然是一個常見之相,那么,文與史的界限在哪里?韋勒克、沃倫在《文學理論》中認為虛構性、想象性和創造性已經較為接近文學的本質:“‘文學’一詞如果限指文學藝術,即想象性的文學,似乎是最恰當的。”*[美]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劉象愚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9頁。如此看來,具有虛構本質的文學,與客觀真實便有了相當距離,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學與真實是互異的兩種事物。韋勒克和沃倫對文學本質的經典表述,與中國文史哲結合的傳統并不違背。韋勒克和沃倫只不過是對文學的虛構性進行了突出,指出虛構性和想象性是文學內部研究中的重要特征,而作為整體的外部文學,與歷史和現實的聯系仍然相當密切。

文學反映生活真實,但它與生活真實具有一定距離,是因為作家在寫作中不可避免的帶有著主觀意圖和個性化色彩,作家只是盡可能地使主觀真實和客觀真實融為一體。所以,既并不能將文學寫作等同于生活真實和歷史真實,但也不能將文學真實與歷史真實完全割裂開來,而是要掌握一個合適的度,使得文學真實既要達到描繪現實觸動人的心靈,又要幫助讀者更加深入理解歷史真實,保持必要的警醒。那些讀《紅樓夢》《水滸傳》《林海雪原》過深而把自己當作小說中的角色的人,就是在這個問題上作了反例。批評家南帆說:“作家和藝術家——特別是一些優秀的作家和藝術家——是一些特殊的人,他們能夠與世界進行一些獨特的對話。他們說出了特別的感想。每個人其實都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和世界對話,而作家與世界的對話享有一個特權,這就是虛構。通常我們都把虛構稱之為謊言,但是作家的虛構享受道德豁免權。作家是可以說謊的,作家可以運用這個權利說出比我們表面上看到的更為重要的東西。”*南帆:《文學:虛構與真實》,《上海文學》2007年第11期。在革命歷史小說中,有一脈繼承了通俗小說的創作模式,自覺吸收民間評書、章回小說與歷史演義的一些積極因素,表現出鮮明的傳奇化色彩,極富有吸引力與趣味性。但是,作者在呈現歷史真實的同時又有局部失真的情況出現——“高大全”式的英雄頭頂主角光環,身著“鐵布衫”,身懷“金鐘罩”,以大刀、飛刀、彈弓等冷兵器完勝敵人的情況時有發生,他們一個個身懷絕技,能夠毫發無損地穿越敵軍的槍林彈雨,光榮地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大刀記》等小說中將我軍神化、敵軍弱化的創作模式或許能夠有效地宣泄民族主義情緒,但是卻以虛妄的幻想取代歷史真實,導致歷史現實感的缺失。在閱讀中,我們可以獲得一種被稱之為“代入感”的東西,不過,我們不能忘卻小說的本質是虛構,要領悟其內含的意圖:在體驗了歷史傳奇性之后必須銘記歷史上的血雨腥風,銘記彼時艱苦卓絕的殘酷斗爭。

對于真實的歷史事件而言,文學真實即使再怎么主客觀相結合,也無法真實地再現歷史的場景;再偉大的作家對歷史現場的“重復”,也只能是一種徒勞而已。*郭帥:《〈吶喊〉〈彷徨〉的意象重復現象辨析》,《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但是,文學真實完全可以觸摸到歷史事件的精神內核。學者余英時曾說,歷史無成法,但歷史有成例。因為人總歸是人,雖然個性不同,但其行為處事卻又有相似之處,拓展到社會組織和歷史事件,也是如此。因此,文學真實以對主客觀的高度結合,來探知歷史事件的真相和人類心靈的秘密,得到的往往是其靈魂層面的收獲。過去的歷史已經一去不返,它對于現在人們的最大意義,正在于提供行事的借鑒。對歷史事件的真實而言,文學真實抵達的是它的精神事實。劉震云的《溫故一九四二》是一部調查體小說,這部小說以歷史上河南1942年的大饑荒為背景,為我們講述了那段殘酷的非人歲月。作者在創作前曾查閱大量文獻史料并采訪相關當事人,力圖揭示被時光掩埋的秘密:當蔣介石面臨國內外嚴峻的局勢時,他選擇了保衛江山而非賑濟災民,這也注定其終將被歷史拋棄的命運。古人有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劉震云的小說無疑給我們以深刻的歷史啟迪。

文學真實與另一種“歷史真實”,即書面的歷史記載、記憶、記錄以及闡釋和敘述有著更為復雜的關系。假如說歷史事件代表著歷史的唯一事實真相,那么,歷史敘述則只能說閃爍著歷史事實的光芒而已。即使是我們所熟知的《史記》《漢書》,或者《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羅馬帝國興衰史》,甚至我們自己寫的回憶錄,都不能直接與歷史真實畫等號。早年歐洲歷史學界的蘭克學派曾提出“史料即歷史”說,認為從文獻中能夠獲得歷史真實。而事實上,文獻只不過是學者所憑借以獲得歷史認知的中介而已,其本質是文字,而非歷史本身。真正的歷史真實早已經在現場發生過,被留在了過往時間的洪流中。柯林伍德就認為一個歷史學家根本不可能獲得歷史事實,只會通過“建構的想象力”來尋求“到底發生了什么事”。*[英]柯林伍德:《歷史的觀念》,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1-15頁。

所以說,從后現代的視點來看,柯林伍德等人所代表的新歷史主義觀念對傳統的歷史真實具有解構的意義。歷史文獻并不能代表歷史真實,但可以從歷史文獻中發掘和體會到歷史真實和歷史的精神。在這一點上,歷史敘述和文學敘述又有著相通性,即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包括歷史在內的現實世界。海登·懷特曾提出著名的“作為文學虛構的歷史本文”說,來解釋“文學真實”與“歷史真實”的復雜關系。懷特認為,幾乎所有的歷史著作都存在一種敘事和虛構的性質,歷史學家常常不得不或者自覺地像寫歷史小說一樣處理歷史著作的敘事,“歷史學家在研究一系列復雜的事件過程時,開始觀察到這些事件中可能構成的故事。當他按照自己所觀察到的事件內部原因來講述故事時,他以故事的特定模式來組合自己的敘事。”*[美]海登·懷特:《作為文學虛構的歷史本文》,張京媛譯,載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65頁。《花腔》是新生代作家李洱的代表之作,這是一部極具先鋒意義與實驗色彩的長篇,小說通過三個人物之口講述革命者“葛任”的生死之謎,構成了一曲擁有多聲部的立體交響樂。由于醫生白圣韜、人販趙耀慶、法學家范繼槐的身份與政治立場的不同,三者的聲音必定也有所矛盾和齟齬,由此完成了一個充滿張力的文本。不同主體在架構歷史時的視角是相異的,故而對歷史的闡釋也不盡相同,每個人都在講述自己心中的歷史,但最終孰是孰非,何為真實、何為虛構愈加撲朔迷離。小說也正應和了新歷史主義者對“文學真實”的懷疑,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歷史著作,都無法到達“真實”的彼岸。

大量歷史題材類的文學作品中,“文學真實”和“歷史真實”之間存在三組關于“真實”的關系交叉,即歷史現場、歷史文獻和文學表述。歷史現場和事件是文學創作的源泉,雖然歷史現場無法被我們再次獲得和捕捉,但對一個優秀的歷史題材,文學家還是應該盡力去探尋。歷史文獻可以幫助寫作者盡最大可能地還原歷史現場,是十分重要的敘事資源和想象資源。真正合格的歷史題材創作,除了對歷史現場和歷史文獻的探尋之外,還應該有文學本身的遼闊而又詩意的想象空間和審美空間,只有在經過深度的藝術加工之后,我們才能獲得歷史文學創作的歷史真實。正如學者童慶炳先生所發現的,一些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往往給人以戲說、不符合歷史真實、不尊重歷史的印象,就在于沒有將歷史現場、歷史文獻和文學表述的關系理順,對“歷史真實”與“文學真實”的概念關系沒有清晰的認識,尤其是對于“歷史真實”和“文學真實” 的互異性過于重視,最終輕視二者的相通性。*童慶炳:《“歷史3”——歷史題材文學創作的歷史真實》,《人文雜志》2005年第5期。那些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具備極高的歷史價值,這些作品的內部往往存在著一個“文學真實”與“歷史真實”的互動機制。

二、作為小說的歷史形態與意識形態的相互影響

對于歷史的準確判斷和描述,一直是歷史學家的終極意圖。但是,后結構主義學者告訴我們,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福柯以“考古學”的方式替代歷史研究及其表述方式,表現出他只對意識歷史中的“裂隙”、非連續性和斷裂感興趣,對歷史時代中的差異而不是類同感興趣。福柯對于語言的懷疑,與他對歷史連續性的懷疑,是同歸一體的。他常用“群島”這個意象來表達他對歷史形態的看法:在海面以下,群島常常作為相互連接的整體而存在,在表面上,島與島之間則是斷裂的。*[法]福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莫偉民譯,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1-30頁。在福柯看來,一旦談論連續性的歷史,則必然意味著要將那些“海面以下”的內容浮現出來。這就是每一門人文科學的隱含內容必定是它賦予再現方式作為聯系詞與物之間唯一可能的途徑的原因。缺少這種原因,我們所有關于人類世界(包括語言)的談論都將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面對歷史,無限的時間性常被描述為連續性的,但它又的確指向歷史本身。這種“歷史”是后人在時間流逝之后,以“后見之明”所發現和命名的對象化的事物。質言之,我們積累起來的現有的理論和方法,使“歷史”成為今天的內容及其形式,無論我們如何相互辯駁,我們在本質上都何其相似,因為我們再也無法擁有歷史。所以,福柯的描述是有說服力的,那些將歷史以某種形式固化和對象化,然后把握其中的多樣性的做法,都是可疑的。反之,假如沒有這種固定,很多問題便無法透視。所以,面對被質疑和解構的歷史,我們仍然需要建立相對穩定的描述,這就是福柯所謂的人文科學的偉大之處。這些人文科學以其各自的體系連接起歷史的裂隙,使表面上斷裂的歷史重新獲得連續性,使差異和共性并存。所以福柯的這種解構主義的理論方式,在真正的學術實踐領域恰恰是建設性的,因為借用這些人文科學體系,我們終于擁有了不同形態的歷史。

作為文學與歷史形態兼具的革命歷史小說,往往更加引人注意。將歷史形態賦予小說形式,這種歷史小說必然包含著歷史、文學和意識形態的多重特性,有著更加復雜的面相。換句話說,革命歷史小說絕不是歷史和小說的簡單拼合,而是在拼合的過程中被添加和衍生出其他的本體性特征,其中,意識形態便是革命歷史小說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本體性特征,無論是作為歷史小說文本內部的文體特征,還是作為文本外部的影響因素,意識形態都是革命歷史小說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在某些特殊的條件下,它甚至可以成為革命歷史小說的靈魂。

意識形態對于革命歷史小說,表面上看是被作者從歷史方面植入文本內部的,但事實上卻并非如此,而是意識形態常常作為外在于小說的對象,暗暗地對小說的產生施加影響。探討意識形態對小說影響的重要前提,是對“意識形態”的概念進行必要的厘定,因為這個概念常常過于晦澀而導致歧用。卡爾·曼海姆在他的經典著作《意識形態與烏托邦》中,較為細致地對各種意識形態進行了甄別和探討。一般而言,為了了解某一個時代的思想情境,把握一個時代的整體氛圍,總是要從“意識形態”著手來考察。在卡爾·曼海姆的理論體系中,意識形態的所指要大于馬克思主義的圈定。當“意識形態”一詞用以表示對一個對立方的觀點(尤其是政治思想上的觀點)進行懷疑和批判時,它所代表的意義與馬克思主義的圈定沒有什么本質的不同。這種意識形態的觀念被看作對立方對情景的實在本性或多或少有意識的偽裝和隱瞞,而對這種情景的真實認識卻并不總是契合我們的要求。因此,這種意識形態的觀念只是逐漸變得與常識性的謊言概念有所不同,當它與更加具有涵括性的意識形態概念相對照時,它的特殊性就顯而易見了。

在通常狀態下,我們所討論的意識形態具有一定語境,即當我們關注的是這個時代或這一群體的總體性思想結構的特征和組成成分時,我們常指的是某個時代或某個具體的歷史-社會群體/階級的意識的基本形態。值得注意的是,卡爾·曼海姆在定義和分析意識形態時,總將意識形態定位在一種張力結構中,換句話說,他總將意識形態作為兩種相互對立的力量所進行的對立活動的權勢中介:“由于特殊的意識形態概念只是把對手的一部分論斷稱為意識形態——這只涉及這些論斷的內容,而總體的意識形態概念則向對手的總體世界觀(包括他的概念的解釋)提出質疑,并且試圖把這些概念理解為他所參與的集體生活的產物。”*[德]卡爾·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李步樓、尚偉、祁阿紅、朱泱譯,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85頁。而無論是己方還是對方,操作意識形態的方式都是相同的。所以說,意識形態又作為一種整體性的思想方式而存在。這也就意味著人們對于各種命題、陳述、意見、觀點等觀念體系往往不是根據它們的表面價值來理解,而是依據表達它們的人的生活情境來解釋的。這也就在更深的意義上表明了:主體的獨特特征與生活情境,對主體的思想、認識和實踐,都會發生影響。只要這種影響是顯性而有效的,一旦為人所察覺,那么,這種影響便是意識形態本身。

因而,在寬泛的意義上,意識形態是生活情境施加給主體的影響形成的獨特特征,及若干主體在這種影響下以其認識和實踐組合形成的一種無形而有力的合力意識權勢。如此的意識形態,當然對革命歷史小說的創作具有深刻影響。

三、革命歷史小說傳統中的意識形態與歷史形態

在20世紀的中國,意識形態深刻影響文學創作的例子枚不勝舉,最為典型的就是中國共產黨所推行的文藝政策,自始至終保持了政治意識形態對文學創作的有意識的指導和引領作用。以革命歷史小說為例,可非常明顯地看到意識形態對其創作的深刻影響。對日作戰期間,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較為清晰地為當時解放區的文化厘定了基本的方向,這個方向也是文藝創作的方向。他說道:“至于新文化,則是在觀念形態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經濟的東西,是替新政治新經濟服務的”,“所謂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今日,就是抗日統一戰線的文化。這種文化,只能由無產階級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思想去指導”,“文化革命是在觀念形態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并為它們服務的”。*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5、698、699頁。他對文化最終的定義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隨后,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重申:“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帶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把國際主義的內容和民族形式分離起來,是一點也不懂國際主義的人們的做法,我們則要把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4頁。而在1942年5月召開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最終將他對文藝創作的思考以集成的方式表達出來,認為當前的文藝應該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即解決“我們的文藝是為什么人的”“努力于提高呢,還是努力于普及呢”“文藝界統一戰線問題”“文藝批評的標準”等問題,最終形成了文學藝術的“工農兵方向”。*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3-879頁。

毛澤東的《講話》所強調的,主要是作家及其創作的“立場”問題,更是意識形態的確認問題,這使得延安文藝創作的理路逐漸趨于統一,具有極大的政治效用。不僅這些文藝作品以其影響力宣傳了中共的意識形態,更為重要的是作家們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這種創作手法時,接受并體認了這種意識形態。反觀該時段內的小說創作,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深受當時意識形態的影響,文藝為當前的政治任務服務,為工農兵服務。趙樹理是該時期涌現出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小二黑結婚》表面是婚戀題材小說,寫農民小二黑與小芹自由戀愛結婚,受到來自農村勢力的種種阻撓,最終,憑借新婚姻政策和新政權力量,得以有情人終成眷屬,但小說本質上還是為當時的解放區政策服務,歌頌了民主政權給農村生活帶來的縷縷春風。反映解放區減租減息、土改政策的作品風起云涌,有王希堅的《地覆天翻記》、王若望的《呂站長》、馬加的《江山村十日》、周立波的《暴風驟雨》等。革命戰爭小說也一時興起,有馬烽與西戎的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柯藍的《洋鐵桶的故事》、邵子南的《地雷陣》、徐光耀的《平原烈火》、孔厥與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等。這些作品,都有著對當時現狀的樸實表現,具有記錄當時歷史真實的寶貴價值,以致于今天的諸多研究者以這些小說作為歷史研究的珍貴史料,這正說明了這些小說所具有的歷史形態是非常鮮明的。

所以,單從解放區文學的情況看,我們就可以清楚地察覺到意識形態對于小說的重要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有四個方面:首先是對小說本體的影響,意識形態的具體內容往往成為小說的旨歸。比如在解放區轟轟烈烈展開的“土地改革”運動深刻影響了文學的形態,不少作家深受時代的感召,以小說創作反映豐富的政治內容與歷史進程,成為促進土改的有力助推器。包括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風驟雨》等在內的革命歷史小說都是建立在反復研讀土改政策與文件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的,努力在政治上與意識形態相吻合,小說文本甚至成為推進土改工作的“指導手冊”。其次是對小說的被接受度的影響,意識形態所影響的更為廣大的人群是讀者群,在一定程度上,有什么樣的讀者就有什么樣的作品接受情況,這也常常決定著一部作品的現實價值。尤其是文學批評對于這些小說作品的評判常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學批評家的意識形態立場最終會影響他對文學作品的定位和評價。袁靜與孔厥是在《講話》精神指導下創作《新兒女英雄傳》的,他們深入群眾中體驗生活,以冀中白洋淀地區為背景,將抗日戰爭與個人爭取婚姻自由與解放的斗爭相結合,在契合主流話語的同時符合讀者的文化心理結構。這部小說贏得了郭沫若的高度評價,其評價無疑也受到政治立場的影響。再次,意識形態既可以用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也可以用更為直接的方式影響作家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甚至對作家進行思想意識的改造。在這里表現得最為明顯的是丁玲,從“五四”時期倡導個性解放、表達女性體驗的“個人化”寫作,到延安時期充滿民族、國家話語的時代文學,從《莎菲女士的日記》到《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其轉變無疑與延安文藝政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最后,意識形態對小說以及其他文學形式的影響,綜合起來會形成一種新的文學審美意識形態。這鮮明地體現在解放區的通俗文學運動中,表現在革命歷史小說創作上則是新式英雄傳奇小說的大量涌現,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表現農民的革命武裝斗爭,中國做派與中國作風溢于言表。例如馬烽、西戎合著的《呂梁英雄傳》便采用傳統章回小說的體例,描寫了呂梁山康家寨農民的抗日游擊戰爭,在借鑒民間形式的同時為之注入革命的新內容與新思想。這種新的審美意識形態的生成直接影響了“十七年”時期“革命英雄傳奇”小說的創作范式,其意義不容抹煞。

意識形態在對小說施加種種影響的同時,它本身也會受到小說的反作用——可能對意識形態實現某種補充或者修飾的效用。小說對意識形態施加反作用的情況,在當代中國文學史中并不罕見,尤其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 “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的“奉旨療傷”,揭露文革對人們心靈造成的諸多難以消泯的傷痛,表達被壓抑的內心憤懣和被扭曲的人性回歸,都較為出色地在社會中代行了意識形態修正的某些職責。劉心武的短篇小說《班主任》發表后獲得重大反響,它選取的是彼時(“文革”中)隨處可見的一種現象,卻在此時(“文革”后)開啟了啟蒙現代性的閥門,與意識形態撥亂反正的節奏相互契合,并極為迅速地完成了文學經典化的過程。“既在相當程度上疏離文革文學頌歌主題、滿足當時社會期待,而又不觸動意識形態敏感神經。這樣一種話語邏輯轟動社會,幾乎是一種歷史必然。”*董健、丁帆、王彬彬:《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02頁。有意思的是,《班主任》雖然在主題上開始沖破“文革”文學的慣例,但在藝術形式上沿襲著“文革”文學路線斗爭的框架,即高大全式的張俊石老師努力團結廣大同學,幫助教育受極左路線思想毒害的宋寶綺,最后以其勝利在望而告終。這樣的敘事框架所帶來的光明基調,閃閃爍爍,抑制了作品揭示青少年內心傷痛的沉痛感,以及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的烈度。可以說,《班主任》是劉心武受“文革”文學程式化慣性手法影響創作的,但作者賦予其中的思考卻突破了“文革”文學限度。從它里面生發出的對文化知識的肯定,對社會情緒的緩解和引導,對文革的批判和反省,特別是對極左政策的批判,正是當時意識形態的需要,并對意識形態的內部調整和修正產生出積極的推動作用。時間到了80年代初,在整個國家層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創始時代,單純的政策呼吁無法深入人心,當時的歷史語境所能提供給文學創作的思想與文化資源都相當有限,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還受到“十七年”文學和“文革”文學慣例的影響,比如講現實簡單化、表面化和觀念化的傾向,比如對改革英雄和青天老爺等英雄人物的塑造和呼喚等。而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等小說應運而生,踩中了時代的鼓點,所塑造的人物及其改革舉措,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乃至追捧,也最終對國家政治層面推動改革開放產生了宣傳、借鑒作用。這些小說最終能夠被經典化而彪炳文學史冊,在極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有意無意中對于主流意識形態產生了作用力、平衡力。這些小說以紀實性的筆法對時代社會進行了深刻的描摹和探索,烙印著一定的歷史形態,尤其是今天,當我們回望那個歷史時期時,這些小說所包含的歷史形態卻總能令人輕易地獲得某種歷史感。

此外,我們不應忽視90年代以來再次出現的革命歷史小說創作潮流,它在部分恢復“十七年”時期革命歷史題材敘事傳統的同時也表現出新的特質,故也有學者將之稱為“新革命歷史小說”,一度暗淡的“紅色資源”重新浮出歷史地表。比如徐桂祥的《歷史的天空》、都梁的《亮劍》、石鐘山的《父親進城》、鄧一光的《我是太陽》等小說均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無論是作品還是相關影視改編都深受大眾的追捧與喜愛。由于文學創作環境的日益寬松與時代的進步,這些小說在講述民族國家歷史時改變了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重新敘述了關于革命的“起源神話”,并賦予其當代意義和價值以使讀者獲得感召,有效縫合了革命與市場之間的罅隙。作者并未質疑革命歷史的合理性與合法性,但是卻從不同的視角切入,力求在新的語境下贏得新一代讀者對革命的認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階級話語逐漸退居幕后而民族話語凸顯,這在當下的革命歷史小說創作中得到全面展現。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是革命歷史的一體兩面,由于階級觀念的淡化,小說逐漸將重點放在前者,國共兩黨精誠合作、團結抗戰的情節進入歷史敘事,重繪革命歷史圖景。《亮劍》開篇就是對日軍山崎大隊橫行霸道惡行的描摹,這無疑渲染了濃郁的民族主義情緒,八路軍獨立團團長李云龍奮勇殺敵的壯舉讓人拍手稱快,在獲得閱讀快感的同時使讀者受到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弘揚了社會主旋律。小說中國民黨高級指揮官楚云飛與李云龍既是好友又是對手,二人在國家危難之際放下黨派之爭一致對外,通過以楚云飛為代表的國軍形象的塑造填補了國民黨抗戰的空白,使我們看到多維度的歷史真實。

一般而言,我們常常注重小說所受到的意識形態的主動影響,而小說對意識形態的影響往往難以捉摸。這是因為它是一種隱性的存在,或者說,這種反作用力較為微弱曖昧。但是,通過以上的舉例論證恰恰說明,這種影響是存在的。概觀而言,小說對意識形態的反作用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對廣大讀者群體的意識形態傾向的引導和體察;二是為主流意識形態提供政策和決策方面的參照;三是在某些時候與意識形態合謀而代行某些意識形態職責,乃至變為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因此,無論是革命歷史小說還是其他形態的小說,在本身受到意識形態影響的同時,也必然會對意識形態產生反作用,因而我們所能感受和談論的意識形態已經將這些作品包含在內。

綜上所述,在革命歷史小說中,既存在著一個“文學真實”與“歷史真實”的互動機制,也存在著歷史形態與意識形態彼此作用的影響結構。意識形態對小說的影響往往是主動的、顯性的,小說對意識形態的反作用往往是被動的、隱性的。我們在具體考察革命歷史小說的時候,常注意主動和顯性影響,忽視被動和隱性影響。然而。只有兩方面共同關注,才能更全面準確地把握二者的深刻內涵。

猜你喜歡
小說歷史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5月
歷史上的4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网图区|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色综合手机在线| 国内精品视频区在线2021| 最新国产精品鲁鲁免费视频| 日本a级免费|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久久五月视频| 美女一级免费毛片|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亚洲第一区在线| 亚洲熟女偷拍| 亚洲欧洲日产无码AV|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 亚洲—日韩aV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欧美第二区|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婷婷激情五月网|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国产区免费|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亚洲乱伦视频|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午夜免费小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91原创视频在线|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a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色男人的天堂久久综合| 夜夜操天天摸| 国产视频欧美| 91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www精品久久|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美女毛片在线| 久久国产乱子|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伦理一区| 欧美高清国产| a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自|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亚洲国产系列|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久久人体视频|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 亚洲免费三区|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精品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