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勝
(河池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 廣西 宜州 546300)
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為旅游目的地,以鄉村區域的景觀、環境、產業和文化為旅游吸引物,開展農村休閑、農業體驗、會務度假、觀光娛樂等旅游項目的旅游方式[1]。鄉村旅游目前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就業增收、農村扶貧脫貧的主力軍。國家旅游局發布的《全國鄉村旅游扶貧觀測報告》表明,2015年,通過發展鄉村旅游,脫貧人數達264萬人,占全國脫貧總人數的18.3%。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鄉村經濟的同時提升了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教育水平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在全國鄉村脫貧攻堅戰中,國家旅游局計劃通過鄉村旅游,到2020年帶動全國25個省(區、市)747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關于我國鄉村旅游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獻從1998年開始連續出現,2011年達到251篇的最高數量。而有關鄉村旅游扶貧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獻則出現在2006年,2017年1月至9月為22篇,為目前最高數量??紤]到2015年至2020年處于全國鄉村脫貧攻堅戰階段,鄉村旅游扶貧研究成為熱點,預計2019年文獻數量達到最高峰。對比來看,鄉村旅游扶貧研究起步階段和高峰階段比鄉村旅游研究晚了8年,兩者從起步到高峰階段經歷不下10年。
可視化是指通過數據挖掘、信息分析、科學計量和圖形繪制等一系列處理,展現某一學科領域的知識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研究方法[2]。可視化理論和相關軟件相結合的方法在其它學科廣泛應用,2009年開始在我國旅游學科研究中得到應用。鄉村旅游扶貧是我國旅游發展的新興事物,也肩負帶動農村脫貧致富的重要使命,鄉村旅游扶貧研究文獻近期明顯增加,但目前只有盧小麗等人[3]對國際鄉村旅游研究進行了可視化分析,蘇飛等人[4]對國際旅游與生計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針對我國鄉村旅游扶貧研究的可視化分析文獻,目前還未出現。
本研究運用CNKI計量可視化分析系統,以中國知網(CNKI)為數據庫,通過文獻檢索和可視化分析,研究我國鄉村旅游扶貧研究的代表人物、研究機構及研究熱點等,從整體上把握其研究現狀,為豐富和完善我國鄉村旅游扶貧研究體系提供借鑒和參考。
以中國知網(CNKI)作為研究數據庫來源,檢索時間為2017年9月11日,文獻類型選擇“期刊”,選擇“主題詞”進行檢索,檢索主題詞為“鄉村旅游”并含“扶貧”,或者“鄉村旅游”并含“脫貧”,檢索時間為2006至2017年,來源類別為核心期刊和CSSCI,共檢索到文獻78篇。由于“扶貧”有時又被稱為“脫貧”,所以“鄉村旅游脫貧”也被選為檢索詞。鑒于核心期刊上的鄉村旅游扶貧文獻最早出現在2006年,因而檢索時間定為2006年至2017年。
將檢索到的78篇文獻作為分析樣本,選擇CNKI中“計量可視化分析”欄目下拉菜單中的“全部檢索結果分析”,得到78篇文獻的關鍵詞、作者、機構等方面的可視化圖。
從下文的圖1中看出,我國鄉村旅游扶貧研究文獻年度分布有幾大特點:一是起步晚,鄉村旅游研究核心期刊論文最早出現在1992年,而鄉村旅游扶貧研究核心期刊論文直到2006年才出現;二是按發文數量可分為兩個階段,2006年至2015年每年發文量在5篇,其中2012年和2015年沒有發文;2016年和2017年則呈現明顯的上升勢頭,達20篇。主要原因是2015年以來,我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精準扶貧戰略,發展鄉村旅游成為鄉村脫貧致富的重要舉措,因而鄉村旅游扶貧研究也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熱點,其熱度至少會持續到2020年實現農村全面脫貧。

圖1 鄉村旅游扶貧研究發文量的年度分布
利用 CNKI計量可視化分析系統軟件,得到78篇文獻作者分布圖,選擇作者數量為10,得到發表鄉村旅游扶貧論文數量前10名作者分布(圖2):

圖2 鄉村旅游扶貧研究發文前10名作者分布
對檢索到的78篇文獻實施“選擇”操作,點擊CNKI中“計量可視化分析”欄目下拉菜單中的“已選文獻分析”,在“作者合作網絡分析”項中,“節點過濾”框“出現頻次”確定為1,“關系分析”框中勾選“顯示共現次數”,點擊“過濾”后,得到發表2篇論文以上作者的合作圖譜,調整“圖型縮放”框內容,得到圖3結果。

圖3 發表2篇論文以上作者的合作圖譜
從圖2可見,鄉村旅游扶貧研究者發表的論文數最多有3篇;從圖3可見,鄉村旅游扶貧研究領域已形成以李星群和文軍,黃紅娣和張春美組成的研究團隊,以及張遵東、李燕琴等個人研究者,但這些研究者(研究團隊)相互之間基本上無合作關系,呈現各自獨立的研究狀態。
從圖4即開展鄉村旅游扶貧研究的主要機構分布圖可看出,目前我國鄉村旅游扶貧研究機構發文數量排在前面的是中央民族大學、廣西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由于鄉村旅游扶貧論文總體數量不多,所以單個研究機構發文數量最多為3篇。中央民族大學主要研究社區生態旅游,廣西大學主要研究為民族地區鄉村旅游開發,南京師范大學研究的內容主要為廣西恭城縣紅巖村鄉村旅游對當地社會和經濟的影響。

圖4 開展鄉村旅游扶貧研究的主要機構
由圖5可知,參與鄉村旅游扶貧研究的學科有15個,其中大多數文獻來自旅游學和農業經濟學科,說明從事旅游學和農業經濟研究的學者是鄉村旅游扶貧研究的主力。

圖5 鄉村旅游扶貧研究文獻學科分布
按照發文數量排序統計,其中前 20 名的期刊有《農業經濟》《農村經濟》《企業經濟》等(見圖6),發文量居首的是《農業經濟》,其它發文量較多的還有《貴州民族研究》《旅游學刊》《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等期刊,個中原因應是鄉村旅游扶貧的研究主要以旅游學、農業經濟學學科為主。

圖6 鄉村旅游扶貧研究期刊分布
關鍵詞是研究文獻的核心和精髓,是文獻核心內容的高度概括和凝練,對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可揭示某個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5]。對檢索到的78篇文獻實施“選擇”操作,點擊CNKI中“計量可視化分析”欄目下拉菜單中的“已選文獻分析”,在“關鍵詞共現分析”項中,“關系分析”框中勾選“顯示共現次數”,“聚類分析”框確定為7,勾選“顯示中心點”,點擊“全部”后,得到關鍵詞共現圖譜,調整“圖型縮放”框內容,得到圖7結果。

圖7 關鍵詞共現圖譜
圖7中圓形節點代表關鍵詞,節點大小表示關鍵詞出現頻次,節點越大,關鍵詞出現頻次越高;節點之間的連線代表兩個關鍵詞在一篇文獻中共同出現,連線越粗,共現次數越多[6]。
在關鍵詞分布中選擇“顯示數量”為20,編制出前20個高頻關鍵詞分布圖(見圖8),出現頻次排在前面的關鍵詞有鄉村旅游、旅游扶貧、精準扶貧、新農村建設、可持續發展、民族地區等。

圖8 鄉村旅游扶貧研究前20個高頻關鍵詞
通過對關鍵詞共現圖譜及高頻關鍵詞進行分析,總結出我國鄉村旅游扶貧研究熱點為以下幾個方面:①鄉村旅游扶貧實現路徑研究。研究內容包括識別旅游扶貧幫扶對象、制定旅游扶貧幫扶措施、實施旅游扶貧動態管理、實現旅游扶貧目標考核等;②鄉村旅游扶貧模式研究。研究內容包括全域旅游模式、旅游小鎮建設模式、“政府扶持,農旅互助”模式等;③鄉村旅游產業開發研究。研究內容包括鄉村旅游產品體系、產業融合、產品營銷以及特色產品開發等;④鄉村旅游扶貧保障機制研究。研究內容包括社會參與、土地流轉、金融服務、職業技能教育、空間規劃技術應用等;⑤鄉村旅游扶貧效應研究。研究內容包括鄉村貧困人口收入及消費變化、政策滿意度、鄉村文化保護、可持續發展、新農村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等。
運用CNKI計量可視化分析系統軟件,對我國鄉村旅游扶貧核心論文進行可視化分析可知,我國鄉村旅游扶貧研究從2006開始,起步晚、數量不多,但近兩年文獻量猛增,這說明鄉村旅游扶貧已經引起我國研究者的關注和重視,2020年前仍有較大的發展潛力。鄉村旅游扶貧研究包括李星群和文軍,黃紅娣和張春美組成的研究團隊,以及張遵東、李燕琴等個人研究者,但相互間無合作關系。鄉村旅游扶貧研究機構發文量居前的是中央民族大學、廣西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旅游學研究者和農業經濟研究者是鄉村旅游扶貧研究的主力。發文量居前的是《農業經濟》《農村經濟》等期刊。鄉村旅游扶貧的研究熱點包括鄉村旅游扶貧實現路徑研究、鄉村旅游扶貧模式研究、鄉村旅游產業開發研究、鄉村旅游扶貧保障機制研究及鄉村旅游扶貧效應研究。鑒于我國鄉村旅游扶貧、脫貧只是階段性的任務,鄉村旅游致富才是鄉村旅游未來發展的目標。因而,未來鄉村旅游扶貧研究的重點,將圍繞幾個方面展開:一是貧困地區鄉村旅游如何保持持續發展,從旅游脫貧走向旅游致富;二是如何構建“全域旅游+扶貧”,破解城鄉二元化格局;三是貧困地區鄉村旅游如何發揮自身優勢,走特色發展之路;四是如何借鑒發達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的成功經驗,走跨越發展之路。
[1]何景明,李立華. 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5):125-128.
[2]Guoli YANG,Jing LIU,Manrong WANG,etc.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analysis of research topics of doctoral dissertations on Library Science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J].中國圖書館學報年刊(英文版). 2015(0):247-248.
[3]盧小麗,李彩云. 國際鄉村旅游研究進展與演化趨勢述評[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5(11):76-84.
[4]蘇飛,應蓉蓉,楊欣,等. 旅游與生計可視化分析[J]. 生態學報.2016(12):3824-3833.
[5]陳國柱. 旅游目的地研究的科學可視化分析[J]. 資源開發與市場,2015(12):1545-1548.
[6]魯天學. 基于知識圖譜的我國體育旅游研究領域可視化研究[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2):13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