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廠++蔡占峰
摘 要:本文以訪談、數理統計法、問卷調查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對我省普通本科高校公共體育課開展的現狀做出調查分析,對其利弊進行闡述,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望為同研究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本科高校;公共體育;運動
公共體育課是每個高校在體育教育過程中所必須開設的一門主要課程,目前我省各高校都能按時按量的開設,公共體育課的教學內容也有主題的相似和細微的差別,開設項目一般都是由普修到專選,在這過程中學生會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甚至教師的影響力來最終確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運動項目,這個運動項目會讓學生受用一生。但同時也能看出,我省普通本科高校現行的公共體育教學有諸多的弊端,急需改進!就此,本人試圖依據自己的調查研究和多年的教學經驗來論證我省現有本科高校公共體育課的利弊,為同行提供參考,為決策者提供依據。
一、 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 研究對象:以河南省內具有代表性的某民辦本科院校和某公辦本科院校2014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兩所院校各隨機抽取200名學生;兩所院校系領導和公共體育部門負責人。
(二) 研究方法:對兩所院校2014級共400名學生發放問卷調查,共回收384份,回收率96%,有效問卷為351份,有效率91.4%。并對兩所院校系領導和公共體育負責人走訪和電話交流。
一、 結果與分析
(一) 值得肯定的成績
1 國務院頒布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中明確指出:普通高等學校的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普通高等學校對三年級以上學生開設體育選修課。我省普通本科高?;旧洗髮W一年級普修,大學二年級選修,目的是讓學生對基本運動項目的技能有全面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上選出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作為主修,有一專項,作為特長,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
2 教師學歷職稱完善,師生比例合理。我省本科高校對教師的職稱學歷要求越來越嚴格,學校在選用人方面也側重了這方面要求,教師在學校的嚴格要求下,不斷提高自己的學歷和職稱,利用閑暇時間參加各類的培訓,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目前公共體育教師的職稱和學歷完全符合普通本科高校的要求。另外,師生也成正比例,一個教學班級基本上在30人左右。
3. 本科院校公共體育系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大學期間能熟練掌握至少一項體育運動技能。根據表2研究發現:本科院校學生公共體育課開設項目大致分為球類、瑜伽和舞蹈類、武術類,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喜歡的運動項目,這樣學生在訓練時有很高的積極性,訓練時也更加刻苦、認真,有些學生課下能開拓第二項運動技能,這兩項運動技能能使學生受用一生,這也與學校積極提倡學生要有“一專多能”的思想相對應。
(二) 存在的不足之處
1 公共體育教師“怠業”,學生體育運動受挫
依據對兩所院校院系領導和公共體育負責人訪談中了解到,大學體育教師是個相對職場穩定的職業,公共體育系教師長期從事公共體育教學,學生每學期都在變化,師生間的感情不如專業課教師那么容易培養,學生在高中階段由于升學壓力較大,體育運動時間少之又少,甚至沒有體育課,導致學生沒有良好的運動習慣和基礎,到大學后對體育運動自然也沒興趣,而公共體育教師對有這樣心態的學生早已習慣,上課時就談不上“創新”。學生面對“如此”公共體育教師更談不上運動的欲望,片刻的練習或為臨時的表現或為應對考試。公共體育教師在授課時雖有大綱和教案指導教學,但教師實時授課內容會改變,甚至會脫離大綱,又因督查員不能實時監控,長此以往,公體教師就會產生困倦和疲憊,學生流于形式上的練習。
2 公共體育教師授課不規律性及其原因
根據對兩所院校公共體育負責人和公共體育教師訪談了解到,有83%的公共體育課教師授課出現不規律性。原因如下:首先,兩所高校公共體育教材都是自編教材,這種教材沒有經過高規格的評審和實踐的檢驗。這些體育理論教材的共同特點是知識結構與內容比較陳舊,對學生來說枯燥無味,缺乏先進性、科學性、針對性和時代感,沒能反映出近年來體育社會科學與體育自然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教材中很大一部分,學生都知道而教師還在津津樂道,絲毫沒有創新可言。其次,公體課教師長時間把技術課作為主要的授課內容,沒有時間也沒心思去接受專業的培訓,在教學中也都是千篇一律,缺乏相關的教學研究和創新。最后,我省高校公共體育教師授課地點基本上都在室外,受天氣影響,每逢下雨大風天氣就停課回教室或者宿舍,學生仿佛心照不宣,只要天氣不好就曠課,時常出現教師找不到學生或學生找不到教師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室內運動場地嚴重不足,如學生進室內,會導致體育專業課無法上課。
3 著重技術課考試,忽視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培養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體育的觀念也隨之發生了較大的轉變,體育強身健體的觀念不再是唯一的功能。健康標準的衡量不僅是身體方面,還有心理方面,只有身心同時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因此,健康體育、娛樂體育的觀念逐步成為我們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通過對兩所院校走訪和觀摩公共體育教師上課時發現,公體課教師只注重學生運動技能的培養及在上體育課時運動技能達到的絕對水平,而忽略了通過運動技能的學習讓學生在心里獲得成就感,感受到團體凝聚力的力量,體會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學會持久、拼搏、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讓學生從內心感受到體育運動魅力,閑暇之余,讓學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場,讓體育運動代替電腦,使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意識。
三、 結論與建議
(一) 逐步增加公體體育教師專業培訓的機會,建立賞罰分明的監督機制,加強公體教學的監督。
(二) 高校應訂購緊跟時代節奏,有鮮明感、時代感的公共體育教科書籍,公共體育部門要適應市場需求開設一些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增加公共體育教師間的交流,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學校管理層應滿足學生數量的需求,加蓋或改建公共體育室內運動場地,保證公共體育學生按時、保質的完成訓練。
(三) 學校應該指導公共體育部門在提高學生運動技能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健身意識和能力,公共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身心素質的提高,傳授給學生運動方法,培養學生終身健身的意識,為中華民族的振興提供健康人才的支撐。
參考文獻:
[1] 國家教育部教體藝.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Z].2002.
[2] 對我省高校公共體育理論課教學的調查與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5,(2):80-82.
[3] 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6,(3):103-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