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曉??
摘 要:當今社會發展趨勢下,在司法改革中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所承載的作用愈發重要,其中訴訟與非訴解決糾紛方式銜接更是極為重要,可以說是整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中心。但從客觀的實際情況上來看,我國當今的非訴訟解紛方式開展并不如預期設想一樣的順利,法院在糾紛化解中也面臨著尷尬境地。本文就從健全訴非銜接必要性、訴非銜接的主要模式等角度出發,分析訴非銜接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當代社會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訴訟;非訴解決糾紛方式;銜接
一、 我國訴非銜接的現狀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發布了《訴訟與非訴訟銜接機制意見》,在意見中強調“調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質,當事人可以申請司法確認”。這個強調也就意味著我國目前通過非訴調解所達成的調解協議并不具有強制執行力。當事人可以根據意愿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如若當事人任意一方拒不履行經過司法確認后的調解協議,另一方即可申請強制執行。通過邏輯分析不難發現,司法確認極其重要的銜接,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保證調解協議的效果。但是從客觀實際中看,我國目前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工作沒有大力展開,甚至司法確認還沒有納入法官的業績考評體系。綜上所述,我國目前的訴訟與非訴調節銜接由于各方面的問題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
二、 健全訴非銜接的必要性
訴非銜接作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重要環節之一,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征。面對我國逐年遞增的案件增長率,必然會導致法院收案數的急劇增長與法官數量之間出現不平衡性,案多人少的矛盾勢必愈演愈烈。面對這種情況,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引入需求就顯得非常迫切,這其中非訴訟解決糾紛的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減輕法院的案件數量壓力,明顯減輕目前我國存在的司法資源有限的問題。與此同時,觀察急劇增長的案件數量可以發現,伴隨社會不斷發展,案件大多呈現出復雜性、多樣性的特點,傳統的訴訟方式雖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公正的目的,但是有時對于具體案件卻不是最合適的。這之中體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婚姻關系的案件,剛性的法律層面判斷并不能完全調節雙方當事人的問題,有時甚至會激化雙方矛盾,而非訴調節的方式在這時候恰恰能發揮極大的作用,最大程度上減少當事人雙方的對立情緒,以較快的方式解決爭端。
三、 訴訟與非訴調解銜接存在的問題
(一) 調解與訴訟程序的重合
美國政府為了減輕聯邦及各州法庭的積壓案件數量,其立法機關制定了有關法律,要求原被告雙方在由法庭審理案件前作調節和仲裁,并且其調節與訴訟是處于相對分離的狀態,法官全部集中于審判工作。但我國卻是截然相反的狀態,我國的司法調解并不一定前置,而是貫穿于整個訴訟過程中,并且立案后負責調解的法官與審判案件的法官系同一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司法調解案件的強制執行率一直處于較高狀態,這就可以從側面說明,訴訟過程中達成的司法調解結果從根本上仍處于法官主導狀態,主導權沒有移轉到當事人手中,進而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事人雙方的矛盾,所以當事人雙方對調解協議依舊存在執行難的問題。
(二) 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工作存在困難
目前我國調解組織的整體素質并不能夠完全適應當代調解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現就是專職調解員的數量不高,并且其文化程度參差不齊。目前我國的很多調解員文化程度偏低,這也就造成調解員在法律政策以及業務水平上存在缺失,對于專業性相對較強的法律工作上,本身要求就嚴格的方面卻存在不足,這是十分致命的,停留在情感的調解是不能從本質上解決糾紛矛盾的。同時,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工作經費保障機制尚未建立,經費保障短缺的情況下,司法確認的工作就難以開展,作用也難以發揮。最后,司法確認缺乏督促機制,較為明顯的體現是司法確認還沒有納入法官的業績考評體系。
四、 完善訴訟與非訴調解銜接的建議
(一) 實行調解與訴訟分離
上海浦東新區法院就曾試行調解前置這一制度。就部分糾紛在立案前根據自愿原則,可以委托法院聘任的訴前調解員或者委托人民調解委員會來對糾紛進行調解,如若調解不成,則直接啟動訴訟。這一制度啟動9個月后,成功調解了2107起糾紛,調解率高達80%,糾紛的平均處理周期僅為7天。其實目前很多數據都顯示出訴前調解的必要性,但是訴訟過程中的調解反而會使糾紛的解決過程變得復雜,浪費司法資源。因此應該將調解與訴訟進行分離,由人民調解組織、行政調解組織負責調解工作。在進入訴訟程序后,除非當事人同意自行和解,否則只能通過法院判決來結案,也就是說法官不再能主動調解案件。
(二) 完善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工作
針對目前我國調解組織的整體素質并不能夠完全適應當代調解工作的需要的問題,首先要加強隊伍建設,提高調解水平。在調解員隊伍的構成上,要做到充實與優化并抓,關注政法部門的退休人員聘用,增加專業技術人員的選聘。其次就是務必要把與基層人民法院的溝通協調放在重要位置上,以此使得調解員隊伍的業務知識與能力得到不斷增強,隊伍的整體素質也逐步提升。最后就是要切實解決工作經費短缺的問題,將司法確認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為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保障。在此基礎上,還要將司法確認納入法官的業績考評體系。通過多種方式加強我國訴訟與非訴調節的銜接。
參考文獻:
[1] 盧燕.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問題研究[J].楚天法治,2015(6).
[2] 張自合.論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完善[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