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煜瑋??
摘 要: 伴隨著我國法治社會建設的逐步深化,法律體系的日臻完善,加強法官職業道德教育至關重要,不僅有助于提升法官的道德素質,而且也有助于維護司法公正,弘揚社會正氣。本文在論述司法職業道德內涵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司法職業道德的現狀,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進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途徑。
關鍵詞:司法體制;法官職業;司法公正
一、 司法人員角色定位
在法治社會中,司法的作用尤為突出。如果說司法是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屏障,那么司法人員則是這道屏障得以起作用的保證。法官作為司法機關的代言人,社會對其的要求是做好爭議的裁判人,扮演好執行法律、維護公平、解釋法律的角色,從而更好地維護法律的尊嚴。霍布斯曾說過:“成為一個良好的法官或良好的法律解釋者的條件之一要對自然法中的公平要有正確的理解。這一點不在于讀別人的書籍,而在于自己善良的天賦和理性地深思熟慮。其次是要藐視身外贅物即利祿的精神。”亞里士多德也說過:“法官蓋公平之保護者也,保護公平即保持平等,法官斷一事之為公正也,無所取益于其間。”這就要求我們規范法官職業倫理、加強法官職業角色的建設,這是法官制度乃至司法制度的主體要素,也是核心要素。
法官職業倫理、職業角色的定位與實現,關系到一個國家法官制度的完善、司法職能的實現和法治發展的水平。法官職業倫理具體體現在培養端正、剛正不阿的品行,博聞強記、良好的法律素質,思維嚴密的邏輯素養。職業角色的定位與實現則主要體現在法官獨立裁判以及司法權威。
關于法官立法,法官不能僅僅按照語言的字面意思或句子的語法結構去理解和執行法律,他們應該本著法律語言詞句背后的立法者的構思和意圖去行事。然后再解釋法規,以便產生這種預期的效果。這就意味著他們要填補空白,要理直氣壯、毫不躊躇地去填補空白。
二、 當代中國司法存在的問題
獨立審判的艱難確立與現實障礙。法官在糾紛裁判中常常會受到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及其他社會團體和媒體的干涉,同時也受到上級法院、本法院領導及其他法官的干涉,從而難以實現獨立裁判。
第一,行政對司法的干預,例如國務院信訪局工作人員牛司良利用職權干預山東省沂水縣法院司法行政的案件;太原市晉源區古寨村違法強拆事件中當地政府發給兩級法院、請求“慎重量刑”的公函;重慶李渡新區管委會曾給當地法院發去公函,警告法院不要“一意孤行”。曾有一名法官坦言:“雖然自己身為法官,但遇到以打招呼、批條子、強令等方式非法干預法院依法辦案,讓法官主動及時地向同級黨委報告,必要時可向上一級人民法院報告,似乎已經很難做到。其原因在于,既然是出面打招呼、批條子的,都是法官們惹不起的,因此要他們向上級匯報基本上就更加不現實了。”
第二,人大對司法的干預。人大在監督司法的過程中對個案的監督已遠遠地超出范圍。例如2011年的遼寧人大代表聯名監督個案插手司法。由于人大代表對政府工作報告、兩院的工作報告有表決權,對官員任命有選舉權。司法機關懼于人大代表的表決權和選舉權,最終致使正當的查辦、審理案件受到干擾。
第三,傳媒對司法的影響,傳媒打著民意的旗號左右裁判結果。經現代媒介手段演繹、修飾、重組出的“感官正義”與現代法治所一貫追求的司法正義偏差越來越大,一些以傳媒力量引導的社會各方面的非正常性壓力左右著中國司法,使司法缺乏自覺性與獨立性。幾年前的“許霆案”、“彭宇案”到近來的“釣魚執法”、“喝開水”事件,媒體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影響越來越大。
第四,法院的內部體制即法院行政化管理制約了法官,最終獨立導致了司法不公。前幾年轟動一時的河南商丘的趙作海故意殺人案中的趙作海被宣布無罪釋放說明法院內部行政化管理方式不利于法官獨立,法官在判案時會受到選任、晉升以及業績評定等方面的影響,最終導致司法不公。
三、 在司法改革體制下完善對策
對于目前我國存在的缺陷,我們應當重新構建當代中國法官職業角色及對相關制度的完善。改革相關的體制、完善相應的機制,促進法官作為糾紛裁判者角色的確立和實現。
第一,塑造法官的專業化與精英化。通過制定更嚴格的資格條件來提高司法人員的準入門檻,同時要設立專門化和獨立化的遴選機構。提升法官的能力素質,法官不僅要有高超的運用法律的能力,還要擁有豐富的社會經驗,熟悉和了解裁判糾紛領域的情況,同時法官要擁有處理好糾紛裁判的政治素質,并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
第二,在確保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方面,要著重改善黨領導司法的方式,規范黨委過問具體案件的職權;減少法院對地方政府的依賴,通過法律、法規的方式保障法院辦公經費和法官工資;區別對待不同級別人大與相應級別法院的關系,杜絕人大代表對未決案件進行個案監督。
第三,在法官履職保障方面,要著重擴大法官選任范圍,加大法官個人事項公開力度,提高法官薪金報酬,完善法官任職保障,加強對法官的外部監督等建議。
參考文獻:
[1] 李春秋.新編倫理學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尹忠顯.法官職業道德概論[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
[3] 沈忠俊,解廷民,金連約,倪才忠.司法道德新論[M].法律出版社,1999.
[4] 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5] 鄧小平文選(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6] 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耶魯大學出版社,1977.
[7] 肖揚.當代司法體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