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多次召開職教會議,并提出“普教有高考,職教有大賽”口號,以便更好地為企業輸送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學生就業。然而,在會計專業教學中,往往出現技能競賽內容和教學內容不同步的情況。為了讓會計教學更加滿足競賽要求、適應企業需要,本文就中職會計專業“以賽促教,賽教融合”教學模式進行實踐研究。
關鍵詞:以賽促教;賽教融合;教學模式
一、 內涵界定
“以賽促教,賽教融合”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是:技能競賽是無數前人的智慧結晶。它是適應市場需求,滿足行業需要的,并能促進學生專業學習目標的堅定和師生能力素養的提升。該模式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采用“賽教融合”方式,將技能競賽相關資源貫穿于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中,更好地詮釋會計專業教學的實用性。
二、 教學實施
(一) 教學條件
1. 硬件條件
首先,教學場所必須配備投影設備、實物展臺、電腦、網絡以及符合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桌凳等基礎設備。
其次,教學場所必須配備傳票機、裝訂機、驗鈔機、扎把機和物理沙盤等會計專業設備。
最后,教學場所必須備有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燕尾夾、計算器等會計專業實務所需耗材。
2. 軟件條件
教學場所中的電腦必須安裝有教學辦公軟件和財務專用軟件,如新道電子沙盤、用友T3,FIST手工做賬軟件等。
3. 教師素質
首先,教師應具備“雙師型”教師資格,擁有扎實的會計理論基礎和企業崗位實踐經驗,能熟練運用多媒體設備、專業軟件和專業設備,并能熟悉技能大賽規程、評價標準和財經法規。
其次,教師應具備創新探索精神,能開發出電子教案、課件、試題庫、教學視頻(如微課)等教學資源。
(二) 教學組織形式
1. 教師:要做課堂中有效的規劃和調控,指導地位要得到充分展示,引導學生圍繞主題,不能放任課堂。
2. 學生:
首先,采用小班教學,班級人數不超過40人。
其次,按照會計崗位需求,課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分組將考慮學生學習水平、個性特點、學習態度等因素,均衡搭配,使小組合作效果最優化。
最后,根據會計崗位設置要求進行定期輪崗,在小組運轉過程中實行“總經理”負責制。
(三) 課時安排
“以賽促教,賽教融合”教學模式是學生基于問題的探究運用式學習,從問題的呈現到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再到崗位模擬體驗的完成,都是一個連續、完整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更強調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并落實到崗位中。因此,一堂會計專業課的課時設置為2(80分鐘)至4課時(160分鐘),教學中可根據具體需要適當調整。
(四) 教學方法
多采用“小組討論法”、“情景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教學方法。
(五) 教學實施過程
1. 課前,教學準備
首先,教師準備教案、課件、教學訓練計劃以及其他與課堂相關的資料,設置軟件競賽資源并創設問題呈現和模擬體驗情景。
其次,學生完成分組和分工,根據網絡、教材等資源預習課堂內容,創設問題呈現的情景。
2. 課中:課堂教學
第一環節:問題呈現
教師參照技能競賽規程制定教學目標,并借助圖片、視頻、圖標等形式的情景引出問題,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
學生采用小組討論等方法,借助網絡、微課、教材等資源進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并完成例題。教師從旁指導,幫助學生學習理論知識。
第三環節:互動點評
學生對小組合作探究的成果進行分享,學生相互點評,進行經驗交流,實現小組內部或小組間幫扶學習,同時教師進行總結評價。
第四環節:模擬體驗
小組根據所學內容進行崗位模擬體驗。如完成,則達到了本堂課教學目標,如未完成,則繼續學習理論知識,直到達成教學目標。學完本門課程后,學生分會計、出納、會計主管等崗位進行綜合模擬,并實行輪崗,系統而全面地檢測理論知識掌握情況。
3. 課后:技能拓展
學生根據自己的訓練水平進行相應的拓展,參加市賽、校賽和班賽,進而踏入企業頂崗實習和就業,將所學知識運用于技能競賽和企業工作中。教師對學生競賽成績進行分析,同時通過訪問企業負責人等方式追蹤學生實習就業情況。
三、 教學效果
1. 對學校,“以賽促教,賽教融合”教學模式強調中職會計專業技能競賽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將技能競賽資源融合于教學,并用技能競賽標準檢驗教學成果,降低學校對技能競賽的投入成本。
2. 對課堂,課堂將理論知識與綜合能力進行有效整合,拓展了課堂的容量和學生的參與度,將主動權交予學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效率。
3. 對學生,學生在合作探究、模擬體驗等過程學習中,不斷鍛煉自己的綜合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平,在技能競賽和就業中更加具有優勢。
參考文獻:
[1]彭貞蓉,羅慧.“行動·云”教學改革新模式探索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3):77-80.
[2]孫雨生,程亞南,朱禮軍.基于MOOC的高校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5,(03):65-71.
[3]蔣麗君.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三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構建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13,(02):103-106.
作者簡介:
瞿紅,現就職于重慶市九龍坡職業教育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