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奇??
摘 要:剪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剪紙中蘊含著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風情和民俗文化,被第一批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現代數字技術的發展,中國藝術越來越向數字信息化發展,剪紙也應該與時俱進,利用數字化的方式對其進行重現和再創造,增強其時代特色。本文就剪紙藝術的數字化傳承和拓展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剪紙藝術;數字化;文化
剪紙藝術作為民俗藝術中的一種,其表現內容是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現象密切相關的。剪紙的特征,氣息與時代同步。剪紙源于自然,它在歷史演繹過程中經過不斷雕琢,卻沒有失去其內在的價值取向,堅持以人與自然和諧,把當時的民間生活當做最根本的基調。從橫向上看,可以研究同一時期的風俗,服飾,人們的生活狀態,不同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以及人們對自我價值的不同追求。從縱向上看,可以探究歷史的變遷,時代的變化。剪紙是承載民俗文化的載體。
隨著數字時代的快速發展,數字網絡文化的層出不窮,使得剪紙不僅僅可以表現傳統的民間神話,更可以表現時下的網絡文化,并且可以將剪紙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得以傳承。
一曲《江南style》火遍大江南北,從學生版到護士版,從光頭強版到零距離版,各種版本層出不窮。而一款剪紙版也在此時應運而生。這首曲子的MV對于剪紙來說是個巨大的工程量,因為場景都是在室外,并且動感的音樂里面表現的內容和變化的內容比較多,所需要的人物多達十幾個,和數個場景的搭建。此視頻出自安陽的學生之手,題目為《安陽style》,在場景搭建時,作者運用了當地取景,前面的公園場景的搭建,到馬棚,汗蒸館,公交車,步行街,到后面的古建筑鐘樓,宮殿宗廟遺址等也算是半個旅游業的宣傳吧。傳統的剪紙所表現的題材都是吉祥如意,延年益壽,納福招財,婚戀性愛,祈子繼嗣的主題。所選取的圖樣也大都是龍鳳呈祥,喜鵲登梅,松柏長青,仙鶴蟠桃,鸞鳳和鳴,燕侶雙飛,和麒麟送子等一些固定的樣式和程式化。但現在網絡文化的發展,也給傳統的程式化的剪紙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想要融入到當代文化當中就要拋開一些傳統的程式化的樣式,運用現代的形象和社會文化來表達傳統的剪紙文化。
現如今,剪紙的傳承受到了局限,傳承人的減少使得這種民俗文化急需大眾推廣,使之在社會的發展中不被流失,而視頻紀錄片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來記錄這種古老的民俗文化,紀錄片是歷史的眼睛,而用視頻記錄的方式既可以完全真實地還原剪紙的操作方式,技巧,保存一些稀有的創新的樣式,并且還能夠通過網絡廣泛的傳播。《剪紙能手》紀錄片中講述了幾個剪紙藝術家的剪紙歷程,通過短片可以了解到現存的剪紙藝術家的剪紙原因,以及他們的作品,因為剪紙藝術并非是通過書籍的記錄就可以保存完好的,也不是只保存作品就可以揣測出當時的剪紙技法的。而紀錄片的方式可以將他們的剪紙的真實場景還原,以便為后來學習的人留下寶貴的資料。
移動媒體已經加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而APP這種軟件終端設備可以更好地來傳播,更方便來展示傳統的剪紙文化。妙趣剪紙APP將剪紙用互動的方式來展現,一些剪紙技巧附在其中既增加了互動的樂趣,又能更好地傳播剪紙文化,所謂一舉兩得。它分為四個板塊,趣玩剪紙,樂學剪紙,剪紙相機和我的作品。趣玩剪紙是遵循著剪紙的基本制作方式,折疊,裝飾,剪裁。而折疊,剪裁的手動方式轉換成了計算機的數字代碼,大大減少了工作量。里面裝飾圖樣的種類繁多更加使得這種民俗藝術大眾化,不會剪紙,不會繪畫也可以在軟件中體驗到剪紙的樂趣,簡單地點擊幾下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作品時也頗有成就感。對于新手來說如果用傳統的方式會有紙張的浪費,APP的方式也環保了許多。第二個板塊樂學剪紙是針對于傳統的剪紙工藝來做的,它包含了剪紙原圖上的剪影和每一步繪畫和剪裁的方式,這對于依舊想學習傳統剪紙藝術的人來說擁有了更多的剪紙素材,也是對傳統剪紙方式的另一種保護和傳承。第三個板塊剪紙相機,是對于現在流行的各種美拍,美顏來做的。一些濾鏡的使用使得朋友圈每一條說說都要配一張濾鏡圖,而剪紙相機就可以把照片自動轉換成剪紙的效果,想必剪紙效果也算是一款濾鏡吧。這樣曬圖的方式同樣也可以更有效地傳播傳統剪紙藝術了。
現今3D打印技術可以說是時下流行的新興技術。它是快速成型的技術,成本較低的新興的科技成果。以金屬和塑料等材質為可粘合材料,運用數字建模軟件制作需打印的模型,最后通過3D打印的輸出設備進行立體化打印模型。但在這里與剪紙有密切相關的特性是3D打印的模型要具有連而不斷的特性,這樣打印出來才是完整的。這與剪紙的技巧如出一轍。剪紙建模的紋樣是需要思索的問題。剪紙藝術的基礎是剪紙基本符號,符號作為世界各個藝術流派基礎,它架起了各個藝術傳承的橋梁,它是磚壘起了整個藝術的墻。剪紙的藝術符號分多種,最基礎的是簡單的剪紙紋樣,常見的剪紙符號分為幾何紋樣,月牙紋,太陽紋,富貴紋,繡球紋等,這些紋樣用簡單的方式詮釋著連而不斷的特性,在3D打印模型的創作中可以運用這些最基本的符號進行創作。
生活就是藝術,也許是對中國剪紙最好的詮釋。剪紙是民風淳樸的民眾鄉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創作者也并不是專門從事藝術的人,而是普通的民眾。它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一部分,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但它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重復和事物再現,而是創作者們根據諸多事物的大膽想象,用藝術的手法進行提煉,加工,在創作的過程。對于剪紙的豐富形式和內涵,傳統的剪紙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通過數字媒體的包裝與演繹才能更好地繼承與拓展。
參考文獻:
[1] 張多堂,張棟.中國廣靈剪紙[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001-049.
[2] 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72-290.
[3] 原研哉.設計的力量就是讓人覺醒的力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44-47.
[4] 陳竟.中國民俗剪紙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