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 要:隨著國內影視業發展,由小說改編的劇本成為全新發展熱點,并得到了觀眾的關注。在此趨勢下,為小說英譯帶來了更多發展機遇。最近,《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作為一部古風小說,成功改編成為吸金大劇,并走向國際市場。文章以此為研究對象,在功能對等理論支持下,從古風小說定義與特點入手,對理論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英譯本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古風小說;功能對等理論;語言文化
引言
古風小說以唯美的語言,跌宕起伏的情節故事在國內受到大批原著黨粉絲青睞,而改編為影視劇后更是熱度不減。這無論是為原著小說的翻譯還是影視劇字幕的翻譯都開辟了新的領域。筆者將功能對等理論和古風小說的英譯相結合,進行粗略的闡述。
一、 古風小說的定義和特點
(一) 古風小說的定義
古風是一種詩歌體裁,又名古體詩,有四言、五言和七言等之分。而古風小說是一種新類型的文化,這類小說以古風的句式為基調,仿古式文體融入進一波三折的小說故事情節之中,經過不斷的發展,古風小說已經具有成熟的風格特點。
(二) 古風小說的特點
古風小說的文筆大多雅致清冽,抒情色彩較強,讀者可以很快被帶入到意境之中。同時,古風小說會呈現給讀者虛構的時空、情節和人物,既能使讀者體會到語言的優美,又能讓讀者領會到情節故事的妙不可言。
二、 功能對等理論的概述
功能對等理論是由著名語言學家尤金·奈達提出來的。他曾在與塔伯所著的《翻譯理論與實踐》中指出:“所謂翻譯是從語義到語體在譯語中用最貼切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言再現源語信息,首先再現信息的意義,其次再現信息的風格”(Nida & Taber,1969:12)。而這種動態對等理論在之后的研究中容易被誤解為內容與形式的對立,隨后奈達便又提出功能對等理論。功能對等強調四大原則,即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和文體對等。
三、 功能對等理論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英譯本中的應用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作為古風小說,無論是語言還是情節故事都具有代表性,筆者特挑選其中個例作為分析的樣本,來闡述功能對等理論的具體應用。
例1:
原文:這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十里桃林,十里桃花,漫山遍野的灼灼芳華。
譯文:It is the season when peach trees come into full bloom. Over hills, over vales, acres of peach trees parade acres of peach blossoms, radiant and sweet.
這句譯者為了豐富畫面感,使用了意譯手法?!癘ver hills, over vales”直譯應該是滿山滿谷,在此句中豐富了“十里”的意象?!皃arade”是“展覽、招搖而過”的意思,此處用作動詞,可以想象桃花在枝頭爛漫盛開的畫面。而“灼灼”和“芳華”二詞,譯者將其譯為伴隨的兩個形容詞“radiant”和“sweet”。所以此句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上譯者都達到了功能上的對等。
例2:
原文:累世情緣,誰撿起,誰拋下,誰忘前塵,誰總牽掛。
憶當時年華,誰點相思,誰種桃花。
譯文:This fated love of forever and a day—
Who has picked it up? Who has thrown it away?
Who has forgotten it all? Who yearns for it to stay?
Those days bygone and labyrinthine—
Who was the one that made the other sigh and pine?
Who was in the peach orchard, raising flowers divine?
原文句式整齊,合轍押韻。雖然出現在古風小說里,但其更能彰顯原作者的詩賦文筆。這段譯文,沒有復雜的用詞,但在音律的鋪設上很巧妙。labyrinthine(迷宮似的,曲折的)尤其用得好,首先起韻腳為后面的pine 和divine 做鋪墊,其次也意喻情緣糾葛。所以在這一例中,譯者還展了現高水平的詩句翻譯技巧。譯文還原了原文所表達的內容,更在形式上也達到了英文詩句的格律。
例3:
原文:四海八荒,總是會有一個人,一定會有這么一個人,他會把你的名字叫得婉轉溫柔,蕩氣回腸。
譯文:In the vast universe (Four Seas and Eight Deserts), there will—there must—be someone who, when he calls your name, gives it such delight, such tenderness, such soul-stirring pathos.
這一句中,前半句比較通俗,譯者并未做太多處理,“四海八荒”英語里并沒有這一說法,譯者意譯后加了注釋。而對于后半句的四字詞“婉轉溫柔,蕩氣回腸”,譯者倒是做了巧妙地處理,用了三個并列的名詞。“pathos”,形容悲愴哀婉,契合蕩氣回腸的意境,用得特別好。譯者在這一例中也做到了自然而貼切的翻譯,實現了功能對等。
總結
翻譯的根本任務是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隨著古風小說及改編影視劇的浪潮涌起,對中國古風小說的英譯必然會推動這一文學體裁在國外的發展,從而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有力的契機。筆者在文中的粗略闡述并不十分全面,但希望可以為此類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 Nida, E. A. & 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1969.
[2] 鳳錄生.唐五代仙俠小說的風格特征[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0,23:72-73.
[3] 薛佳莉.奈達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小說Betrayal節選漢譯的翻譯報告[D].中國海洋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