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榮
當下高中音樂欣賞教學“音樂味”濃了,音樂教學返璞歸真了,這是一種好的現象和趨勢。但與此同時,筆者發現,一些教師在課堂上畏首畏尾、謹小慎微,讓學生反復進行音樂聽賞、練唱,絲毫不敢接觸一點“非音樂”的東西,音樂欣賞教學呈現出單一、枯燥、無味的現象。過猶不及,音樂欣賞教學不能過分封閉,而是應該與鄰近相關學科、與學生生活經驗等融合起來,才能打破固化、僵化的教學模式,讓音樂欣賞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這就是“適度混搭”。
一、欣賞教學中的“非音樂性”元素混搭
音樂欣賞是高中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是作為音樂創作和表演活動的接受環節而存在的。音樂欣賞是學生感知、體驗、理解音樂的一種實踐活動。傳統的高中音樂欣賞教學,總是讓學生“豎著耳朵”,靜靜地聆聽。誠然,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欣賞最主要的手段方法就是“聽”,但是,音樂欣賞決不能囿于聽、鎖定于聽,而應該和學生對樂曲本身的主題思想、背景的領悟結合起來,和學生對音樂情緒表現、藝術表演結合起來。
例如:在高一年級的音樂欣賞課上,筆者讓學生欣賞樂曲《一個華沙的幸存者》,為了讓學生能夠聽出音樂的真正內涵,筆者將影視片斷引入教學,截取電影《辛德勒名單》中法西斯殘害猶太人的畫面,讓學生了解二戰歷史的真實。于是,學生聽懂了樂曲一開始的不寒而栗的片斷——“類似軍號和警報聲”,有學生說,仿佛聽到了化為廢墟的猶太區,有學生說,仿佛聽到了猶太人被蹂躪的凄慘景象等。不僅如此,有學生在聆聽中竟然和久違的音樂、表現東北抗日聯軍和東北人民流亡的歌曲《松花江上》聯系起來。同樣的二戰歷史背景、同樣的表現目的,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深刻感受、體驗到音樂所表現的悲劇美。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所謂‘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學生在音樂欣賞中能夠強烈地體認到法西斯的殘暴,產生一種悲憤情感,因而感受到音樂所表現出的悲劇美。
二、欣賞教學中的“音樂性”元素混搭
音樂的表現手段是豐富的,音樂欣賞中的混搭不僅有“非音樂元素”,也有音樂本身不同的元素,如樂器的類型、演奏的類型、聲部類型、聲樂題材等。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既可以植入民族音樂的元素,也可以植入流行音樂的元素。如此,學生的音樂欣賞將是感性與理性、客觀與主觀、傳統與現代的交織。因此,“混搭”的音樂對于學生來說,可以更具有藝術誘惑力、挑戰性。學生欣賞“混搭”音樂,能夠體會其中的種種樂趣,這就需要學生擁有開放的態度,兼容并聽。
例如:學生欣賞高中音樂俄國歌曲《光榮犧牲》,教師可以植入流行音樂元素,將樂曲的內涵予以拓展。學生不僅理解愛國的內涵,更通過音樂的混搭,自覺找尋音樂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品質痕跡,有人生的勵志,比如范瑋琪《最初的夢想》、許美靜的《陽光總在風雨后》、劉歡的《從頭再來》和零點樂隊的《相信自己》等,有傳統的孝道,比如《常回家看看》等,有精忠報國,比如《精忠報國》等,有深厚友情的,如《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等。學生在欣賞這類歌曲的過程中,認識到生命意義的偉大,音樂遂成為學生凈化情感、提升道德的催化劑。
道德、情感等是伴隨學生一生的心理特征,而蘊含于音樂中的道德、情感等則對學生的音樂欣賞產生深層次地影響。高中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他們對流行音樂情有獨鐘。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音樂教學與流行音樂、傳統音樂等有機整合起來,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生成學生的音樂情感,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
三、欣賞教學中的“綜合性”元素混搭
對音樂表現元素的拓展需要師生多角度的“創新混搭”。將眾多元素置于音樂性這個大主題之下,可以創造出不同的“混搭風格”。例如將朗朗的優雅鋼琴聲搭配宋祖英的民族唱法,將黑人說唱樂、圣歌、電子音樂和的士高的混合而形成的爵士樂等。這種不同的音樂元素、音樂風格、音樂節奏的混搭,讓音樂更具表現力。
音樂是聽覺藝術,教學中教師要整合多種內容,運用多種方法,混搭出立體型、綜合型的音樂復調表現藝術。在這種綜合性的表現中,學生可以圍繞一個主題,用不同的方式如朗誦、歌唱、舞蹈等形式進行表現。教學《天下一家》,筆者讓學生小組分工,搜集流行之王——邁克爾·杰克遜的資料。在課堂上,學生展示了眾多的“混搭”內容:有學生從“搖滾”講到“爵士”,有學生從“嘻哈音樂”講到“混音舞曲”,有學生從“說唱”講到“節奏布魯司”,多種內容的綜合性混搭,讓音樂欣賞學習精彩紛呈。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甚至將這些綜合性表現元素、混搭藝術融入到演唱之中,他們有的甚至跳起了太空步和機械舞,這都無不透露著學生的創新智慧和生命活力。多種元素的綜合性混搭,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綜合感知、想象,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創美素質。
多種元素的混搭,讓學生感受、體驗到音樂的魅力。學生不僅感受到濃濃的音樂味道,更為重要的是感受到一種厚厚的文化味道。“混搭”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出奇制勝。正如南通著名音樂特級教師、教研員黃美華所說的,“音樂教師既要教‘文化的音樂,又要教‘音樂的文化”。
混搭藝術給音樂教學帶來了一股新鮮的空氣,開拓了人們的視野,打破了教學的常規。在音樂教學中,采用混搭的方法和手段,能夠給學生帶來新鮮、有趣的感覺。在混搭過程中,通過一個主題,師生可以選配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方法、手段等,在不經意的混搭中流露出一種精致。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雙樓中等專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