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摘 要:甲午中日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雖然中華民族最終贏得了尊嚴、獨立與解放,但到目前為止,中國依然未達到足夠富強的發展階段,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使命還未徹底完成。因此回顧甲午中日戰爭,深刻反思中國遭受侵略的各種因素,總結由此帶來的重要啟示,對完成振興祖國與民族的偉大歷史使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甲午戰爭;中日關系;歷史啟示
甲午戰爭以清政府戰敗求和,并被迫簽訂《馬關條約》而結束,此后幾十年間我國的領土與人民也成了任人踐踏與宰割的對象,使得全國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熱的痛苦之中。雖然對當今而言,中日甲午戰爭的硝煙已經煙消云散,但這場極其殘酷且充滿國恥的戰爭,給中華民族刻下了深刻的烙印,給廣大中華兒女留下了重要的思想啟示,激勵著每一位中國人堅持救亡圖存與獨立富強的決心,拷問著每一位中國人反抗侵略與熱愛和平的信念,整合著華夏民族復興騰飛與以史為鑒的智慧。
一、 堅持富國強民思想
鄧小平提出的“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觀念至今已經深入到了中華民族的心中。甲午戰爭的慘敗給中華兒女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與屈辱,其如同烙在華夏民族心底的一個深深的印記,永遠無法忘記。而回顧與反思甲午戰爭,“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與啟示最為突出,讓國人意識到了只有不斷發展、不斷富國強民,才能捍衛國家的主權,才能抵御外敵的入侵,才能保證民族的獨立,才能擺脫任人宰割的悲慘命運。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綜合國力也與日俱增。尤其是近年來我國軍事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得我國日漸步入了世界強國的行列,有效遏制了一些國家的不良企圖,確保了國家的主權與安全,甚至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增強國家與民族的綜合國力,強化軍事力量與軍事科技,其目的不是為了威脅或侵犯別國,而是為了維護本國與世界各國的和平發展。近些年來,雖然中日關系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日本國家的軍國主義分子與右翼分子依然在蠢蠢欲動,因而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覺,不能出現任何方面的懈怠,始終堅持居安思危的思想意識,從多方面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與戰爭實力。總之,只有不斷富國強民,持續提升中華民族的綜合實力與國際影響力,才能夠強化我國抵御外敵、保家衛國的能力,也才能夠為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作出最大的貢獻。
二、 優化國家治理體系
缺乏先進的國家治理就會導致國家的競爭優勢大打折扣。國家治理體系是隨著國家的誕生而出現的,不同國家的治理體系也不盡相同,然而這種不同只能局限于特色或者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一旦超越了時代或者社會形態方面的不同,則就會使國家之間的競爭處于完全不對等的級別,甚至會使得彼此之間的力量存在巨大懸殊。國防大學的著名教授劉亞洲就曾指出,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大清朝的失敗,而大清朝的失敗則歸屬為國家治理的失敗。
甲午戰爭時期的清朝政府還處于以農業、手工業為主的封建社會,國家治理體系也都是以這種落后的社會形態為主進行開展,國人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公民而是臣民,用農業思維創辦工業,用落后的封建思想發展洋務等。而此時的日本已經全面啟動了近代化制度的發展與變革,發展模式、國民心態與社會結構等都已經實現了從傳統到近代的轉變,社會制度也從封建社會進入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因此,從某種層面去講,從甲午戰爭伊始就已經決定了戰爭的結果。盡管甲午戰爭已過去了一百余年,國家之間的競爭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核心內容并沒有改變,國家治理體系依然是國家之間競爭的重點。擺脫故步自封的思想局限,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促進國家治理體系與社會發展的一致性,當今中國之所以選擇走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其根本就在于促使中國的治理體系位居社會形態的歷史發展前沿,確保我國的穩定與和諧發展。
三、 強化海軍與制海權
甲午戰爭給我們帶來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沒有強大的國防與海防,即便是大國也很有可能會戰敗于小國;缺乏制海權的國家,在戰爭中很難掌握主動權。比如,甲午戰爭中因北洋水師喪失了贏得黃海海戰這一關鍵性戰役的勝利,致使我國在黃海區域的制海權丟失,隨之海防防線被隨即攻破,甚至導致之后的戰爭一潰千里,也決定了最終的戰敗局面。
日本作為一個典型的海洋國家,其自從16世紀被歐洲“黑船”敲開國門之后,其海洋意識便開始誕生。到19世紀末期,佐藤鐵太郎作為日本的海軍軍官將馬漢提出的海權思想引入到了日本,并將其應用到了對朝鮮與中國的侵略戰爭之中。其實,早在甲午戰爭發生之前,日本政府就已經制定出了以贏得制海權為核心的陸海統籌戰略進攻計劃,將誘導北洋艦隊出海并將其殲滅作為首要任務,以此奪取黃海區域的制海權,之后再進一步實施侵略中國大陸的作戰計劃。日本作為一個島國,不管是保衛國家還是進行對外擴張,取得制海權是其贏取戰爭主動權的基礎,同時也是決定其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關鍵要素。日本非常重視其在東亞地區的制海權控制,主張向海洋擴張,試圖將日本打造成亞洲地區的“英國”,將創建“海洋帝國”列為日本的重要發展戰略目標。與日本相比,中國屬于傳統意義上的大陸國家,海洋觀念極為淡薄,甚至談不上所謂的海權觀念,因而對日本這種以陸海統籌、以海制陸的進攻計劃缺乏充分的預估。回顧甲午戰爭為我們帶來的慘痛歷史教訓,無論是南海問題、東海問題還是臺灣問題等,其歸根到底都屬于爭奪制海權的問題,而日本最為擔心的也是中國崛起之后會奪取西部太平洋的制海權。所以,中國未來的主要威脅來自海上,重要發展空間也在于海洋,因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走強海軍、強海權的發展道路是我國的必然選擇。
四、 推進合作與交流
甲午戰爭將東亞各國陸續卷入到了沖突與戰爭的漩渦之中,給多個國家帶來了難以形容的災難,其中也包括戰爭的發動者——日本。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新時代的我們要從這場殘酷的戰爭中汲取經驗與教訓,杜絕重蹈歷史覆轍的事件再次發生,要以史為鑒努力面向未來,科學推進中日關系的建立與發展。我們強調歷史的教訓,并非是為了繼續仇恨,而是為了避免悲劇的重演;我們強調未來的發展,并非是為了稱強霸國,而是為了推動中日人民的友好關系。endprint
本著中日合作與交流的發展理念,首先表現在政治層面,兩國應在和平友好條約與聯合聲明的框架下,強化雙方的政治互信,逐漸恢復雙方的高層互訪,健全多渠道、多層次的對話機制。其次表現在經濟層面,兩國應該在技術、能源、貿易、投資等領域強化合作,相互彌補發展短板。自1972年兩國確立正常經濟貿易關系以來,日本已發展成為我國的最大投資國與最大貿易國之一,日本也愈來愈依賴于中國的廣闊市場。盡管兩國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與摩擦,但這并不能阻擋兩國未來更為廣闊的經濟合作前景,只要中日兩國共同努力,積極排除外界干擾,持續創新合作思路與合作領域,就一定能實現中日兩國共同繁榮與互惠互贏的良好發展局面。最后表現在歷史層面,日本要敢于正視自身犯下的歷史錯誤,認真反思過去的侵略行徑,對受侵害國家予以真摯的懺悔與道歉,切實汲取侵犯其他國家給自身也造成巨大損害的歷史教訓,真正貫穿以史為鑒與面向未來的精神,嚴格恪守針對歷史問題方面的承諾與表態。另外,中日兩國還應積極推進兩國的民間交往,大力促進民間的互動與交流,實現民間的文化、衛生、防災、地震、教育以及環境保護等多領域合作,努力通過民間交流促進高層交流的和諧健康發展。
五、 結語
總而言之,歷史的發展邏輯始終遵循著事物的因果規律,每一階段都是緊密聯系的,每一發展歷程都是層層遞進的。因而,對歷史的回顧必須遵循客觀事實與因果聯系,不能歪曲歷史原委、不能割裂各種因素之間的聯系,不能將歷史理解為簡單的偶然性堆積。同時,高度重視歷史啟示,能夠讓我們正確處理當前的各種復雜問題,以更加堅定的信心創造未來。所以,對照已成為過去的甲午戰爭,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世界主流是和平與發展,日本侵略他國或者征服世界的狂妄野心是被堅決抵制的,而日本人民也難以容忍新時期右翼分子重新步軍國主義的歷史后塵。因此,我們要認真奉勸當今的日本政府,要以誠心誠意的態度面對歷史,只有大家共同維護東亞的和平秩序,才能夠實現中日兩國的雙贏。
參考文獻:
[1] 陳在正.臺灣與祖國大陸命運與共——重溫甲午戰爭到抗日戰爭50年歷史的啟示[J].臺灣研究(專稿),1995(03).
[2] 孫思遠,胡樹華.淺析甲午戰爭對中國制造業的啟示[J].區域經濟與產業經濟,2008(12).
[3] 秦海俠,徐初波.甲午戰爭中日本輿論宣傳歷史考察及啟示[J].日本侵華史研究,2016(01).
[4] 張志宇.淺談甲午戰爭的背景及其對中日關系的影響[J].日本問題研究,1994(03).
[5] 包黎.甲午戰爭的歷史啟示[J].云南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