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娜
摘 要:《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化學實驗是學生學習化學、實現科學探究的重要途徑,也是全面實現化學課程目標的基本保證。”這就要求教師重視并發掘化學實驗潛在的教育價值,充分發揮其獨特的資源優勢,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創新能力。
關鍵詞:課外探究;創新改進;實驗整合
一、 家庭趣味小實驗——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實驗是學習化學和發展化學學科的重要途徑,興趣則是推動學生學習行為的重要動機。因此教師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需要以化學實驗為契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開展化學家庭小實驗,例如“杯中紅霞”“無殼雞蛋”“燒不壞的手帕”“可樂沸騰”“神奇的泡泡”等一個系列的趣味實驗,讓學生利用周末時間親自動手,依據老師設計好的實驗報告單進行,體驗化學的神奇與遨游其中的樂趣。以“無字天書”為例,要求學生用蒜瓣、洋蔥頭在白紙上寫下無字天書。學生會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為什么蠟燭一照,就會有字跡出現?”“用蘋果汁葡萄汁桃汁能否書寫無字天書呢?”“蠟燭火焰與紙張保持多大的距離才能保證字跡顯現而紙張又不會被燒掉呢?”等很多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
學生在這樣的實驗中通過動手操作、觀察、記錄現象,并且動腦筋去進一步思考、比較和分析,甚至再實驗。如此不僅培養了學生創新、思考以及動手能力,也逐步養成了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好習慣。有利于他們個性的發展,使實踐、自主、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二、 創新改進課本部分實驗——立足新課程標準,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化學新教材增加了許多學生分組實驗和探究實驗,而我校教師除了保證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演示或分組實驗外,還盡可能多的進行實驗創新,包括教師創新和學生創新兩個方面。
(一) 教師方面
1. 新授課——在課本實驗基礎上,創新實驗
以有關銨根離子的檢驗為例,按照課本要求實驗在研缽中進行,確實讓學生聞到了刺激性的氣味,達到實驗目的。但弊端是不環保。那如何改進呢?我們將研缽改為碎碎冰的塑料外殼,然后借助一個鐵夾,保證銨態氮肥和熟石灰的反應在一個密閉裝置中進行,對于后續氨氣的檢驗,我們只需要打開鐵夾,放出少量的氨氣即可。這樣設計實驗我們既能完成本節課的探究任務,又能體現綠色化學的設計理念,將生活中的廢棄物進行二次利用,同時讓這種創新意識在學生心里生根發芽。
只有不斷地加強實驗教學,做一些富有創造性、探索性的實驗,才能提高化學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目標。
2. 復習課——以實驗為契機,建構知識網絡
復習課中適當地增加一些實驗,吸引住學生,不僅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深刻,而且還能熟悉實驗基本操作和提高實驗技能,同時還能為傳統復習課注入新的活力,讓學生樂于參與,樂于總結,樂于提升,煥發化學學科的獨特魅力。
(二) 學生方面
1. 課堂實驗創新
由于教材中的部分實驗裝置不易操作,實驗現象不明顯、耗時長、成功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這個時候,我們鼓勵學生對課本中的實驗進行改進與創新。
例如在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時,可用礦泉水瓶代替試管和氣球,往礦泉水瓶中加入適量碳酸鈉粉末,小試管中加入適量稀鹽酸,用一細線使試管固定在瓶蓋上不與碳酸鈉粉末接觸,輕捏瓶身擠出部分空氣,將礦泉水瓶蓋擰緊,稱量,然后將其傾斜,使小試管中的稀鹽酸與礦泉水瓶中的碳酸鈉粉末反應,觀察實驗現象,一段時間后再稱量,對比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是否發生變化。
2. 課內向課外延伸——家庭小實驗的創新
學生對于家庭小實驗的開展不能再拘泥于老師的實驗設計。如氧氣的實驗室制取,老師只需要提示藥店可以買到雙氧水,而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等儀器的組裝、催化劑的選擇都需要學生自己開動腦筋。如用注射器、酸奶瓶或礦泉水瓶等裝置組裝儀器進行實驗,催化劑可用土豆片、磚塊、豬肝等代替二氧化錳。
當然實驗創新也需要在課堂上適當引導學生,討論課本實驗的利與弊,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相互探討,合作,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得實驗成為學生知識構建和能力發展的橋梁。這不僅可以激勵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主動地去獲取知識,而且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智力潛能和非智力因素,開拓學生思路,體現化學實驗的教育價值。
三、 開展實驗整合——逐步完善化學實驗教學
教材的使用與我們的化學學習過程基本能夠保持同步進行。按照上課進度進行課本基礎實驗。家庭趣味小實驗,提前或推后讓學生利用周末完成。而提升需要將中考中的實驗題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進行分類整理。
通過這樣的實驗課,我們可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學生的化學科學素養,讓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快樂學習。同時讓學生近距離接近中考,感受中考的實驗考查方式,明確中考考查的重點,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
如何實現實驗教學的高效性,一直都是每一位化學教師值得深思的課題。在探索課題的過程中,作為初中化學一線教師,要挑戰自我,走出“黑板實驗”和“視頻實驗”的怪圈,讓實驗從“舌尖滑落到指尖”,用實驗豐富和引領學生的學習生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