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笑
摘 要:我國國土面積遼闊,不同地區在長期發展中,受到經濟、政治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多元民族文化。我國很多少數民族生存和發展于嫩江流域,形成了寶貴的民族音樂文化。將其納入到公共藝術教育當中,能夠進一步完善校園文化建設。文章對嫩江流域少數民族文化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缺失進行分析,并提出二者融合策略,進而豐富、提升校園文化內涵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校園文化
嫩江是中國東北松花江的最大支流,嫩江流域世居的少數民族主要有滿、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錫伯、朝鮮、柯爾克孜族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原始音樂文化,如鄂倫春族的“摩蘇昆”、赫哲族的“伊瑪堪”等。然而,隨著現代文明的涌入,這些寶貴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資源正受到嚴重的沖擊和挑戰,需要我們有效地傳播與保護這些珍貴的資源,在民眾中擴大、普及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傳承、發揚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
一、 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概況與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缺失
首先,隨著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視對綜合性人才的培養,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內容和范圍也在不斷擴展。目前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在本地的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中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大多以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的音樂理論知識和音樂作品欣賞為主,對少數民族音樂知識內容所占比例很小,有的也只是在中國傳統音樂中,涉及一些本土的少數民族音樂,無法對少數民族音樂系統地進行教授,并且在高校中缺乏對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精通的教師,師資和課程設置的偏差使學生用西方音樂的審美來衡量和評價少數民族音樂的藝術性和文化價值,對本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認知不足。
其次,當前高校大學生功利性比較嚴重,在參加校園文化活動時,多以是否有助于順利就業為目的,而高校教師更多注重的也是對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和具有科學性、時代性的創新、競爭及時效精神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其人文精神及綜合素質的培育,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認同感不強。高校校園文化實踐活動整體水平不高,缺乏鮮明的特色和個性,缺乏文化內涵,社團活動商業性和功利性過于濃重,不利于校園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
二、 將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高校,豐富、提升校園文化內涵
(一) 增強多元民族音樂文化觀
在多元化與本土化的現代教育理念下,普通高校應該加強民族音樂教育,不僅可以學習漢族文化、外來文化,還可以學習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知識,采用理論講解、原生態音響賞析、整理資料、分類分析等多種學習形式,廣泛吸收來自不同少數民族地區的音樂,尊重、理解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建立與現代音樂教育理念相適應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二) 建立完善的師資隊伍
從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老師不僅要具備高校音樂教師的一般素養,還要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加強對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的認識和學習,可通過進修培訓、到民間請教民間藝人,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學習有關知識,自我完善教學所需的知識結構,此外,還可以與其他高校共享資源,將他校的少數民族音樂專家聘請到自己的學校擔任指導教師。
(三) 合理開發利用民族音樂資源
在普通高校中可以通過講座的形式,邀請民間音樂家、老藝人為學生講授民間音樂知識,通過演出邀請的方式,為學生表演原汁原味的少數民族音樂,如達斡爾族的“扎恩達勒”“哈庫麥”“烏欽”,蒙古族的“長調”“呼麥”等藝術形式引進校園,讓學生們更直觀、更生動地了解掌握少數民族音樂。另外,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與視聽技術、網絡等媒介相結合,通過音響與畫面,結合教師講解,使學生了解少數民族音樂及風土人情,把握各民族的音樂風格及文化內涵。
(四) 開展相應的校園文化藝術實踐活動
文化藝術實踐活動是大學生的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補充和延伸,高校可以通過開展群眾性文化藝術活動,如舉辦校園民族歌手大賽,鼓勵來自不同民族的學生演唱原生態民歌;舉辦民族民間音樂家及器樂圖片展,民樂演奏音樂會等活動,增加大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了解;利用學校的電臺廣播定期介紹和播放一些優秀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作品等,創造一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氛圍。
此外,高校可以利用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將一些民俗音樂文化活動引入高校,開展相應的校園文化活動,聘請民間知名藝人指導學生的藝術實踐、社團活動,有條件的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到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節日活動中去,如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舉辦的“庫木勒”節,帶領學生觀看集舞蹈、情景表演、烏欽等多種藝術形式為一體的民族風情音畫歌舞《達斡爾人》,讓他們深切直觀地感受、了解達斡爾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從而增強大學生,尤其是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結語
高校作為民族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陣地,是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將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融入高校,可以讓大學生(特別是少數民族大學生)更好地認識本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拓寬知識面,增強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和自信,培養他們對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高校營造一種健康的、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 孫思冰.高校開展少數民族音樂傳承與保護的途徑——以黑龍江流域達斡爾族民間音樂為例[J].藝術教育,2012,(12):66.
[2] 于曄,王銳.《黑龍江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課程的改革與實踐[J].藝術研究,2009,(4).
[3] 冒小瑛.淺談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與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重大關系[J].黃河之聲,2012,(11):101-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