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顯維??
摘 要:我國對非洲直接投資是“走出去”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許多企業選擇走出國門投資辦廠,而非洲能源資源十分豐富,經濟發展空間大,是當前最熱的投資地區之一。我國這幾年對非洲的直接投資額呈遞增趨勢,投資覆蓋率高,雙方接觸日益頻繁,合作也越來越深化,中國和非洲國家及地區的合作無疑有著巨大的空間和良好的前景。本文結合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分析我國對非洲直接投資的制約因素,提出加強我國對非洲直接投資的對策。
關鍵詞:直接投資;影響因素;對策
一、 我國對非洲直接投資的現狀分析
(一) 投資規模呈遞增趨勢
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的流量從2004年到2008年每年都有上升,到2008年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達到54.9億美元,增長率高達248.8%。2013年已增至33.7億美元,年均增長23.7%。到2014年,埃博拉疫情爆發,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幅度較大,經濟復蘇疲軟,投資流量較2013年下降5%,但整體來看,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規模一直呈遞增趨勢。盡管如此,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至2014年末,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存量偏低,僅占中國對其他地區投資存量總額的3.7%。
(二) 投資領域廣泛
近幾年,中國在非洲投資所涉及的行業領域越來越廣泛,各行各業幾乎都被囊括其中,主要涉及建筑業、采礦業、制造業等等共17個行業大類,在非洲投資企業雖然行業涉及面廣,但整體來看分布仍較為集中。從流量方面來看,2014年中國對非洲投資17個類別的行業里,建筑業占比最高,達到了23.7%,金額為7.6億美元;交通運輸業5.6億美元,占比達17.6%,位居第二;制造業5億美元,占比15.7%,位居第三;采礦業4.2億美元和金融業2.7億美元,分別占比13.1%和8.6%,位居第四和第五位。僅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制造業、采礦業、金融業這五個行業在2014年的投資比重就占了當年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的78.7%。
(三) 投資主體和投資方式多樣化
2000年之前中國對非洲投資的主體主要是大型國有企業。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使得民營企業申請對非洲投資項目的熱情大大提高,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慢慢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格局。至2015年中國在非洲投資的眾多企業中,已有超過70%是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并且在對非洲直接投資的過程中,涌現了許多知名民營企業,如華為、萬向、力帆等,其中華為是非洲超過四十個國家的電信行業主流供應商之一。
二、 影響我國對非洲直接投資的因素
(一) 歐美發達國家及新興經濟體的挑戰
雖然我國在非洲投資有著有利的外交優勢,非洲各國政府對我國的認同度也比較高,但是歐美發達國家及新興經濟體仍然讓我國面臨著挑戰,歐美國家與非洲的歷史淵源,新興經濟體的后發之力,都是不容小覷的競爭力量。美國對非洲投資金額和規模的日益增加,勢必會對我國在非洲的投資造成影響,尤其是能源領域,更要時刻關注對手的強大,積極應對挑戰。歐盟國家投資的非洲地區和我國企業較為熱衷的投資地區一致,地區分布重合度高,競爭激烈。印度和中國同屬于“金磚四國”,雙方在對非洲直接投資領域有著激烈的競爭關系,非洲信息市場充斥著大量印度企業,對我國在非洲信息技術等產業投資造成巨大沖擊。
(二) 非洲投資環境較為復雜
首先,非洲政治環境不穩定。非洲地區民族多、宗教多,因此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夾雜在一起引發的矛盾沖突也比其他地方多,雖然大的投資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局部來看,非洲地區仍然存在著不安全、不穩定的因素,民族主義和宗教爭執頻頻發生,甚至會演化成為恐怖主義、武裝沖突等危險事件,造成當地治安混亂,危及我國在非洲投資人員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其次,非洲的商業環境潛藏危機。基礎設施落后,電力供應能力低,公路、鐵路、機場等基礎交通設施運力也明顯不足。非洲地區的通貨膨脹水平也比世界其他地區高,據商務部統計,2015年東非國家通貨率普遍上升,坦桑尼亞通貨率達到6.8%,肯尼亞8.01%,烏干達則達到了9.3%。
(三) 非洲法律宗教等環境復雜
非洲大部分國家屬于發展中國家或者貧窮國家,并且一些國家正處于政治經濟動亂期間,缺少立法基礎與條件,大部分國家的外商投資法律體系依然不是很成熟甚至說不健全,尤其是投資相關配套法律法規以及政策措施都落后于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加之我國部分企業習慣了國內的運作方式,在非洲進行投資經營活動時也往往會忽視當地的法律法規,給其投資活動帶來了很大影響及風險。
(四) 企業國際化人才儲備普遍不足
由于對外直接投資涉及文化、法律、財務管理、市場營銷、金融投資、貿易進出口和語言等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對于國際化專業人才的要求十分高。我國對外投資企業了解非洲、熟悉非洲經濟文化的跨國人才很少,使得企業制定政策有著一定的盲目性和短視性,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企業開發本地市場的進程以及和當地政府溝通交流的成效,嚴重影響到了企業的競爭力和生命力。
三、 促進我國對非洲直接投資的對策
(一) 加大政府財政金融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給予投資企業資金支持,解決對非洲企業所面臨的資金短缺的問題,如政策貼息、提供優惠的援非貸款、銀行的政策性中長期出口信貸;設立專門的援非投資金融機構以及援非合資合作項目基金等;其次,充分發揮商業銀行的融資服務,放寬貸款條件,相關部門簡化手續,一定程度上提高貸款數額,盡可能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由于非洲地區政治環境特殊,不穩定因素多,政府可以考慮建立對非投資風險基金,同時建立和完善保險機構和基金組織,服務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為我國在非投資企業保駕護航。
(二) 增進中非雙邊貿易交流,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服務endprint
中國政府應利用中非論壇、合作平臺,爭取與更多的國家簽訂貿易協定,增進中非雙邊貿易交流,加大貿易往來力度。在對外投資領域,政府還要擔負起為海外投資企業提供信息服務的責任。政府有必要建立健全的信息服務機制,如:搭建網絡信息平臺,設立信息咨詢服務機構,開通政府熱線,以及聯合非洲方面創建信息服務平臺等,充分發揮聯動性,及時、準確的為投資企業提供行業現狀、投資風險、當地法規、民風民俗等相關信息,降低企業的投資風險。
(三) 企業選擇合適的投資策略
首先,做好投資前的風險評估和科學決策。為了避免企業的盲目投資,在投資之前應做好全面充分的市場調研,對投資成本、行業現狀、當地法規以及其他潛在風險有了準確的估計之后再進行投資活動,減少發生損失的概率。另外,市場規模、潛在競爭以及勞動力素質與勞動力薪資之間的權衡,包括政治、語言、法律等制度性環境,都是需要投資企業提前做好的功課。其次,合理選擇投資規模,拓展投資領域。在選擇投資規模時,要綜合考慮多方因素,例如國內的經濟形勢、貸款難易程度、企業自身經濟狀況與人員配備,還有非洲當地國家的政治局勢以及現行的規章制度、經濟政策等,制定詳細周全的投資計劃,更有利于選擇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規模。除此之外,企業還應積極探索新的投資領域,改善投資模式及管理方式,協調中資企業投資行為,形成企業集群式投資,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四) 培養國際化跨國管理人才
培養國際化投資管理人才,可借鑒歐美跨國企業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歐美跨國企業有一整套科學完整的人才培養和輸送體系,將其導入運營機制,為企業培養優秀的跨國管理人才。除了進行人才培訓之外,還要知人善用。其次,我國企業應多招收本地優秀人才,充分利用東道國本地人才資源,使企業的投資政策對東道國的市場、文化以及政策法規適應度更高,有助于當地市場的開拓和品牌建立。再次,中國企業管理人員一定要認真學習投資國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規,熟悉當地經濟發展模式和本地的發展環境,應當選擇有助于當地經濟發展的行業,擴大在非洲的投資規模。
參考文獻:
[1] 陳小平.我國對非洲直接投資現狀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5(5).
[2] 楊江,萬科,黃新建.中國企業對非洲直接投資研究[J].企業經濟,2014(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