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信息技術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在學習生活工作中會應用,如果只會操作不會應用的學習,猶如“紙上談兵”。本文闡述了信息技術教師如何讓課堂回歸生活,從生活中提煉學習素材,解決生活中的技術問題,用技術創造美好生活。
關鍵詞:信息技術;生活;“超鏈接”
信息技術已廣泛深入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現代人的衣、吃、住、行因為有了信息技術而變得方便快捷。社會生活需要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發展也離不開社會生活。反思目前的信息技術教學,卻還是以技能訓練為目標,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重視結果卻忽視過程,重視認識卻忽視情感。信息技術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讓課堂回歸現實生活,從生活中提練信息技術學習素材,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在學習中體驗生活,在學習技能的同時將所學技術創造于生活。擺脫枯燥的技能學習,讓信息技術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
一、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在不斷的更新,知識在不斷的進步,手中的教材也不停的更換。從多年的實踐教學中我深刻體會到信息技術離不開生活,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能夠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教學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導入,創設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用具體形象、生動的生活事例拉近學生與信息技術知識之間的距離。讓學生體驗信息技術的學習并非高深莫測,它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聯。如在教學“WORD”的插入表格,我先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常見的表格。許多學生說到了課程表,而且最想學習課程表的制作。于是我抓住學生的這個興趣點,圍繞制作課程表,安排了三個課時:制作課程表、表格的修改、修飾課程表。每一節課,任務層層推進,循序漸近。因為是學生自已想學,因此從頭到尾學生的興趣不減。利用學生的原有的生活經驗,設置認知沖突,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如在教學“圖片的處理”一課,我出示兩張同學們春游的合影照片,第一張是原照,第二張是經過ACDSEE濾鏡處理過的照片。讓學生比較兩張照片有什么不同,并讓學生質疑,說出這節課最想學的學習內容,學生興趣高漲。
二、 巧用生活比喻,理解抽象概念
計算機的基本概念通常比較抽象,對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說感到難以理解,教師教學起來經常無從下手。其實,在講解這些抽象的概念時,從生活的語言出發,恰當利用生活的實例做比喻,就能使抽象、費解、空洞的概念、知識變得生動、淺顯、易懂,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認識文件夾》一課,我用課件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學校圖書館招收“小小圖書管理員”。這時請管理員能夠非常迅速找到借書者所要的書,可是所有的書雜亂無章地擺放。要怎樣重新擺放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所要的書。學生很快就想出不同的書要分類擺放的道理。由此引出文件夾的概念,并且我很形象地把它比作是一個個抽屜,并且每個抽屜都要安個名字,不同的抽屜可以裝不同的文件。抽屜里還可以再裝入小抽屜,這就是“子文件夾”。通俗易懂的比喻,讓學生輕松掌握抽象的知識,教者也事半功倍。
三、 課堂回歸生活,激發自主探究
過去我在教學信息技術時總是照本宣科,把掌握信息技術技能作為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總是喋喋不休地演示操作步驟。后來發現每到我講授演示操作步驟時往往只有我一個人在唱獨角戲,學生根本沒興趣聽你的講解,所以到最后仍有大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自然就達不到教學的目的。把生活引進課堂,信息技術教學與生活中的實例相結合,讓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并在解決生活問題的同時掌握信息技術操作。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致提高,從枯燥的技能學習中擺脫出來,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自然教學效果也達到了。如學習了WORD小報制作后,結合永安是全國聞名的筍竹之鄉,以“竹鄉竹韻”為主題完成一份電子小報。在制作小報之前,我讓學生通過上網、報刊查資料、走訪文廟等形式收集有關筍竹的相關知識和永安筍竹產業的相關介紹。素材收集好后,用所掌握的制作小報的方法完成電子小報。這份小報的完成不但鞏固了所學過的操作,而且一份份精美的小報,圖文并茂,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對家鄉的熱愛,對筍竹的喜歡之情。
四、 應用信息技術,創造美好生活
實踐是人類創造世界的活動。親自參與實踐是人類認知這個世界獲得寶貴經驗的一種非常有效的策略和手段。學生的生活不能永遠停留在書本世界中,學了不用那等于零,那就是“紙上談兵”。充分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運用生活,改變生活,創造生活,這才是學習的真正意義。因此每次在學生掌握一項操作或獲得一個知識后,我都讓學生好好想想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應用今天掌握的這項技術,或是在生活中如何應用上這項技術能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快捷,讓生活更有情趣。如在學習“設置幻燈片幻映效果”一課后,我讓學生想想在生活中什么地方可以應用上這項技術。“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位同學說放假時,和家人去旅游拍了許多照片,如果將這些照片做成幻燈片,并設置幻映效果,一定能給家人一個驚喜。
給學生搭建應用信息技術平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發揮學生的潛能,使學生所學到的知識能夠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升華。如每年學校都會在元旦、六一兒童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舉辦電腦小報展和電腦繪畫展。利用教師節、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給老師、爸爸、媽媽制作一份精美的電腦賀卡或發封電子郵件賀卡。每學期期末根據不同年級舉辦不同的電腦競賽,三年級開展打字比賽,四年級開展電腦繪畫比賽,五年級開展電腦小報制作比賽,六年級開展幻燈片制作的比賽。在這些豐富競賽和活動中,學生樂于參與,提高了操作能力,轉變了學生認為電腦是游戲娛樂工具的錯誤認識。同時也轉變了許多家長對孩子學習信息技術的認識。過去許多家長認為在小學階段學習信息技術無用論,學會計算機反而讓孩子迷上計算機,沉迷游戲。可現在學校的家長不這樣認為了,還主動培養孩子學習計算機的興趣,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的計算機興趣小組和業余藝術學校電腦班。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迸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才是信息技術教學的發展方向。將生活融于信息技術的學習中,在生活創造中應用信息技術,真正做到教學源于學生生活,同時教學又回到生活中,服務于生活。
作者簡介:
齊小燕,福建省永安市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