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常存在“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的現象。閱讀課堂安排滿滿,內容也充分,似乎該讓學生掌握的內容都涉及了,可是面對一篇新文章,學生仍感到迷茫,似在云里霧里。這種閱讀效率低的情況,該如何突破?本文就教師文本解讀能力、備課環節所需要作出的努力與注意事項、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等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文本解讀;學情;閱讀期待;激發
閱讀教學效率的提高關乎教師本人的人文素養、教學能力,也關乎學生的學情等。效率的提高有待于閱讀文本所涉及的知識、能力、人文素養轉化為學生的閱讀能力。轉化率越高,教學效果就越好。怎么樣的閱讀教學課堂才是高效率的呢?筆者認為應是以合理的教學時間和訓練量取得優異的教學效果。
一、 教師要提高文本解讀能力
文本解讀能力應該是教師安家立命的基本功。教師要認真鉆研,博覽群書,提升自身文化修養和專業素質。要給學生一瓢水,自己先要有一桶。語文學科的綜合性要求教師要廣泛涉獵,要使自己的文化知識豐富。只有自身文化修養達到了相應的高度,才能對閱讀文本進行自主的正確的深入的解讀。
許多成功的閱讀教學,都是以教師對文本深入、獨到的解讀為基礎的。教師解讀文本的深入,目的是為教學時的淺出。教師要摒棄依賴教參、網上直接下載教案的做法,要善于去閱讀、把握文本,理解文章具有的精彩內涵,與作者共鳴。如何才能保證教師的解讀是與作者共鳴而不是背離呢?這就要求教師要參閱各種資料,以補充糾正自己的解讀。現在各種賞析資料隨手可得,教師如何才能得出自己的感悟呢?這就要懂得思考,善于思考。只有充分解讀了文本,教師才能游刃有余地點撥,學生才能真正讀懂文章。
二、 重視學情分析,充分尊重學生
在備課之前,要對學生的各個方面的情況進行分析。教師要在認真仔細的分析中思考:學生基礎怎樣,閱讀能力、方法如何,讀出此節課閱讀文本的興趣點在哪里等等,在此基礎上才能明確“講什么、怎么講”。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又需要教師關注個體差異,尊重每一個學生,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環境,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在中學閱讀教學中,閱讀準備相當倉促,學生的預習閱讀多在早自習或課外。相當數量的硬性作業常常拖住了學生的手腳,使得許多人抱著課堂聽聽老師講解就行的心理。這樣的預習準備顯然無法讓閱讀教學課堂有高效率。對此,教師應做的是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布置恰當的預習作業。這種作業不應是一成不變的,如查字音、概括情節、思考主題等,而應當適當地求新求變,摒棄那些刻板的、無生氣的模式,以便喚起學生的閱讀渴望。
三、 激發學生閱讀期待
閱讀期待是學生迫切求知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求知的渴望。學生接觸文本的過程就是思維活動的過程。其初步獲得的信息對其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教學中對學生閱讀期待的激發十分必要。
1. 閱讀教學中存在的扼殺學生閱讀渴望的因素
其一是刻板的課堂教學行為和單調功利的語言。每一個學生,面對相同的文學作品,在不同情境的每一次閱讀中,其閱讀期待常常不同。但我們的教學行為常常模式化,如:沿著“寫作背景—線索—情感—藝術特色”思路探究。我們的教學語言常常是刻板、功利的應試套話,沒有個性沒有生氣,讓人聽了只能產生審美疲勞。
其二是過于理性的分析和獨斷式的解說。有些教師習慣借用教參和原有“共識知識”,以便在體驗探究后歸結到熟悉的答案。其實,拋開學生的知識背景、生活閱歷,不把握學生的預習前理解,而只顧自言自說,只能讓學生興味索然,哪來的閱讀渴望與課堂效率?
2. 對策
其一:課堂語言的組織。教師的學識功底自然是首位的,但課堂語言也不可小覷。教師的語言風格不可能一致,聲音條件不可能人人完美。但只要教師重視自身課堂語言,提煉組織課堂語言,完全可能創造出自身語言魅力。《百家講壇》紀連海,嗓音沙啞,照樣征服了聽眾。另外,閱讀文本或充滿詩意、或睿智犀利、或鮮活或嚴肅,風格不一,教師的課堂語言若能做到與之相適應,那是非常可取的。對不同文字,或美讀,繪聲繪色;或妙讀,絲絲入扣;或點撥,三言兩語,學生就能葆有新鮮感,才能有閱讀渴望。一篇詩意的文章,課堂語言嚴肅呆板就不見得合適。
其二:改變過于模式化的教學路徑。首先要建立平等、合作、相互理解的師生關系,形成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高效的課堂首先是寬容和民主的。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交往和對話才可能是和諧的。而這是課堂有效性的重要保證。此外,課堂不應僅僅是教師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更應該鼓勵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交流溝通。由于學生自身生活經歷、文化積累未必足以幫助其正確體悟文本,教師就要做好引導工作。雖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閱讀的基點還必須是作品。教師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引導:①設置懸念引導。通過提出疑問,擺出疑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②通過透析美點式誘發。教師通過自身的文本解讀,挖掘文本深刻的與眾不同的美點,展示給學生,定能吸引他們主動閱讀;③喚醒體驗式誘發。相似的情景、遭遇等常能喚起共鳴。教師若能發現學生與作品相似的體驗,必會引起關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不應以該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感受審美樂趣。”教師應該秉承這一標準,把“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內化成日常教學行為,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閱讀能力,充分備好每堂閱讀課,重視引導學生參與閱讀教學。如此,閱讀教學的效率定能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邢瑞霞.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反思[D].西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陳瑤.課堂觀察指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樊琳華.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N].軟件·教學,2013.
[4]鐘啟泉.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師范生讀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曹玉苓.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年15期.
作者簡介:
陳建輝,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四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