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人文社會學科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現代閱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提高學生對現代文的閱讀能力,可以使學生在思想情感、認知能力和理解文章內涵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對文章內涵的理解得到提升。就當前的語文教學現狀來看,中專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課堂中學生閱讀興趣不高,還存在系統性缺失等問題。
關鍵詞:中專語文;現代文;閱讀;方法
一、 引導學生了解閱讀的規律
閱讀是一種理解、吸收、欣賞、評價文章的思維過程。要完成這一過程,我們需要理解、分析、綜合、記憶、感覺和判斷。要實現這一過程,我們必須了解閱讀的具體步驟和規則。不同的文章有著不同的閱讀方法和側重點,但是所有的文章都有共同的閱讀程序和規則,即:認識文字、理解字詞、找到結構,掌握全局;總結內容,歸納中心;探究語法,研究技巧;找出其特色與定位。不管你讀的是什么類型的書,都必須經歷這些階段,只是不同的文章,這些階段的內容不同罷了。這需要讀者有一個掌握識字、解詞、分析、選材、分段、找到中心句、分析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技巧、體會語言的運用、從而進行理解和評估的方法。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在于激勵、喚醒、鼓舞,不在于傳授本領。”因此,引導學生理解閱讀規律在激發學習的動力,促進智力的發展,調動學習氣氛等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這也體現了導語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靈活多變,引導人們選擇有效的切入點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置身于文本中,在文學的大觀園中漫步。
二、 輕松朗讀,交流心得
朗讀是現代閱讀和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朗讀,讓學生們能夠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思路及作者的思想與感受。通過朗讀,讓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與內涵,從而與作者聯系起來,產生共鳴;此外,朗讀還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好語文打下堅實的基礎。朗讀的形式多樣化,以多種形式朗讀,形成一種自由、輕松的朗讀氛圍,不設置任何疑問,讓學生愉悅、輕松地將全身心都投入到朗讀中,去感受文章的語言及文中所表達的意境。這一做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解決了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的問題。
三、 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一) 善于思考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詮釋了學習和思考之間的辯證關系。閱讀,就要通過打開思維,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通過閱讀文章得到感知領悟,達到鑒賞,因此閱讀要有讀有思,邊讀邊思。
(二) 多寫
閱讀若想充分發揮作用一定要注重寫作、閱讀之間緊密結合運用,同時應鼓勵學生勤學苦練。閱讀過程中“寫”的基本形式有:摘抄、寫體會或翻譯、習作。在閱讀過程中,要養成摘抄好詞好句的習慣,只要對自己寫作有利的都要摘抄下來,只要是自己有感觸和體會的,就及時動筆寫出來,這就是寫體會或作簡評。這樣的隨筆形式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而且鍛煉了學生讀思并用的能力,如此才能做到學以致用。
四、 依據文體特征,抓住閱讀的“面”
據了解,目前我國語文教學實施一綱多本,不論語文教材版本如何體現其多樣化,對于文章選材仍繼承傳統模式,均選編了若干精美的文章。此類文章在時代、國籍上各有不同,體裁不一。因此,教師實施教學的教學手段絕不能過于單一。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對現代文閱讀教學做出的標準,依據不同文體特點選用不同的教法,即抓住各種文章的普遍性問題——閱讀的“面”進行教學。如教學記敘文,要引導學生掌握記敘文基本要素,理清線索,分析文章結構、人物和事件,總結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教學中應突出文體特點,以更好地解決閱讀中最基本的問題,促使學生提高現代文閱讀能力。這是閱讀教學的關鍵環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五、 培養自主獨立的閱讀能力
當我們閱讀文章時,首先“是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這是我們閱讀時的基本要求。根據以往的語文教學經驗,學生對文章的閱讀存在整體性的特點,存在重分析、輕綜合的閱讀模式,從而導致學生脫離對文本的整體感知,進行抽象的概括和分析,忽視了“有血有肉”的生動的文本整體,學生獲得的僅僅是枯燥乏味的閱讀知識。為此,閱讀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本內容,在此基礎上,才能展開對文章思路的研究,文章要點的概述,成功的與作者產生共鳴。換言之,閱讀的基本思路應該是綜合——分析——綜合,前一個綜合是閱讀的出發點,后一個綜合是閱讀的終結點,分析則是探究文本如何統一成為一個整體的動態過程。培養獨立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學生還需注意善于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并對文章能夠有自身充分的分析判斷,能具備從多角度、多層面理解、評價文章的能力。
六、 倡導開放的“大語文教學”,反對單一的“教科書式閱讀”
現代語文教學應改革單一刻板的“教科書式閱讀”而采取開放的“大語文教學”。開放的“大語文教學”即開放靈活的讀書教育,它不存在功利性,只為獲取知識、增長智慧而學,因而讀書的范圍不只局限于教科書,生活中隨處可尋語文學習的素材。其采取一種循序漸進式的教學方式,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語文學習是不斷積淀、感悟、熏陶自身語文素養的過程。若日常積累地少,對生活感知機會少,文學氣息的熏陶自然而然減少,學生就很難培養出來源于生活的靈感和想象力。“大語文教學”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它完全是自由的、自主的,學生可憑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選擇書籍類型和閱讀方式,并能從中獲得讀書的樂趣;第二,它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本真的經典著作,從而促使學生盡可能多的領悟到原創性作品中所涉及的閱讀經驗與智慧;第三,它是終身性的,可以伴隨人的一生。當然,開放的“大語文教學”并非是否定教科書教育本身的地位與作用,它僅僅是反對單一的、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
作者簡介:
朱花玲,現就職于河南省許昌市技術經濟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