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俊+沈瑤
摘 要:審美是認識美的前提,立美是塑造美的關鍵,立美教育是審美基礎上按照美的目的和規律、全面育人的社會行為。立美教育觀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彰顯美育價值和意義的重要舉措。實現大學生的立美教育,主要通過采取具體的外部措施和抽象的內在方法相結合的路徑,共同建構完善的立美教育理論體系,從而推動立美教育的全面和諧發展。
關鍵詞:立美教育;路徑;外化于形;內化于心
一、 前言
教育是以人為對象而進行的一種社會活動,而人是按照美的規律和目的來培養塑造的,因此研究人的發展必然離不開教育立美。教育的未來是立美教育,美貫穿于教育的所有領域,立美教育是教育理論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對原有教育理論的改革和創新。學生“美”的能力包含了審美水平(對“他美”的感知)和立美水平(對“己美”的塑造),現今過于強調“審美教育”而忽視“立美教育”,對于立美教育的概念、特點及其實踐路徑的認識不夠全面和普及,未能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因此對立美教育進行深入闡發,具有時代必然性和現實意義。
二、 立美教育的相關概念
上個世紀70年代末,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美學家趙宋光先生在《論美育的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立美”的概念。立美是在審美過程中把世界的外在美內化為個體自身內在的美,立美又可以理解為立教育,即重建教育的框架和理論,使教育成為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存在。立美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美的基礎上,按照美的規律和目的全面育人的教育活動,它通過美的教育方式來進行教育活動。值得注意的是,立美教育既是個體自身內在精神發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主體性意義,又滿足了社會進步的需要,具有社會普遍性意義。因此,個體的發展要受到社會制度和規范的制約,主體之美只有與社會要求相統一,個體才能真正實現其美的價值。從這個層面來看,個體立美的活動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約束性的活動過程。
立美教育主要具有以下三個特點:首先,立美教育目標遠大。從宏觀上來講,立美教育是站在人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高度來確定其出發點和歸宿,其目的是以人的發展進步來推動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從微觀上看,針對大學生這一群體來說,立美教育既要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還要促進其德、智、體、美、勞等其他素質的全面發展。其次,立美教育功能巨大。立美教育能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激勵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從而推動學生審美素質的發展和審美結構的健全;此外,立美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定屬性和范疇,能夠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領域乃至更大范圍的社會教育,潛移默化的對受教育者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最后,立美教育是整體教育。美育不是單一的存在,它與其他諸育之間關系密切、融為一體,對諸育構成整體的包容關系,德育、智育、體育、藝術教育等都是美育整體中的各個部分。
三、 實現立美教育的路徑
完整的學校美育包括審美教育和立美教育兩個方面,不僅要使學生成為善于審美的人,還要培養學生自身成為美的人。審美教育是前提和基礎,立美教育是手段和目的。推動立美教育的發展主要通過以下兩種途徑來體現:
1. 外化于形
通過一些具體的外部措施來促進立美教育,學校開展的德育活動、實施的管理機制、教師的教學內容以及豐富的校園文化構成了實現學校立美教育的外在途徑。
(1) 學校德育活動的開展。立美教育要堅持美育與德育雙管齊下,充分發揮美育抑惡揚善的倫理功能和德育完善人格的教化功能。在開展德育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既是審美的主體,又是立美的主體。通過參與德育活動,學生對德育作品、德育內容、德育形式進行審美再創造,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與感染,產生了自己對美的獨特理解和體悟,形成了一套有章可循的美的評價標準,從而根據這種美的準則來嚴格要求自己,實現對自身的立美塑造。“美育是德育的一個門徑,一般的路程”,因此在學校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對于立美的建設具有重要作用,教師通過一定的準則和要求將道德文化傳授予學生,學生借這一形式以實現對客體自我的改造,從而使自身成為美的人。
(2) 學校管理機制的實施。學校管理機制的立美,要求管理者在運用科學管理原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管理活動中審美因素的作用,實施科學美與藝術美相結合的舉措,從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學的、審美的管理體系。在學校管理中滲入美育因素,建立硬環境手段和軟環境方式同步進行,有利于優化被管理者的審美心理結構,最終有效地達到管理目標。學校管理活動中的立美包括管理者的立美、被管理者的立美、管理媒介的立美、管理關系的立美。在科學的機制中把立美作為構建學校的管理模式,指導個人教育行為的指導思想,并把一切工作都綜合到美的標準上來,以推動學校建立自己的課堂美學、課程美學、人文美學,從而創新“立美育人”文化與現代教育精神相融合的互動辦學理念。此外,將學校管理科學的管理機制審美化、藝術化、人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高度科學理性化所帶來的管理關系的緊張和僵化,為實現立美管理創造了條件,進一步促進了學校立美教育的全面發展。
(3) 學校教師教學的要求。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對學生客體的立美創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教師自身的形象美對學生立美的影響。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所留下的視聽形象會在學生頭腦中產生深刻的影響。其次,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立美創造。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立美創造,主要體現在教師將抽象難懂的知識進行圖像的編碼,盡可能地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生動的美的形象。學生在此基礎上相對應的進行解碼,在融會貫通、主動領悟的基礎上,用審美的眼光去感受科學知識,并聯系實際來驗證知識,從而實現編碼到解碼的完整過程。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又受到藝術美的感染,形成了對美獨特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從而促使他們按照美的規范和標準來塑造自身,使自己成為一個美的人,這是教師教學立美創造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對立美教育活動的開展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endprint
(4) 學校校園文化的豐富。豐富的校園文化使學生成為美的使者,它是對學生進行審美、立美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現代校園文化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自主性。校園文化是一種自由輕松的審美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去開展活動和施展個性,通過校園文化感受美、展現美和創造美,具有審美價值的校園文化契合了學生精神情感健康發展的需要;二是傳遞性。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優美的社會環境能夠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夠將自身蘊含的卓越內涵在無形中傳遞給學生,從而對學生的精神文化產生“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在校園文化中,校園的外部環境和公共設施經過美化改造,有利于營造一個理想的育人環境,充分發揮學校環境的隱性教育功能;三是滲透性。校園文化是一種具有審美特質的文化,能夠滲透到學生、老師的內心情感,乃至整個校園的方方面面,彌補了僵硬的校園管理體制在育人方面的不足,改變了師生之間單一的灌輸接受的關系,促進了教與學關系的適度平衡。從現代校園文化的特點這一層面上來看,校園文化的立美有利于促進立美教育的整體發展。
2. 內化于心
立美教育通過審美化的橋梁,將美育的全部卓越品質能夠全方位地內化給整個教育,內化的程度直接決定著立美的程度。通過內化美育,達到教育立美的效果,內化教育的具體內容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 內化教育的整體性建構。一方面,構建立美教育的首要之舉,就是要實現從審美到立美的完整教育,以審美教育為基礎,向立美教育過渡。當代大學生不僅要善于“審美”,不斷培養自身的審美能力和提高審美素質,還要善于“立美”,用美的規律塑造自己,把自身建設成為一個“美”的人,用這種美的觀念和標準去指導實踐。教育的完整性必須從審美教育和立美教育兩個方面去加以認識和把握。另一方面,在立美教育過程中要轉變觀念。美育不是一個單獨存在、與其他諸育毫無關系的教育方式,必須將美育從教育的“一育”地位提升到教育的整體地位,改變美育是與德育、智育、體育等相并列的“一育”的傳統觀點和看法,這是促進立美教育完善與發展的重要舉措。
(2) 內化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人的需要、動機、理想、價值取向、自我意識等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完美人格實質在于真善美和諧統一,美育通過美、藝術、美感經驗和審美活動等途徑促進人的美好心靈和人格的形成。立美教育必將把美育的人格教育內化給整個教育,使教育具有人格意識,建立教育人格的系統體系。人格教育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人格是道德的升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有針對性的開展一些寓教于樂的活動,如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把美育貫穿于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滲透在學生成長的各個方面。而這些需要依托于美育的完善而得到發展,一個具有審美能力的人往往能成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人。完美的人格是在人的立美中孕成和崛起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人格是我們自身存在的最終價值所在。
(3) 內化教育的藝術教育內容。強化藝術教育的審美教育功能,通過對優秀藝術作品的欣賞和評價,來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和藝術鑒賞力,培養學生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從而充分發揮藝術立美作用。立美教育必將把藝術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教育教學藝術化、合理化,體現出最高意義上的育美立美的藝術教育價值。此外,豐富教育教學方式,使其多樣化、藝術化,推動教育教學本身成為一種以育人為目的的功能性藝術。美育化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使教育實現立美,這既是美育走向教育整體充分實現自我的必然體現,也是教育本身走向成熟和發達的必然標志。
四、 結語
馬克思提出“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自己”的論斷正確揭示了人的“立美”教育的意義。顯然,立美教育也必須遵循美的規律去改造教育過程存在的缺陷與不足,使之既符合“任何物種的尺度”,又符合人“內在固有的尺度”,從而更好的為師生服務。“立美”是為了“育人”,“育人”必須“立美”,因此必須讓“立美”成為每個人的意識,使“育人”貫穿在教育教學的始終。從某種意義上說,“立美”對學生的作用比“審美”更為重要,未來的美育研究要以教育立美為根本宗旨,以優化教育整體素質為直接目的。實現大學生立美教育,必將使中國教育呈現出全新的教育形象,使教育事業真正成為人類事業中最美的事業——“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立美教育是教育在哲學意義上的本質回歸,從社會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實現全人類的立美教育的目標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周慶元,胡緒陽.走向美育的完整[J].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2]趙宋光.趙宋光文集(上卷)[C].花城出版社,2001.
[3]查有梁.“審美——立美”教育模式建構(上)[J].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3期.
[4]查有梁.“審美——立美”教育模式建構(下)[J].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4期.
[5]李田.教育立美論[J].云夢學刊,1998年第2期.
[6]張建.立美教育認識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5月.
[7]劉芳.體育課堂教學中的立美教育路徑研究——以濟南市小學為例[D].山東師范大學,2016年5月.
[8]楊和平.立美問題研究[J].中國音樂,2008年第4期.
[9]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
[10]孫玉麗.立美——和諧教學模式探析[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23卷第2期,2001年4月.
[11]趙伶俐,余立新.中學大美育系統論——目標·內容·課程·教材·教法[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1997年版.
[12]趙伶俐,郭成.大美育實驗研究——目標·內容·課程·教材·教法[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1997年版.
作者簡介:
王希俊,沈瑤,湖南省長沙市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