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清末民初中國現代學制構建的類型與路徑

2018-01-29 15:55:14王川
職教論壇 2017年34期

摘 要:中國學校教育制度在清末民初的產生和形成過程中,既沒有選擇歐洲雙軌學制類型,也沒有移植美國單軌學制類型,而是在“中體西用”思想指導下和開明大臣主持下,構建了一種“中間制”學制體系。即基礎教育選擇強調德行修養、人格養成的單軌制,高等專業教育力主學術一體、中體西用的雙軌制。單軌制強調樹德與做人,雙軌制偏重功利與實用。中間制學制體系的形成有三個節點:一是壬寅癸卯學制從單軌到三軌的聚變,二是壬子癸丑學制對普通教育“文實”分科、體用合一的爭論,三是壬戌學制引進吸收西方教育經驗后的模仿、改良與本土化。中國學制形成的路徑既不是自下而上順序的普及推動,也不是自上而下順序的引領示范,而是先建立高等專業學校搭建起高等教育框架,而后關注小學校(堂)設立以推行平民教育,跳過了中等教育階段。

關鍵詞:教育制度;單軌制;雙軌制;三軌制;中間制;“文實”分科

作者簡介:王川(1957-),男,四川成都人,廣州華商職業學院教授,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原理、教育史。

基金項目:2013年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重大課題“現代職教體系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研究”(編號:JK009),主持人:許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34-0074-10

中國現代學制肇始于洋務學堂的興辦。從京師同文館(1862)的創辦到維新教育改革,至宣統元年(1909)的40多年時間里,清政府興辦了各類專業學校680余所。在這些不同于普通教育學堂的各級各類專業學校中,主要分為外語學堂、武備學堂、實業學堂和師范學堂。其中類似于今天職業技術教育的實業學堂有256所(處)、教員2734人、學生16823人。按管理體制計,有京師督學局所屬實業學堂2所、學生174人,各地方所屬農業、工業、商業(包括高等、中等、初等)學堂187所、學生12611人;實業預科及其他學堂67所,學生4038人[1]。如果說廣義的職業教育包括專業教育和專門學校的話,那中國現代學制體系中的職業類學校是早于普通中小學校出現的。

一、教育制度選擇的類型

在教育體制上,反映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技發展狀況,政治體制與經濟制度,民族文化傳統和人口數量結構等,最主要標志是該國的學校教育制度。近代以來,資本主義國家在構建現代學制過程中,形成了“雙軌制”和“單軌制”兩種截然不同類型的學校教育體系,二戰以后又形成了融合這兩種學制的“中間制”。

雙軌制(double-track system)是指一個國家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設有兩套獨立的學校體系,一套是以培養國家官吏、思想領袖、科學家等國家管理人員、學術人才為目標,注重形而上的學術訓練為教學特點的“精英”教育體系;另一套是以培養實用型、操作型、技能型熟練勞動者為目標,注重形而下的技術技能訓練為教學特點的“大眾”教育體系。雙軌制學校教育體系的生長路徑一般是先有較高層級的學校機構出現,如古希臘的“阿卡德米”(Academy)、“呂克昂”及中世紀的大學,近代歐洲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巴黎大學,美洲大陸的哈佛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耶魯學院,后有較低層次的學校,如美國的“贈地學院”,歐洲的“多科技術學院”,以及更低層次的“工藝技術學院”(德國)、“綜合技術學校”(法國)和“工人講習所”(英國)等。雙軌制體系的特點是培養目標明確、教學水平高效質優,具有明顯的等級性,兩套體系互不溝通。代表性國家有中世紀以來社會等級森嚴的英國、德國和法國的學校體系。

單軌制(single-track system)是指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上下溝通銜接,只有一套學校教育體系。其特點是公平、開放,但某種程度上也存在效率低下、發展失衡、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代表性國家是19世紀后半葉開始形成的美國學制。相對舊大陸國家而言,美國是一個新興移民國家,幾乎沒有貴族市民等社會等級的壁壘,也沒有充分發育歐洲國家的舊教育體制,社會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平等、分權等精神滲透到教育體制的構建中。加之19世紀后半葉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迫切需要人口稀少、教育資源短缺、勞動力缺乏訓練的美國建立一套適合本國國情的學校教育體系,單軌制學校教育體系就應運而生了。

“中間制”是指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單軌制(因時代和國家地區不同,年限從6年至10年不等),中等或中等后教育階段實施雙軌制。中國近代以來的學制建立就一直是在中間制的道路上前行,只不過某一個階段偏向于單軌制一點,某一個階段偏向于雙軌制一點,概因為中間制有兩個特點符合中國的歷史傳統和教育認知。一是“學術一體,體用合一”。中國辦學者歷來認為學校教育中傳授什么知識不重要,只要對統治者有利、對學習者“有用”就行;推而廣之,普通學校與職業學校有什么區別不重要,只要學生畢業的“前途”光明就可以。二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洋務運動引進的新式學校強調教育的功利性和實用性,但傳統教育注重“德行”修養和“人格”養成的指導思想不變,學校“以端正趨向、造就通才為宗旨,正合三代學校選舉德行道藝四者并重之意”,張百熙等在《奏定學務綱要》中說:“外國學堂于智育體育外,尤重德育,中外固無二理也。”[2]1769“體”“用”之間的張力使中國教育制度很難建立并行不悖的“雙軌制”學校體系,但也無法產生可以包容“學術”與“職業”訓練的“單軌制”,只能融合二者之長形成“中間制”。

從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學制發展趨勢來看,隨著民族國家的獨立和教育公平化、民主化、普及化成為現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價值觀,義務教育制度被視為現代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體制和文化建設的基石。而該制度的公平性、獨立性和年限長短是衡量一個國家教育現代化程度的主要指標之一。于是許多實施雙軌制學校教育制度的國家將6-9年的基礎教育階段并軌,即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及學程(課程)統一設置,到了中等或中等后教育階段才開始分成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不同路徑指向。換言之,基礎教育階段實施單軌,中等或中等后教育階段施行雙軌,類似于字母“Y”型的學校體系,只不過Y字母下半段的一豎,有些國家短一些,有些國家長一些,即有些國家的分流開始得早一些,有些國家的分流開始得晚一些。目前絕大多數國家在義務教育階段(9年左右)實行單軌制,往后則是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分開發展的雙軌制。endprint

上個世紀的雙軌制學校教育制度像是兩條平行的鐵軌,向前延伸,永不相交。普通學術教育學校和職業技術教育學校都在向高一級教育機構延伸,但相互之間沒有交集、沒有溝通,更沒有換軌。本世紀以來,實施雙軌制學校教育體系的國家也意識到人的發展的可塑性和多樣性,15、16歲的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分軌并不意味著他會終身貼上一個標簽,從事一種職業,所以絕大多數國家都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了雙軌制的換軌機制,提供了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互通路徑。

中國現代學制的產生,既不是生產力發展和產業革命的必然產物,也不是傳統教育的自然進化,而是清政府對來自西方列強堅船利炮威逼下的被動反應。因為科舉考試內容囿于傳統的文人情懷和圣賢的道德修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讀書人抱負無法應對時局劇變。洋務運動中開辦的新式學校將類似于中國古代教育的“實學”,即實用知識、實用技術等“術”科視為救國良方,將職業技術學校中的“術”作為新式學校中的“學”來死記硬背。這種特殊歷史環境中的“學”“術”一體的知識價值觀和“體”“用”合一的教育價值觀,明顯不同于歐洲的學、術分軌的教育價值觀,客觀上造就了近代中國學制既不同于歐洲國家的雙軌制,也不同于美國的單軌制,而是形成了烙有單軌制和雙軌制印記的“中間制”學校教育制度。中間制學制的形成濫觴于1902-1903年壬寅癸卯學制的“三軌制”,過渡于1912-1913年壬子癸丑學制文實分科的爭論,終結于1922年壬戌學制對西方國家學制的引進、吸收,比較、鑒別,最終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國學制。

二、從“單軌”到“三軌”的壬寅癸卯學制

戊戌變法之后,無論是洋務派、維新派、還是君主立憲派,抑或什么派都不是之人,都認識到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呼吁廢止科舉考試、創辦新式學堂和出國留學是當時改革的三股洪流。隨著大批官員赴歐赴美赴日考察,和留美留歐留日的學生學成回國,新學堂越辦越多,清政府也認識到應該有一個統一的學制標準將全國各地各級各類學校的課程內容與學習年限規范起來。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初,清廷委托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張百熙擬定學堂章程。

光緒二十八年七月(1902年8月,是年為壬寅年),張百熙將擬定的《欽定學堂章程》6個文件,即《蒙學堂章程》《小學堂章程》《中學堂章程》《高等學堂章程》《京師大學堂章程》和《考選入學章程》,以及奏折“進呈學堂章程折”呈報朝廷。他在奏折中詳述了起草學堂章程的思路是“節取歐、美、日本諸邦之成法,以佐我中國二千余年舊制,固時勢使然;第考其現行制度,亦頗與我中國古昔盛時良法,大概相同”,“故今日而議振興教育,必以真能復學校之舊為第一要圖。雖中外政教風氣原本不同,然其秩序條目之至賾而不可亂者,固不必盡泥其跡,亦不能不兼取其長,以期變通而盡利”[3]。他以“忠君思想”貫穿章程始終,試圖構建中國最早的單軌制學校體系藍圖。

但是不久,張百熙遭到其他人的奏折指責,說他受維新思想影響太深,“喜用新進”,加之清廷對此學制體系不甚滿意,便命張百熙等人重新厘訂。這種情況下,張百熙在1903年6月(光緒二十九年閏五月)給朝廷上的“奏請添派重臣會商學務折”中,主動請求抽調湖廣總督張之洞來一同起草學堂章程:“學堂為當今第一要務,張之洞為當今第一通曉學務之人,湖北所辦學堂,頗有成效,此中利弊,閱歷最深。”[4]原來,張之洞在兩湖總督任上嘔心教育、力主留學,辦學成果累累、口碑聲譽日隆,朝野上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前不久趁張之洞進京公干之時,張百熙還力邀他到京師大學堂考察參觀,對學堂里的各項學務管理和教育事宜指點迷津。張之洞也滔滔不絕、“盡日不倦”,京師大學堂的“教習、生徒,同深悅服”。光緒帝在奏折上批示:“京師大學堂為學術人才根本,關系重要,著即派張之洞會同張百熙、榮慶,將現辦大學堂章程一切事宜,再行切實商訂;并將各省學堂章程,一律厘定,詳悉具奏。務期推行無弊,造就通才,俾朝廷收得人之效,是為至要。”[5]297于是才有了補充榮慶、張之洞為新學制體系起草人的插曲。

張之洞是洋務派后期領袖中的智者,他一直主張向外國強者學習,并且力主“學西洋不如學東洋”,是學習日本軍事、經濟和教育的堅定倡導者。“此次欽奉諭旨,命臣等將一切章程會商厘訂,期于推行無弊,自應詳細推求,倍加審慎。數月以來,臣等互相討論,虛衷商榷,并博考外國各項學堂課程、門目,參酌變通:擇其宜者用之,其于中國不相宜者缺之,科目、名稱之不可解者改之,其有過涉繁重者減之。”[6]297-298經過他認真修訂的《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由清政府于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正式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是由22個“章程”組成的龐大學制體系文件,勾畫出了“三軌制”的學校教育體系,即普通教育體系、師范教育體系和實業教育體系。

第一軌是被稱為直系的普通學校體系、也是主流學制體系,共有從初等小學堂到通儒院的六個文件{1};第二軌是被稱為旁系的師范學校體系的三個文件{2};第三軌也是被稱為旁系的實業學校體系的七個文件{3}。另外還有六個文件,分別是總綱性質的《學務綱要》,管理性質的《各學堂管理通則》,有關考試和畢業獎勵的文件《各學堂考試章程》和《各學堂獎勵章程》,以及與早前各地興辦了許多外國語學堂(同文館或廣方言館)接軌的《譯學館章程》,最后是為了解決畢業生出路的《進士館章程》。

“實業學堂,意在使全國人民具有各種謀生之才智技藝,以為富國富民之本”[2]1769,可以說這是“癸卯學制”的亮點。“國計民生,莫要于農、工、商、實業;興辦實業學堂,有百益而無一弊,最宜注重”[6]298。以張之洞為主新擬訂的《實業學堂通則》基本上是比照普通學校體系,將實業學堂分為“五類三等”{4}。高等各實業學堂分為預科和本科兩個階段,預科修業年限均為一年,本科則根據專業不同而不同。如工業學堂和商業學堂均修業三年;農業學堂的森林學、獸醫學和土木工學修業三年,農學四年;商船學堂的機輪科修業五年,航海科修業五年半[7]。高等各實業學堂招收品行端正、學力優等、身體健康的中學堂畢業生,不須另行考試;同等學力者須年滿18歲、身體健康、品行端正、自愿報名、考試合格者,也可入學。endprint

中等各實業學堂也分為預科和本科兩個階段,前者修業年限為二年,后者為三年,但農業學堂的本科修業年限“亦可酌量地方情形節縮為二年以內,或展長至五年以內”[8]。中等各實業學堂本科階段入學條件是年滿15歲以上、畢業于四年制高等小學堂、經考試合格者。預科階段入學條件是年滿13歲以上、五年制初等小學堂畢業者。初等實業學堂只有三類,即農業學堂、商業學堂和商船學堂,沒有工業學堂,其承擔的培養培訓任務由藝徒學堂填補。初等實業學堂入學條件是“年齡十三歲以上,已畢業于初等小學堂課程者”,考慮到當時各級教育事業均為初辦,合格生源不夠,遂變通規定“十三歲以上,十五歲以下已略讀經書能執筆作文者,入堂學習”。初等農業學堂和商業學堂的修業年限為三年,商船學堂修業二年[9]。

實業補習普通學堂分為普通科和實業科,似今日之中職學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普通科僅有各種課程設置而不分科,相當于今日各通識課目內容;實業科分為農業科、工業科、商業科和水產科,相當于今日職業學校的專業方向。實業補習普通學堂修業三年,招收畢業于初等小學堂以上學力者,或者非初等小學堂畢業,但已16歲以上并已從業、“別無就學之途者,茍特經本學堂監督核準,亦得入學”[10]1924。為照顧就業者的學習,實業補習普通學堂“可酌量以夜間及放假日授之,又或擇用雪期、農隙等閑暇時節授之。其每星期之教授時刻,亦可聽各學堂審度地方事情,便宜定之,不必拘限一律。”[10]1924入藝徒學堂的學生“以已畢業初等小學堂者為合格”,或“雖非畢業初等小學堂者,茍由本學堂堂長選取,亦得入學”,但“年齡必須滿十二歲以上;其未滿十二歲者,恐體力不勝工作,斷不可令其入學”。藝徒學堂學生與實業補習普通學堂學生一樣,屬于半工半讀或業余學習性質,故修業年限無定期,“以六月以上,四年以下為限”。[11]

三、普通中學校“文實”分科的壬子癸丑學制

武昌起義后的當年12月29日,由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的代表,聚集在南京召開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孫文在大會上被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并于三天后,即1912年元月1日,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在隨后組建的臨時政府中,蔡孑民(元培)先生被任命為教育總長,隨后他邀請蔣維喬先生{5}到教育部共事。當時蔡元培和蔣維喬同在上海,二人會面中談到如何開展工作時,蔡元培說自己在歐洲多年,這次才剛剛回國不久,對中國教育情況有所隔膜,不知如何著手。蔣維喬說道:“前清學制久為教育界詬病,應從事改革。為今之計,正可趁此時日,邀集習教育經驗之人,組織學制起草委員會,著手編訂草案。至對付目前環境,則應先擬民國教育暫行辦法,俾各學校有所遵循。”[12]蔡元培欣然同意。于是蔣維喬主持起草了《中華民國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6},共同攜至南京。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在暫借內務司的三間房內正式辦公當日,立即在《臨時政府公報》(第四號)上公布了這兩個文件。在這兩個暫行條令中,除了要求各地各級各類學校即行開學外,還對普通學校和師范學校的名稱、教育內容、課程設置、教學要求等都作了明確規定,包括廢止讀經,改稱“學堂”為“學校”,初小階段男女學生兼收等規定。

與此同時,新學制亦在緊鑼密鼓地起草。據蔣維喬回憶[13],在擬定新學制草案時,起點和著眼點都非常高,教育部召集了留學英、美、法、德、俄、日等國人才,將各國學制盡數譯出,海納百川、取長舍短,目的是擬定一個既立于世界前列,又適合中國國情的學校教育制度。孰料所譯出的各國學制文本條文,與中國國情多“抐鑿不相容”。起草委員會經過多次內部討論和向社會公示、反饋,先后三易其稿,大家都趨向于仍以日本學制為藍本來擬定,大致于1912年3月份完成草案。

隨著南北勢力的爭斗加劇,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于當年2月15日在南京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上,又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旋即,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4月1日孫文在南京向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4月2日臨時參議院議決臨時政府遷至北京,教育部也就順理成章地搬遷到北京。當時教育部的主要工作是恢復學堂正常教學秩序,同時抓緊學制草案的修正,以備提交給七月至八月在北京召開的臨時教育會議討論議決。7月10日上午的臨時教育會議由蔡元培總長致開幕詞,教育次長范源濂等50余人參加,整個與會人數有50~60人,當時國內著名的教育家皆悉數到會。會議期間有個小插曲,即蔡元培辭去了教育總長職務,教育次長范源濂接任。經過近一個月的爭論激辯,最后通過的“議決案之趨勢,亦歸宿于模仿日本制”。民國元年秋天,壬子癸丑學制陸續以部令頒布全國。

壬子癸丑學制形式上仍然繼承了癸卯學制的“三軌制”,即普通教育、師范教育和實業教育的三種學校教育體系。1912年9月28日,教育部公布《小學校令》和《中學校令》,“小學校教育以留意兒童身心之發育,培養國民道德之基礎,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識技能為宗旨”[14];“中學校以完成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國民為宗旨”[15];第二天教育部又公布了《師范教育令》,“師范學校”定為省立或縣立,“以造就小學校教員為目的”,“高等師范學校”定為國立,“以造就中學校、師范學校教員為目的”[5]670。

1913年8月4日,即差不多其他學校令公布近一年之時,《實業學校令》才姍姍來遲。究其原因,與當時制定學制的主導者和中等教育階段的“文”“實”分科有關。蔡元培就任中華民國政府教育總長時就開始了新學制的擬定,他曾經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中談道:“實利主義之教育,以人民生計為普通教育之中堅。其主張最力者,至以普通學術,悉寓于樹藝、烹飪、裁縫及金、木、土工之中。”[16]意即“實利主義教育”就是與百姓人民生計相關的知識內容的教育,這些內容(如農業種植、烹飪裁縫、工業制造和土建修造等)應該寓于普通學校教育內容之中。在隨后“向參議院宣布政見之演說”中仍然延續了這一構想。他設想的教育機構是兩種,一種是“普通教育之設施”,包括普通學校、社會教育機構的普通教育性質機構、特殊教育機構(盲聾啞廢疾等學校);另一種是“專門教育之設施”,包括專門學校(大學及高等專門學校)、留學教育機構、社會教育機構的專門性質機構。值得注意的是,他把“中等以下之職業學校”歸并到了“普通學校”中[17]。民國元年九月初二日以教育部令第二號公布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也反映了蔡元培在普通學校中傳授職業教育內容的思想。endprint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的中學教育分“文”“實”兩科。癸卯學制在中等教育階段本來是不分科的,五年制的中學堂期間計有12大類的教育科目{7},盡管“法制、理財缺之亦可”[18],但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發現“中學科目繁多,學生并騖兼營,易蹈愛博不專之弊”,所以應該“析為文、實二類,俾得就性之所近,分途肄習,以期用志不紛”[19]。其實學部早在宣統元年三月二十六日的“奏變通中學堂課程分為文科、實科折”中就提出了“文”“實”分科的意見,其理由首先是中學堂學生天賦秉性具有不小的差異,“學生資性既殊,志趣亦異”,隨著“年齒已長,趣向已分;或令其博古通今,以儲治國安民之用;或令其研精藝術,以收厚生利用之功”。其次是學生畢業時面臨有不同的出路和不同的人事,畢業升學時面對的高等學堂有文科實科之不同,經科、法政、文學科屬于文科,格致科、農科、工科、醫科屬于實科。另外,畢業后是有志于從政治國,還是有志于謀生治事,與學堂里的課程學習內容緊密相關。再次是古人辦學就有分科教學的案例。奏折援引宋代教育家胡瑗在家鄉湖州設館辦學的事例,說明胡瑗辦學設“經義”“治事”二齋,采用了“分齋教學”的形式,致使“子弟成就最多”[20]561。最后是他人辦學經驗,“近世德國學術號為極盛,考其中學堂之制,文科實科則系分堂肄習”[20]561。所以“與其于升學之時多所遷就,何如于入堂之始早為區分;與其蹈愛博不專之譏,何如收用志不紛之效”[20]562,中學堂在清末就開始分成“文科”“實科”教學了。

民國之后,本來中學教育的“旨趣”一是“養成克自樹立之人才”,一是為高一級學校培養合格的預備新生,但民初的中學堂實難完成這一雙重培養目標,“一爐熔冶,相抵必至于相銷。查前清改訂學校章程,曾經參仿德制,分中學為文實二科;嗣以各校力難兼營,期年復輟。夫德國中學制度之所長,不在于一校中設二科,而在因二科之性質分立二校,故設備費省,即中學之旨趣各能貫通。”[21]所以在著手改革學制體系時,“擬暫緩制度上之變更”,即普通中學教育階段仍采取“文科”和“實科”分開實施的學校教育制度,但是在課程設立和標準擬定方面,仍然照癸卯學制分成12門分門教授,只不過在12門學科中就文、實之主要內容,權衡其輕重緩急,各有所側重。“學生入學之初,令其分科肄習,則心志專一,程功自易,時日寬舒,所得較深。將來有志升學者,本其所學,再求精深,可以收一氣貫注之效。”[20]562

因為有了“文”“實”分科,關涉實業教育體系的法令和學校機構較之癸卯學制就大大地簡化了。壬子癸丑學制將實業學校分為了“五類二等”{8},“以教授農、工、商業必需之知識、技能為目的”。與癸卯學制比較,“五類”中刪去了實業教員講習所,即實業學校教員不再單列培養,另增加實業補習學校(類似于今日之職業培訓學校),其余四類沒有變化。“二等”中甲種實業學校相當于“中等實業學堂”,乙種實業學校相當于“初等實業學堂”;癸卯學制中單設的“高等實業學堂”歸并到“以教授高等學術、養成專門人才為宗旨”的專門學校中了。專門學校的專業門類比“高等實業學堂”更廣泛,開設有法政、醫學、藥學、農業、工業、商業、美術、音樂、商船、外國語等。因為學生入學資格須有中等學校畢業或經考試有同等學力者,層次應該屬于高等教育范疇。

壬子癸丑學制仍然是三軌制,但是此三軌非彼三軌。癸卯學制的三軌是直系——普通學堂,兩支旁系,一支為師范學堂,一支為實業學堂。癸丑學制的三軌是普通學校為一軌,實施“中學為體”的傳統學術升學教育;實業學校為另一軌,實施基本的謀生就業知識技能傳授的教育;專門學校為又一軌,實施“西學為用”的聲光化電、西政西藝的教育。此時的師范學校雖然也是兩個層次,培養小學教員的師范學校和培養中學校、師范學校教員的高等師范學校(相當于癸卯學制的初級師范學堂和優級師范學堂),但由于其招生對象、課程設置、入學條件、修業年限與普通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基本一致,師范性特點弱化,職業性特點凸現。當時有人評論說“現在師范學校,簡直是中學校的別稱”[22]888,同時認為“中小學教員完全是一種職業,師范學校不過是職業學校之一種,并非普通教育,也不是高等教育,所以不必列在學校系統之內”,高等師范學校“實是大學及專門學校的贅疣,大可割去”[22]891,有將師范學校一軌并入專門學校一軌的主張。對職業教育而言,壬子癸丑學制的改變一是層次簡化,即將壬寅學制的“初等職教”“中等職教”到“高等職教”的貫通體系腰斬,職業教育體系到“甲種”實業學校就止步了;二是界限模糊,如高等實業學校與普通高等教育融合,絕大多數高等職業教育機構,包括高等師范學校都歸并到“專門學校”中了。

四、模仿、改良與本土化的壬戌學制

民國初年百廢待興。尤其是新舊教育更替之時,地方教育制度、學校形態名稱百花齊放。早在清末,各省就曾仿效工商業的行會商會,紛紛成立教育會,為本地區的學校事務出謀劃策,承擔責任,有些教育會還承擔了一部分教育行政事務管理功能。民國之后,教育會的宗旨又回歸到教育研究上來了。民國四年(1915年),直隸省教育會發起召開全國性的教育會聯合會,獲得了各省教育會的贊同和響應。當年4月21日,在天津召開了全國各省都參加的教育會第一次聯合會,除貴州、廣西兩省未派代表外,其他各省及察哈爾、綏遠各代表均陸續到會。23日的成立大會有29位代表參加,教育部特派員許壽裳{9}、湯中二人出席。第二天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正式開會,按各地提案性質,分為兩個小組,甲組主要審查小學教育、師范教育、中學及女學教育的議案,乙組主要審查實業教育、專門教育、社會教育和教育行政方面的議案。湖南省教育會在本次會議上提出了“改革學校系統案”意見,這是響應年初(2月4日)大總統頒發《整理教育綱要》中的“籌備義務教育辦法”,“改革學制”的要求提出來的。因為此案事體重大,未便倉促決議,特分別致函各省教育會征集意見。之后數年雖然未見實行,但新學制的改革是以此提案為嚆矢的。

此后5年半,學制改革無聲無息。直至1920年10月20日至11月10日,由江蘇省教育會承辦的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在上海召開,才有安徽、奉天、云南和福建等省重新提出學制改革的話題。但大會認為學制改革事關重大,短期難以驟行議決,遂建議各省代表本次會議結束后,回去充分商議、匯總各項建議、提出方案,留待下年全國教育會聯合會上議決。endprint

1921年10月27至11月7日,在廣州召開了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蒞會代表35人分屬17個省區。在27日上午的開幕式上,大會主席汪兆銘(廣東代表)致辭特意強調了“本年會議,最先要解決者,即為學制系統案,關系重大,我同人不可不自勗”[23]。此次會議,各省區教育會共提出議案30件,其中相關學制體系改革方面有黑龍江、廣東、甘肅、浙江、湖南、江西、山西和直隸等8個省區的提案,加上上屆會議的3件學制改革的提案,本次會議將討論11個省區關于學制改革的提案。下午的大會即決定成立(學制方案)審查會,選舉黃任之(炎培)為審查長,全體會員為審查員。經過一天的審查,大家認為廣東方案較為完備,遂決定以廣東方案為藍本,與其他各省區方案比較、補充、完善。

早在上海召開的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結束之后,廣東省代表就廣泛動員、高效組織省內教育界同仁成立了學制系統研究會,聘請71位相關人士組成6個小組,經過兩個多月的資料收集、國情調研、學制比較,開會討論無數次,最終形成了《學制系統案》草案及說明書,正式作為廣東方案呈報給全國教育會聯合會于當年8月1日提交大會討論通過。廣東方案形成過程中,出現過姚學修、徐乙垣等會員提出的單軌制草案,即小學6年(可并設補習科);中學6年,前3年不分科,后3年可設選科,其中師范學校不單設,并入選科;大學本科4年,師范大學本科與其他科一視同仁。省立女子師范學校校長廖冰筠會員提出的學制草案仍然維持壬子癸丑學制的三軌制,即小學6年不分初高兩級,也不分科;中等教育4年,分為普通系、職業系和教育(師范)系[24]881。大學分科,但高等師范并入大學師范科,不再單設。省立第一中學教員張石朋會員則提出了雙軌制的學制改革方案,即小學6年為義務教育時期,不分高等初等;小學之上分為正系“人才教育”和旁系“職業教育”二軌。正系包括中學4年(13歲至17歲),不分文科實科;大學預科2年(17歲至19歲),本科4年(19歲至23歲),研究科(相當于研究生階段)2年(23歲至25歲);旁系則將師范教育與職業教育合二為一,由初等職業學校四年,專門學校四年。

當時擔任廣東省教育會委員長的陳獨秀也對本次學制系統改革的廣東方案起草建言獻策。他主張在高等教育階段實施單軌制,“農(蠶桑、水產、獸醫除外)、工、醫、礦,均歸大學,不另設專門學校”,“高等師范亦歸大學,不另設立。說明:高等師范與大學并立,不但重復,設備不經濟;而且學生資格及用途往往沖突。日本及北京都已有此等不好現象”。但是在中等教育階段仍然是三軌制,即師范學校單設,甲乙種農、工、商學校及職業學校也在小學之上單設[24]889。

廣東方案中涉及到職業學校體系的改革部分主要集中在中等教育階段,這是爭論最多、情況最復雜,需要重點改革的部分。負責學制起草的中等教育內容研究的小組{10}先后開會9次討論改革方案,最后形成的結果是:中等教育階段修業6年,有完全普通科的中學校,有三年普通科三年職業科的中學校,有三年普通科三年師范科的中學校,有一年二年三年的完全職業科學校,有漸減普通科、漸增職業科的四年五年制的中學校。概言之,形式上的單軌制,事實上的雙軌制。

經過全國教育會聯合會的數年呼吁鼓噪,進入民國十一年,教育界人士和政府都已經將學制改革視為最迫切之事務。7月1日,教育部公布了將召開的學制會議議程,9月8日公布學制會議細則,9月20日正式開會。會議應到98人,實到58人,蔡元培當選為會議主席,王家駒當選為會議副主席。9月30日會議結束,其中前后召開了11次全體會議,審查會分兩組各自開會討論若干次,最終形成“學校系統改革案”。

其實早在教育部官方召開學制會議前,各個社會團體、行業協會就討論學制改革事宜了。職業教育界也組織了許多活動。一是在年初的2月1日至7日,全國職業學校聯合會發起并在上海的中華職業學校主辦了“職業學校出品展覽會”,相當于今天的“職業教育成果展”,來自8個省區的50所學校參展,報送成果作品3039件(展會上售出了329件,計1200余元),參觀者達10468人。二是全國職業學校聯合會臨時會和中華教育改進社(職業教育組)于7月3日至7日在山東濟南分別開會,期間又共同召開聯席會。來自11個省區的58位與會代表,分別代表了43個社會團體。討論了19個議案,其中最重要的議案有兩個:“陳請中央籌定專款提倡補助職業教育案”和“審定職業學校學程編制標準案”。

1922年10月11日下午,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在濟南召開第八次大會,按照前一年廣州會議決定的議程,主要是討論和議決學制改革的事宜。教育部派員攜9月學制會議的“學校系統改革案”與會。經過7天的激烈爭吵、討論、妥協和會上會下溝通,最后通過了“學校系統草案”。此案融合了教育部九月份的學制會議案、廣東代表起草于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通過的廣州案、以及江蘇省的學制修正案等。參加會議的北京代表胡適刊登在《新教育》第5卷第5期上的“記第八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討論新學制的經過”,敘述了由他本人和姚金紳(北京代表)、與教育部代表商討起草的新學制討論稿,“精神上大部分用廣州案,而詞句上多采用學制會議案。”“初等教育一段用廣州案,稍加修正”,“中等教育一段,采學制會議案,以四二制為原則,以三三制為副則”,“職業學校一項,采用學制會議的概括主義,而不用廣州案的列舉主義”等[25]1006。經過會議逐條討論審查修訂,最后公推袁希濤、胡適、許倬云三人根據討論結果修正胡適早先起草的討論稿,形成了“起草員案”。“十七日上午,甲組審查會召開第八次審查會,討論起草員案,全文經文字上的修正后,都通過了”[25]1007-1008。經由教育部呈大總統批準頒布“學校系統改革案”,定于當年11月1日起實施。

該案涉及到職業教育方面的內容有六條:與初等教育方面相關的是“(四)小學課程得于較高年級,斟酌地方情形,增置職業準備之教育”。與中等教育方面相關的是“(十一)初級中學施行普通教育,但得視地方需要,兼設各種職業科”;“(十二)高級中學分普通、農、工、商、師范、家事等科。但得酌量地方情形,單設一科,或兼設數科。附注二:依舊制設立之甲種實業學校,酌改為職業學校,或高級中學農、工、商等科”;“(十五)職業學校之期限及程度,得酌量地方實際需要情形定之。附注三:依舊制設立之乙種實業學校,酌改為職業學校,收受高級小學畢業生,但依地方情形,亦得收受相當年齡之修了初級小學學生”。相當于師范教育方面的內容是“(十六)為推廣職業教育計,得于相當學校內酌設職業教員養成科”。最后,與高等教育方面相關的是“(二十五)大學校及專門學校得附設專修科,修業年限不等。(凡志愿修習某種學術或職業而有相當程度者入之)”[26]。可以看出,新學制將職業教育并入了普通教育體系內混合設置,本意是不偏不畸,同步發展。孰料由于歷史文化傳統的因素和社會經濟生產力發展的因素,普通教育一軌逐漸勢大,職業教育一軌逐漸勢衰,整個民國時期的教育實踐都表明,職業教育就從來沒有與普通教育平行共進過。endprint

五、構建現代學校教育體系的路徑

壬戌學制實施若干年后,多數國人對新教育學制成效失望,批評之聲日隆。主要集中在1)現行學制過分側重升學,而現實中不能或無法升學者居于多數;2)現行精英教育下的學制加劇了學生由農村而城市、而省會、而都會,畢業后不愿回到鄉村,致使農村無建設人才,城市多浮游子弟;3)無論是普通教育還是職業教育,現行制度與課程多抄襲外國,不合國情。解決之道是修正現行的單軌升學制,自初小畢業生開始,教育就應該多軌制分流,即除了升學的學術教育外,小學、初中至高中都要有分流機制。

一個國家學校教育體系的內部層級上面,會循著兩條不同的路徑發生:一條路徑是從較高層級的學校向較低層級的學校逐級向下延伸,一條路徑是從較低層級的學校向較高層級的學校延伸。前者形成的學校教育系統稱為“下延型學校系統”,例如西方國家近代教育體系的形成就是首先發展起了大學,然后出現以拉丁文進行教學、注重人文知識傳授、以培養紳士或以升學為目的的“公學”“文科學校”,等到工業革命興起,才開始逐漸普及義務教育,“主日學校”“基礎學校”大量出現。后者形成的學校教育系統稱為“上伸型學校系統”,如美國學校教育制度就是先有殖民地時期的年限不等、形式不拘的“主婦學校”“小學”等初級學校,隨后才有“拉丁文法學校”和獨立前后的“文實學校”的開辦,以及獨立之后的州立大學的建立。19世紀末“綜合中學”的出現標志著中等層級的固化,南北戰爭前后醞釀并建立的“贈地學院”標志著美國學校教育體系的最終確立。

從歐美國家“雙軌制”教育體系形成中的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各自生成的路徑來看,職業教育體系是按照從低層次教育向高層次教育延伸的“上伸型”學校系統的路徑實現的。如歐洲國家的職業教育盡管是在傳統大學教育的體系之后建立的,但此時的順序是:相當于小學階段的初等職業教育最先出現,如英倫島上的“慈善學校”,德意志諸邦國的“星期日學校”“工藝—技術學校”,法國的“孤兒學校”等。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提高和科學技術知識不斷應用于資本主義大機器生產中去,中等教育階段的職業學校教育體系發展起來了,如法國的“路橋學校”(1747)、巴黎的“綜合技術學校”(1795);美國的“文實學校”,德意志的“實科學校”“進修(補習)學校”,英國業余性質的“工人講習所”等。19世紀下半葉開始,歐美各國開始將職業學校教育體系往上延伸到“中等后教育階段”甚或高等教育階段,如美國的“農工學院”“贈地學院”,德國的“工科大學”,法國的“國立技術學校”,英國的“新興城市大學”“多科技術學院”等。主要原因是職業學校教育是現代大工業生產的產物,生產技術的革新和勞動工具的進步逼迫資本家必須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提升勞動力的熟練水平。而人類的知識技術、發明創造應用于社會生產是一個螺旋上升的漸進過程,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生疏到嫻熟的過程。職業學校體系也隨之由初等到中等、再到高等的路徑發生。

中國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起始于20世紀初,發展路徑既非西歐國家那樣典型的下延型,也非美國那樣的上伸型,而呈現出先設立較高等級的學校,然后向下延伸。但這種向下的延伸不是按順序實現,而是跳過中等教育階段,直接關注到基礎教育小學階段的建設。于是學校教育體系中的最低一級緊隨最高一級得以發展起來的“中間型”學制體系,有學者稱之為“非典型下延型”[27]路徑。由此導致中國現代學校教育體系構建過程中的特色現象,即高等教育先行,初等教育繼之,中等教育相對滯后。時至今日,中等教育階段一直是整個教育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不能不說有先天發育不足的原因。

如果廣義的專業教育包括師范學校和實業學校的話,從中國近現代教育體系中專業類學校設立早于普通中小學校的設立就可以看出,“體”“用”之間的張力導致中國學校教育體系無法建立并行不悖的雙軌制,也很難包容“學術”與“專業”的單軌制。這也是導致1950年之后歷次學制改革的不確定性原因所在。

注釋:

{1}即《初等小學堂章程》《高等小學堂章程》《中學堂章程》《高等學堂章程》《大學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2}即《初級師范學堂章程》《優級師范學堂章程》和《任用教員章程》。

{3}即《初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實業補習普通學堂章程》《藝徒學堂章程》《中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高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實業教員講習所章程》和《實業學堂通則》。

{4}五類是“實業教員講習所、農業學堂、工業學堂、商業學堂、商船學堂”等,另外的“水產學堂屬農業,藝徒學堂屬工業”。三等是“高等實業學堂”“中等實業學堂”和“初等實業學堂”。“高等實業學堂程度視高等學堂,中等實業學堂程度視中學堂(水產學堂亦系中等實業),初等實業學堂程度視高等小學堂。其實業補習普通學堂,藝徒學堂,均可于中、小學堂便宜附設,不在各學堂程度之內”。張百熙,榮慶,張之洞:《奏定實業學堂通則》(1904年1月13日),參見: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78-479頁。

{5}蔣維喬(1873-1958),江蘇武進(今常州)人。1903年入商務印書館工作,1912年被蔡元培邀請到民國教育部襄助做事,次年10月辭職回商務印書館。1917年元月與黃炎培等6人組成教育考察團,前往日本、菲律賓考察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師范教育、社會教育。是年九月仍回教育部任舊職。1922年7月出任江蘇省教育廳廳長,1925年7月接掌國立東南大學(前身是南京高等師范學堂)。1929年應上海光華大學之聘任哲學教授,后又歷任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教務長兼文學院院長等職,前后執教二十余年。1949年,蔣維喬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蘇南人民代表大會,被選為主席團常務副主席。曾任武進文獻社副社長、江蘇省人民政府委員,又任上海市政協常務委員。1953年6月,任上海市文史館館務委員。1958年6月病逝于上海,享年86歲。endpri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五月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久久婷婷六月| 老司机精品久久|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91精品专区|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五月婷婷综合网|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www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自拍偷拍一区| 日本在线国产| 成人韩免费网站| 黄色一及毛片|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在线伊人| 日本高清成本人视频一区| 综合色天天| 综合五月天网| 日韩在线中文|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亚洲永久视频|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偷拍美女撒尿视频|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欧美午夜一区| 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嫩草国产在线| 色亚洲成人| 不卡无码网|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午夜国产小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日韩天堂网|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97色在线| 在线99视频|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1|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亚洲性影院|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奇米777| 久久网综合|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视频免费| 黄网站欧美内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