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描述高校在自媒體環境下的困境探討,如自媒體環境紛繁雜亂問題、大學生認知行為問題和校園自媒體文化滯后問題等。因此,分析高校自媒體環境下的困境,探討并提出有效應對策略及其重要性。
關鍵詞:高校;自媒體;困境
校園環境對大學生的成才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現階段的大學生,是在網絡媒體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由于自媒體發展迅速,大學生及高校環境在適應自媒體的同時,也逐漸暴露出各種問題。
一、 高校自媒體
自媒體指:帶有私人、普泛、自主等特征的傳播者,通過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人或個人傳遞規范和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打破傳統媒體的信息發布模式和傳播形式,信息傳播的平等權從此開始彰顯,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建立自己的信息平臺而成為新聞創造者和傳播者。在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能在第一時間接觸到大量信息和學習資源,通過在網絡上彼此相互間交流,信息和資源在網絡上得以迅速交換。自媒體環境正在為他們創造更加寬廣的舞臺,但其負面影響也開始顯現。
二、 高校自媒體困境
(一) 自媒體環境紛繁雜亂問題
自媒體的崛起發展,是中國網絡媒體發展的又一高潮,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安全隱患。一是網絡詐騙入侵校園。在 2014 年,網民中就有 46.3%的網民遭遇過網絡安全問題。其中電腦或手機中病毒或木馬、賬號或密碼被盜、網上遭遇消費性欺詐的比例排名前三。由于大學生是自媒體網絡的主要使用群體,防范意識相對較低,易上當受騙。二是網絡虛假信息此起彼伏。自媒體傳播的低門檻,導致虛假信息被肆意制造并廣泛傳播。許多大學生因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濫用自媒體平臺,大量違背客觀事實或錯誤的信息被臆造出來。三是個人信息泄漏風險增大。受自媒體的高度開放性影響,大學生的個人信息安全存在巨大隱患。他們在使用自媒體會不經意透露自身信息,如手機號碼、相片、銀行賬號隱私等,這都為信息泄漏和網絡詐騙制造溫床。
(二) 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認知行為問題
大學生所處年齡階段正是求知探索欲望強烈的時候,特別是在自媒體環境下,搜索信息的途徑已不再是單一形式的口口相傳、書籍報刊等傳統模式。由于思辨能力不強導致大學生將未經客觀證實的信息盲目傳播,隨意輕信網絡信息并對他人的觀點和想法持否定態度,從而陷入認知思維的自我中心。在認知思維自我中心的基礎上,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方式開始誕生。自媒體環境本質是一個信息共享環境,是平等傳播權和媒介資源轉移的載體。當自媒體發展和資本流動形成一致時,網絡廣告、網絡消費逐漸遍布整個自媒體環境,追求利益的商業價值觀開始潛移默化的產生影響,甚至產生許多行為失范。有人將免費的共享資源變成能獲利的商品,或者利用他人獵奇的心態,制造荒誕且無意義的網絡產品,或是創造嘩眾取寵的網絡謠言和網絡垃圾資源以賺取利潤。久而久之,逐漸形成自媒體依賴成癮行為,利用便利的自媒體“麥克風”,刻意制造網絡噪聲。
(三) 校園自媒體文化滯后問題
由于自媒體發展迅速,許多高校的自媒體文化建設相對滯后,缺乏對自媒體文化的認同。一是傳統網站的建設形式和內容單一、陳舊,表現能力匱乏。二是對自媒體的發展缺乏認識,因循守舊的管理自媒體,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和政策制度支持。三是自媒體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沒有利用新媒體的優勢開展相關教學管理工作。四是新媒體更新換代迅速,導致在高校無法形成統一完善的文化載體。另外,自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行為失范和道德失范問題逐漸突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有待提升。
三、 高校自媒體困境對策
(一) 規范自媒體環境
自媒體的發展正處于井噴時期,其中以直播類的平臺發展最為迅速;在內容上平臺用戶更關注娛樂、時事類。自媒體發展速度之快,導致國家互聯網主管部門制定的規范條例已被遠遠拋在身后。因此,結合自媒體的特征和發展趨勢,及時制定有針對性的規范條例。從整個自媒體環境出發,在打擊負面信息傳播的同時,推行認證資質,規范互聯網媒體的發展,約束垃圾信息和不良文化的產生和傳播,營造更加良好的自媒體環境。
(二) 強化大學生自媒體素養
由于我國在新媒體素養教育領域發展較晚,沒有完整統一的新媒體素養標準。因此,國家應當迅速建立新媒體素養教育標準,加強大學生新媒體素養教育。可結合各高校自身特色,逐漸形成規范性的新媒體教育模式。同時,高校可以在傳統教育模式上進行改良和創新,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進行輔助教學,讓大學生能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新媒體的優點和價值所在。另外,應對新媒體的發展特征,大學生應樹立起終身學習的理念。不管新媒體如何發展、形式如何改變,大學生都能靈活自主地有效應對,成為優良網絡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這既能適應整個新媒體大環境的發展,又能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的不同優勢,以趨利避害。
(三) 發展校園自媒體文化
2012年全國各地高校紛紛開通官方微博,這標志著校園自媒體文化開始形成。高校自媒體的巧妙運用可以形成良性發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認識,占領意識形態領域制高點。因此,適應性地發展校園自媒體文化,分析不同自媒體的技術特征和用途,有針對性和前瞻性地應用一種或多種自媒體軟件平臺,形成自媒體合力。同時,通過自媒體平臺加強校園各部門之間的關聯性,打破傳統技術壁障,開放性地共享更多校園優秀文化成果,使更多師生自覺參與到校園自媒體文化建設,從而在實現自媒體文化的基礎上,更加便捷和高效地開展教育信息、思想文化的建設和傳播。
參考文獻:
[1]賴勝蘭.網絡輿論監督的困境和發展對策[D].廣東:暨南大學,2011:8.
[2]楊曉婷.自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網絡安全風險及防范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6:11.
作者簡介:
楊鴻銘,現就職于廣東省廣州市廣東科貿職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