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稻田生態種養模式指在水稻生產季節,放養魚、鴨,等于在稻田中形成稻魚、稻鴨種養結合、互補共生的生態農業種植模式,實現了在同一稻田內既種稻又養魚、鴨,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最佳效果,具有增糧、增肥、增收和節地、節工、節資的優點,符合資源節約、環境生態、循環高效的農業經濟發展要求,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
1稻魚共生生態養殖技術
“稻魚共生”是根據稻與魚的共生互利特點及兩物生長發育對環境的需求,合理配置空間,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的一種立體高效、生態種養殖結合模式。
1.1稻田選擇
養魚稻田要選擇水源充足,水質無污染、光照條件好、排灌方便、保水保肥性能好,不受旱澇影響,并盡量集中連片的田塊,面積最好一畝以上便于管理。
1.2養魚稻田建設--
須加寬加高田埂并夯實,田埂高出稻田0.5~0.6米。在進、排水口安裝牢固的攔魚設施,防止逃魚。水源條件較差的田塊,可在進水口處開挖4.10~20平方米的魚坑,坑深0.5米以上,并根據田塊面積開挖“十”字形、“井”字形中心魚溝,溝寬約0.3米,深0.4米.同時在田中“十”字形、“井”字形魚溝橫溝與豎溝的交叉處挖魚坑,坑深1~1.5米,溝坑聯通,便于魚的活動,同時也是施農藥時魚的躲避場所。
1.3魚苗放養
魚苗品種以適合稻田環境生活的鯉魚、鯽魚為主,根據稻田情況待稻田秧苗返青后就可以放養魚種。放養魚種規格以養殖情況而定一般選擇尾重30~50克、畝放量為200~300尾為宜。
1.4飼料
除了利用稻田天然動植物餌料,加強投飼是增產增效的關鍵。要合理投喂魚用顆粒飼料和米糠、麥麩和青飼料等農家飼料,做到定點、定時、定質、定量投喂。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日投飼量均為魚體總重量的5%,根據天氣、魚吃食情況等酌情增減。養殖前期以投喂顆粒飼料為主,中期、后期以農家飼料為主。
1.5養殖管理
1.5.1施肥
種養前盡量施足底肥,以農家肥為主。
1.5.2用藥
稻魚共生生產模式能有效減少水稻病蟲危害,若有蟲害發生,要適時適量噴施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施農藥時稻田水位應保持在20厘米以上;為防止藥液下滴,水劑宜在下午施,粉劑在早晨施。
1.5.3日常管理
要堅持每天巡田,保持水質清新,檢查防逃設施保證完好,及時清除水蛇等敵害生物。秧苗返青前水位控制在5~10厘米,放養魚種后,水位提高到10~25厘米,特別是雨季更要加強巡田,檢查攔魚設施,防止漫水、田埂沖垮等事件發生。
2稻鴨共生生態種養模式
“稻鴨共生”以鴨子捕食害蟲代替或減少農藥使用,以鴨子采食雜草代替除草劑,以鴨子糞便作為有機肥料代替部分化肥,是一種典型的稻田種養結合和水土資源高效利用的農業生產模式。
2.1稻田選擇
稻田需選擇較為平坦和連片且水源充足的地方。種養前必須要施足底肥,以腐熟的有機肥為主。
2.2防護網和鴨棚建設
為了防御天敵的襲擊和鴨在田野里亂竄,在稻田的四周必須設置防護網。防護網采用一般的魚網,為了防止陽光暴曬,在稻田的一角稍高處搭建一個牢固的鴨棚。
2.3鴨苗準備
稻鴨共生種養技術強調的是水稻和鴨兩者共同生長,所以要選用體型小,適應性廣、生活能力強、嗜食野生生物和肉食性的品種,在秧苗返青后20天左右,可放入8~10日齡的鴨苗。
2.4放養管理
2.4.1在稻田秧苗返青1~2周后,將脫溫雛鴨放入稻田,直至水稻抽穗灌漿后收回鴨子,稻鴨共生時間70~80天。
2.4.2鴨在田間以自行采食為主,但為了滿足雛鴨前期生長發育的需要每天給雛鴨補食2~3次,3周后輔助料量根據稻田內的雜草、水生小動物的數量以及鴨的生長情況掌握。
2.4.3對鴨的人工喂料量要掌握好,如果喂太多失去了稻鴨共生的意義。管理人員在投喂飼料時要注意觀察鴨的吃食情況,發現鴨經常到鴨棚來找食說明鴨在田里沒有吃飽,這時可以適當多投喂飼料。當鴨子不經常上來找食吃,說明稻田的雜草、害蟲、浮游生物種類多營養豐富,就可以不喂。
2.4.4稻田需要防治病蟲害時,應選用生物農藥或低毒農藥,鴨子應避開施用農藥稻田7天左右。
2.4.5注意事項
因為鴨子喜歡吃稻穗,所以水稻開始抽穗灌漿時就要將鴨子從稻田里收回另行飼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