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興勇 王軍英

摘要:剖析了社區小型專類植物公園環境設計與人際關系轉變的影響與作用,提出了植物作為社區小型公園建設的重要素材,應該充分挖掘和開發其包括生態功能在內的其他用途,如通過特殊植物景觀、園藝作品、植物文化的打造,增加小型公園綠地的吸引力,同時運用植物材料可塑性強的特點,設計符合人們消遣和休憩的公共空間,提高市民的戶外活動質量和精神文化的需求。
關鍵詞:專類植物;小型公園;環境設計;交拄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8)05-0033-04
1 引言
20世紀60年代,發達國家一些建成已久的城市空地成為社區小型公園產生的熱土,這歸功于一些地方政府主導的理念,社區應該改造更適合居民游憩和活動的游憩區。在這樣的背景下,帶有特定功能的社區小型公園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的發展,隨后蔓延到歐洲和其他發達地區。但是由于早期的設計主要由地方主管部門和當地居民共同討論而完成,設計理論和成熟案例并未得到業內的普遍重視和傳播,因此嚴格的來說,該階段僅僅是社區小型公園設計理念和體系萌動時期[1,2]。1969年,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基金會(ASLA)在一份調查報告中,就開始關注小型社區公園(袖珍公園)對城市景觀發展的推動作用,并呼吁地方城市建設主管部門和使用者應該共同努力,投入充足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相關的研究和討論。時至今日,社區小型公園已經在中國發達的城市中風生水起,但種種跡象表明,國內的發展并未吸取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彎路,而且專類植物應用在社區小型公園的設計理論和應用案例方面仍十分匱乏[3-5]。
2 社區小型公園環境設計瓶頸
2.1 忽視社區小型公園專類植物科普與文化建設
城市綠地是各種復雜信息的載體,其中各類信息通過設計師,建設者和經營者的管理得到不斷的更新和體現,而綠地的公共屬性賦予綠地具備的傳播特性,通過載體如實、準確地傳播具有正面意義的信息就十分重要了[6]。傳播的內容與環境直接相關的自然學科的知識是專類植物社區小型公園常用的手法,比如牡丹園、梅園、桂花園、竹園的文化底蘊源遠流長,而隨著專類植物進入社區小型公園設計的多樣化,一些更富有現代感的專類植物應用在開放綠地時,如觀賞草園、球宿根園、蔬菜園的人文信息和文化內涵卻易被忽略[7];因此設計師在設計初期,應該充分挖掘與當時當地,自然環境,人群價值取向,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科普文化,傳遞與時俱進的,歷久彌新的重要內容。而經營者與設計師如果不能綜合考慮這些因素,或者僅關注其中的一方面,則建設成的綠地作品將“百園如一,千篇一律”。
2.2 設計脫離人的交往需求
社區小型公園打造的環境必需接“植氣”,其焦點依然是“人”。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以及對自然的向往,人們在欣賞植物、感受自然時,不僅觀賞植物種類、形態帶來的趣味性,游園的環境也是考量因素之一。人們對于游園內部活動空間,駐足休憩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社區小型專類植物公園環境規劃的基礎應該是滿足人的需求[8]。
在傳統植物專類園環境中,空間場所的創造者往往又是空間場所的使用者,比如便于觀察習性,種類對比,科學實驗,物候記錄、養護要求等工作。為了利于植物管理,會按植物分類學的要求考量進行植物配置,將形態近似、質感接近、色彩、規格相近的植物群落配置在寬敞開放的場地上,形成相對割裂的空間,這類空間的邏輯性很強,而非專業人士和游客很難辨認和體會其用途[9]。相對而言,進行交往活動的場所就變少了,這種空間與人的行為活動之間未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關系,不能滿足了一般游客使用的需要。
當前城市植物園的設計理論和營建技術發展的速度很快,大量市民生活的社區周邊新建了一批開放式綠地、社區小型公園。在這些新的社區小型公園中,雖然環境景觀優美,各類硬件設施齊全。但結果常常是既不安全,也無趣味;既不活躍,也不經濟。這是由于城市專類植物園小型化的公園設計創新發展雖然帶來了居住生活的環境品質的大大改善,可是并沒有完全尊重人的需要。設計者們往往將形式美的原則以及視覺享受等視為平面布局中遵循的重要原則,而很少真正設身處地的為使用者著想,以致在使用者與設計者之間出現不和諧。
2.3 傾向于中心廣場的建設,使用功能減弱
現在社區小型專類植物公園環境設計的發展趨向并非拋棄廣場的元素,而應該注重實際需要和使用功能。現代廣場與近代歐洲城市的發展密不可分,當時城市廣場與許多的宗教宣講、政治活動、貿易行為、節日慶典密不可分,如閱兵式、升旗儀式、民俗節慶等等[10]。這體現出城市廣場具備了快速傳播信息的平臺作用,凝聚人群,昭示與感動精神,而且必須是在較短的時間內容納最大限度的人群。因此,全球范圍內建設中心廣場的大型建設項目不在少數,廣場的尺度在中等至大型的空間為主,面積從3000~15000m2不等[11]。但到了20世紀50年代以后,全球環境政治環境有了巨大的發展,城市廣場的周圍聳立起以商務、商業和混合功能的建筑物,周圍活動的人群活動由原來的召集型變成潮汐式的活動。直到20世紀末,公共信息平臺的個人移動化削弱了城市廣場在之前年代發揮的巨大作用。簡而言之,社區小型專類植物公園的廣場的功能定位更應該關注公共空間與相關建筑之間的關系上,而不是強調都市精神的目標,促使城市廣場與街區綠地、社區小型公園的一致性和連續性,使得開放空間可能成為城市景觀系統的最優活力的部分。
3 交往空間的必要性
交往的目的即是促進人和人、人和群體之間的關系,人群關系具有一定的空間效應,交往空間的好壞直接影響參與者關系建立和維持的好壞,由此可見交往空間設置的重要性。但令人擔憂的問題是,并非開放空間適宜公共交往,那就建的越多越好。一個極端是新開放社區小型公園或者因為設計體量過大的開放空間,使得人們無法獲得足夠的環境安全感,一些廣場淪為人流通過的通道,很少有人駐足;另一個極端是,空間中為保留足夠的功能差異的公共空間,人群僅駐足在狹小的空間內完成簡短、粗糙的交流。一些實際使用者對此空間的評價是一無是處。雖然國家、文化、習俗還是經濟發展上存在差異,但是人們在適宜空間進行交往的訴求有增不減。
3.1 滿足居民精神生活的人性需求
社區小型專類植物公園更應注重植物和植被占整個綠地比例,在保持與當地景觀一致性的前提下,建設者和設計者也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加適宜的停留環境,比如安靜的草階,小尺度的開放草地,陰涼舒爽的樹下棲息點。讓植物與人為伴,提供遠離建筑、汽車和他人行為干擾的一系列活動。通過環境激發那些希望置身于此地進行精神生活或精神交流的人群,體驗和自然的親密關系,喜歡光顧的人群在此類環境中,因為植物的心理暗示與空間組合,可以暫時躲避城市的吵鬧,享受靜怡與激發反思。
3.2 滿足科普與可索性的需要
傳統的綠地建設注重景觀形式設計的理念很普遍,設計師寄希望于設計時,將富有自然元素和風格的載體通過藝術的手法展現出來,這受到英國和德國近代園林發展理論的影響,比如自然風景畫在城市中的立體重現。從這些現象中不難得出,景觀的審美認同會和相近的產品一樣,帶有時髦和潮流的屬性。而歷史和文化的屬性缺失,景觀形式上的統一使得景觀內容變得十分空洞[12]。這并非建設者和設計者沒有站在歷史文脈、地域文化、自然環境要素角度進行考慮,而是專類植物注入人文內涵、體現地域文化的契合點,現有的成熟理論體系研究較少。尊重植物延伸出的各類文化,滿足使用者人群對科學文化的的接觸,強化識別認知,在趣味性和求知欲的驅使下,強化了人與空間、人與植被、人與環境互相的理解。
4 設計指導思想與原則
4.1 設計指導思想
社區小型專類植物公園是景觀綠地應用的一種創新形式,由于生態學和生物學的重要意義,因此建設和設計時必須依然尊重生態、藝術和安全的原則,自然環境是人們形成正確審美的前提,影響人們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取向。景觀設計的目的和意義正是將具有多層次、復雜結構和多種功能的視覺景象,全面、客觀的呈現給使用人群。因此審美性、體驗性、科學性和有含義性是必須尊崇的。
4.2 設計原則
4.2.1 因人而宜
通過社區小型公園的選址,周邊人群的活動傾向會發生很多的變化。雖然規模有限,但社區小型公園還是存在使用者匯集的潛在可能。他的功能只有服務于大量的使用者,才能保證該類景觀擁有足夠的吸引力。專類植物以人為本是一種重要的設計思路,應該考慮如何在滿足社區需求的前提下保持豎向設計的低影響開發,突出原有地形和地貌,一些生長已久的大樹,可以塑造地形流暢而極富變化的寬敞空間,激發居民強烈的步行愿望,舒適的步行體驗是全面考慮空間上部,中部和下部的景觀元素,因此行走面軟硬適中的草地植物選擇也必須考慮。平坦開闊的區域則適合老年人和殘疾人以及孕婦的行走,那里行走的體力強度比較低,利用草坪和石材進行鋪裝是更明智的選擇。還應考慮小氣候因素協同作用,環境優美的社區小型公園植物與植物之間也發生著微妙的生物作用,為人創造適宜的放松娛樂環境,更加穩定的溫度和濕度環境,滋潤人的感官體驗,特別是一些芳香類植物的使用,更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和精神治療作用。在舒適的環境中,老年人,中青年人,幼孩都能會留戀停留的歡愉時光。
4.2.2 因地制宜
在設計中應考慮到場地空間與周圍環境相互和諧的原則。中心廣場往往尺度較大,與樓宇有一定的間隔,相對來說造成周圍居民戶外生活的影響較小。修建大量的運動場地是社區小型公園的一種慣用的手法,因為人的戶外活動中,重要的目的之一便是進行一定強度的鍛煉。但也正是過于理想化的突出此類功能在場地中的作用,一些在辦公、商務或者交通樞紐區域的場地規劃就變得不合時宜。因為該類區域的人流密度和時間峰谷會和通勤行為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區位的差異也是影響社區小型公園植被設計的重要因素。組團綠地的周圍通常被樓宇所包圍,這種環境之下,首先應考慮到以不影響行人為主,通常應注意周圍利用植物做好隔音效果,因此打造組團綠地適宜一些靜態的活動,如曬太陽、觀望、學習、聊天等就變得更為重要了。場地中如果植被種植條件不夠的情況下,可以使用花壇,花池的設計元素,提高空間的利用效率,同時增加廊、花架等半開放的空間服務成年人的休息場所;確保夏季有充足的遮蔭、冬季有充分的光照,因為適宜的溫度是使用者首先關注的。
4.2.3 空間的營造應適合人的尺度
公共空間由于場所面積的限制,更要關注多層次的豎向空間挖掘營造,使空間具有復合型和豐富性。社區小型公園一般坐落在街角位置、結構綠地或者狹小的開闊的空地中。在設計街角場地時,應該盡可能保留沿街面的功能設計,盡量利用其的周線設置2~3處正式的出入口作為穿越綠地的通道;一些景觀家具的尺度要合適,即不宜過大而顯得突兀,也要滿足人流量的需求。公園的空間分割可以使用具有隔斷效果的藤本植物來減少豎向設計對土地的占用,濃密的藤本植物很容易就能形成封閉的綠墻,形成植物形式圍墻(表1)。邊界的植物可以使用綠籬或者其他造型植物進行美化,路人會被色彩、質感的特色所吸引,也不會產生石材圍墻生硬、壓抑的感覺。
有條件的場地,應該盡量不要選擇狹長的地塊進行設計,單向路線不會造成游園單調乏味的感受,而且滿足人在空間轉移上的功能要求。長寬比例在1:2.5~4之間是比較合適的,過長以后,游線設計的難點將是打破帶狀或線性空間。通過植被層次的變化,選擇更加豐富植物類型和種類,提高植物的錯落配置的空間變化,是比較穩妥和富有積極意義的嘗試。
5 結語
心理學家認為,在公共戶外空間消磨時光是健康城市生活的必要要素。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和恐懼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常的生存環境缺乏足夠的人際交流空間。因此與人們戶外活動最密切的社區小型公園就有著格外重要的作用。以專類植物為特色的小型公園,不但增加打造空間的手段,而且也為賦予了獨特的魅力。別具一格的植物類群,增添了人際交流空間的多樣性,也促使了進入者、使用者留心和關注,植物成為人們共同的關注焦點,增加了場所中人們交流的內容;而植物色彩、季相的變化讓人欣喜的同時,也有助于人群塑造一種感官上的集體感和寬容感。專類植物公園設計指導思想應該因人而宜、因地制宜;在尺度空間上進行必要的設計和考慮,只有這樣,才能支持這個文化多元化和社會多樣化發展的城市生活。
參考文獻:
[1]林達里.功能為主導的鄉村公園評價指標體系和設計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5.
[2]李文慧.基于日常安全(心理安全與行為安全)的城市街道景觀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6.
[3]李姣.基于交往心理的老年社區景觀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4.
[4]王政,劉世龍,樊磊,等.城市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特色營造研究[J].現代園藝,2016(17):130~131
[5]范臻.山地城市住宅小區戶外運動休閑空間設計分析[D]重慶:重慶大學,2011.
[6]牛爽.植物景觀在公園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長春:吉林建筑大學,2015.
[7]陸靜.居住區互動景觀營造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5.
[8]陸靜.居住區戶外區域人性化設計探析[J].現代裝飾:理論,2014(5):96~98.
[9]劉含亮.淺談城市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2):1~3.
[10]聶玉梅.城市住區健康景觀設計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9.
[11]韋莉莉.城市園林綠地小尺度景觀設計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4):1~3.
[12]左志高.城市綠地景觀的人文化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