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昌
摘要:指出了格木也稱為鐵木,是造船、家具制造的重要材料。探討了格木育苗管理過程、種植管理過程中的技術問題以及施肥管理過程,旨在有效建立完善的格木種植規劃,從而提高應用水平,以供參考。
關鍵詞:格木筍育苗;種植;施肥
中圖分類號:S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8)05-0088-02
1 格木育苗管理
1.1 催芽處理
在格木育苗種植工作開始后,要保證催芽工作能滿足實際種植需求。格木的種子多采用的是本地成熟林的格木母樹,在催芽管理工作中,為了一定程度上提高發芽率,要利用熱水(90℃)進行浸泡處理。將其放置于熱水后確保種子和熱水的體積能維持在1:3的比例關系上,待其冷卻放置24h,種子此時已經吸水膨脹的較為充分,若還有沒有充足吸水的位置,則要利用熱水進行反復浸泡直至膨脹。利用篩裝處理后,借助清水進行反復沖洗,去除表面的膠質結構后,放置于通風背光的地方進行集中催芽處理,每天要利用約為38℃的溫水進行沖洗管理,發芽率在90%以上。
1.2 大田育苗
要在育苗管理項目開始前選擇地勢較為平坦的區域當做苗圃,且土壤要肥沃排水系統要保持良好。主要是借助高床育苗的方式,因此,苗床的高度在25cm,寬度則要在1m左右,步寬則約為40cm即可。在育苗過程中,要保證整地工作的精細化程度,有效完成全面深翻的處理以及碎土要保持均勻,有效進行雜草處理后,確保其能實現標準化操作。需要注意的是,苗床要使用濃度為40%的福爾馬林溶液進行消毒處理,利用薄膜進行覆蓋,在播種之前的3~4d摘除薄膜,施加有機底肥。目前,較為常見的是條狀點播,行距約為25cm、株距約為15cm,插入土層0.3cm到0.5cm為宜,播種后覆土1cm。
1.3 營養袋育苗
營養土的配制是近幾年應用較為廣泛的措施,保證其質地疏松的同時,要富含營養物質,且具有較好的通透性,基質要具備保肥保水的能力。基本組成元素包括:55%的黃心土,10%的細河沙、33%的火燒土以及2%的過磷酸鈣等,要保證其顆粒直徑能控制在0.5cm以下,每個袋內要點播一粒種子,覆蓋營養土后,對兩側進行培土管理,并且有效淋水。
1.4 播種時間甄選
為了有效提高播種的實效性,要對播種時間進行有效甄選,完善管控措施的同時,確保效果最優化。播種季節一般會選擇冬播或者是春播[1]。前者要在12月初前進行播種,后者則要在3月初進行播種,兩者都要應用覆膜進行覆蓋處理,保證溫度和濕度能得到有效控制。例如,本文以6月初作為分界點對苗木進行苗高和地徑的調研,對春播的苗木苗高和地徑對比分析冬播和春播兩種播種時間的產率,冬播苗的苗高和平均地徑要明顯高于春播,生長更快。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冬播苗在低溫環境中形成了更好的適應性,且抗寒能力明顯提升,有效增強了格木的木質化程度,整體苗木的抗性更加突出。基于此,一般在格木種植過程中都會選擇冬天進行播種。
1.5 合理防治病蟲害
1.5.1 病害防治
為了保證格木種植的實效性水平,要針對猝倒病進行集中處理和防治。碎倒病出現后,植株的根莖部會出現水漬狀的病斑,且迅速擴大直到整個植株死亡,在壞死的位置上還會出現白色的菌絲結構,伴有難聞的臭味。針對猝倒病,要建立藥物防治機制,播種前就要對土壤進行集中消毒,主要是應用濃度為40%的福爾馬林。而在浸種過程中,要利用2g/L的多菌靈進行處理,浸泡時間控制在30min左右,而在苗期,也要利用多菌靈和代森錳鋅進行處理,或者是借助百菌清對苗木進行噴灑,濃度控制在1.33g/L。
1.5.2 蟲害防治
較為常見的蟲害是格木蛀梢蛾,要利用1g/L的樂果液進行集中噴灑,時間間隔控制在7d,連續30d即可。
2 格木種植管理
2.1 種植技術
在種植技術應用的過程中,要對苗木進行系統化管理,有效落實標準化種植管控。
(1)苗木管理。要在苗木出圃前進行殺蟲滅菌和消毒處理,并且有效處理分級驗收項目,兩年及以上苗齡的苗木是首選,不僅要保證苗木粗壯,且對具體的苗高也有要求,保持在40~70cm之間,地徑約為0.4~1.0cm之間。苗木調運時擺放整齊,要及時且盡量縮短調運時間,在調運輕基質苗時要避免過度擠壓,苗木調運到造林地要沿著苗床邊予以堆護處理,淋透營養杯并淋凈苗木葉面。
(2)要對林區便道予以系統化規劃處理。林地造林前要對道路情況進行全面分析,盡量在山坡中下半部開設,秉持可持續利用的原則。具體管理參數中,路基實地寬度要大于3m,最大縱坡在13%以下,若是遭遇塌方較多的地段,則要保證路基邊坡能按照1:1的比例進行設置。若是縱坡坡度較大且坡長較長,則要有效設置排水溝,集中填埋涵管進行排水。
(3)要在項目開始前進行清山煉山,清除采伐殘留物,報經相關部門驗收合格后按有關用火規定煉山,合理性處理垃圾。
(4)項目管理部門要在現場對具體挖坑布點工作進行系統化指導和約束,確保挖坑密度符合標準。造林密度為111株/畝,株行距2m×3m。坑的規格則要保證深度維持在35cm,底寬為30cm×30cm[2]。
(5)定植操作,這對于格木育苗種植管理十分關鍵,將苗往上坡方向放置,種植穴深在15cm左右,撕掉薄膜袋將苗杯置于穴內扶住,取上方泥蓋過杯面3~5cm,做到根舒苗正,最后進行覆土壓實。
2.2 撫育措施
首先,要進行墾帶或擴坎處理。針對不同情況建立差異化管理。一方面,坡度在30°以下,定植后1個月左右完成行間帶墾,不打碎泥土的前提下將草頭翻過來。另一方面,坡度在30°以上的林地,要在定植后1個月完成擴坎作業,以植株為中心,擴墾半徑為60cm,深度為15cm。
其次,中幼林除草工作。每年的除草撫育在10月底前全部完成,每次除草施工的時間要結合林地實際情況進行判定。①植株行間帶鏟技術,要保證實際除草范圍的帶寬為80cm,其中,植株行上方為40cm,下方為40cm,并且,要保證帶內雜草、灌木以及藤類都能被有效鏟除,且草頭挖除也要滿足實際需求。與此同時,種植人員要為格木幼樹進行植株培土操作。②格木帶外砍草處理工序,要集中處理林地上的雜草、灌木以及藤類等,伐根在20cm以內。③割灌撫育技術,相關種植人員要將林地上的雜草、灌木以及藤類進行集中清理,并且保證砍伐雜物不會對苗木植株造成影響。
最后,使用除草劑,全面噴除的同時,保證在林地邊緣噴灑的距離能控制在離苗2m的位置[3]。
3 格木施肥管理
在實際種植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要保證施肥的工作能滿足實際要求。
(1)在種植初期,要保證基肥回坑管理符合標準。種植人員要將基肥均勻地撒人坑內,拌勻后確保坑上方半徑70cm以內的全部表土都能被有效打碎并且進行回坑操作,基肥的實際用量要維持在每坑250 go
(2)按照種植要求進行中幼林追肥,在每年的六月底之前完成即可。用量器量取肥料,一定程度上確保肥料均勻和足量。全程現場蹲點監控一直到施肥作業結束,保證肥料施放到位。值得一提的是,在格木種植的第2年和第3年要對其進行一次追肥處理,每株施復合肥250g。并且,要設置施肥溝,深度則大約是在15cm、長度約為25cm、底部寬度約為10cm,施肥后立即蓋土。
(3)在秋季要停止氮肥的施加,適當給予部分鉀肥即可,能有效提高苗木的木質化程度[4]。
4 結語
在格木種植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健全完整的種植規劃,建立系統化格木育苗管理工作流程,確保種植技術、撫育管理工作有序開展,并優化施肥管理、病蟲害管控和撫育管理,按照具體要求予以操作,有效避免環境問題對苗木生長產生的負面影響,提高種植產量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永強,張澤浩,王剛毅,等.格木種植工作和農戶信息需求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格木種植的實證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5(28):285~290.
[2]雷娟.格木種植技術及病蟲防治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6(5):98~99,135.
[3]趙志剛.珍稀瀕危樹種格木保護生物學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6.
[4]周維.氮磷鉀配比施肥對格木幼苗生長及光合特性影響的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