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澄
摘要:指出了桉樹品種多且分布廣泛,多生長于南方地區,是我國三大人工速生豐產林類型之一。目前它已經占據世界人工林面積45%左右,在我國擁有最大的種植面積,具有極為可觀的發展前景。不過多年以來我國都沿襲桉樹種植的粗放式技術管理路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桉樹整體的種植質量,不利于其可持續經營。基于此,結合桉樹生長規律探尋了全新的種植管理策略,以期達到優化桉樹速生林增產增效的目標。
關鍵詞:桉樹;種植技術;管理策略;可持續經營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8)05-0146-02
1 引言
我國早在1890年就已經引入桉樹樹種,且在華南地區長期快速發展,目前在國內已有20多個省份和600多個城市地區正在種植運營桉樹人工林,借助其速生豐產特性發展地方林業經濟。截至目前我國桉樹片狀人工林面積已經超過300萬hm2,總面積位居世界第三。從桉樹本身價值來看,它可大規模生產制備建筑材料,例如中密度纖維板、混凝土模板、膠合芯板等板材,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
2 人工速生豐產林選擇桉樹的現實優勢
桉樹是我國人工速生豐產林的三大可選樹種之一(其余為松樹、楊樹),在南方地區適宜氣候條件下,它的生長速度快、成材時間早。人工速生豐產林選擇桉樹擁有以下3大優勢。
2.1 品種繁多
桉樹品種類型相當之多,目前全世界可查桉樹品種已經超過900種,而且不同的桉樹品種其環境適應性也不盡相同,特別是在木材用途方面更是異常豐富。在人工速生豐產林選擇方面,如尾葉桉、藍桉、赤桉、巨尾桉等都非常常見,可選擇余地較大。
2.2 持續生長能力強
桉樹一般喜溫濕環境,能夠在該環境中快速持續生長且生長速度非常之快。根據過往實踐統計資料顯示,像巨尾桉在溫度為30℃,濕度為65%以上的環境中可平均每天生長2cm以上高度。而且基于桉樹生長快這一特點,它的輪伐期也相對較短,大約3~5年內就可以收回成本。
2.3 水分利用率高
桉樹擁有較高的水分利用率,它每吸收500L的水分,就能夠合成約1000g的生物量,這種對水分的高利用率也讓它高出其它樹種一籌[1]。
3 桉樹的種植技術與管理策略
在中國林業科學院王豁然先生的《論外來樹種人工林的可持續經營》一文中曾經指出“外來樹種人工林對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大,但它可通過合理的種植技術與經營管理方式解決[2]”。桉樹適應生長在我國南方地區,其生長規律也充分結合當地生態、經濟與社會環境,其中更采納了包括遺傳育種學、森林生態學、造林學、測樹學等多種跨學科知識內容,結合上述理論要求就提出桉樹的可持續經營發展種植技術與管理策略。
3.1 桉樹造林地的選擇與管理
桉樹造林地不僅僅要在我國南方地區,還要堅守“適地適樹”的基本原則,并延伸到“適地適品種”、“適地適無性系”等等來實現對桉樹人工林的合理營造,保證其立地后能夠與其它樹種、無性系植物相互匹配,以保證桉樹造林的穩定性,體現生長潛力。為了提高桉樹苗的成活率,地方需要根據環境來選取合適樹種,例如巨尾桉的萌芽力強,且父本生長速度快,能夠滿足地方林地速生豐產的基本要求,而藍桉具有較強的抗風能力,根系根莖多木瘤,在養分貯藏與萌芽更新方面特點突出,同樣在3-4年內就能開花結實,也具有較高的速生豐產價值。因此地方營林應該根據不同桉樹品種的不同特點來作出合理選擇。具體到立地選擇管理細節方面,首先要綜合考慮到林地的海拔、氣溫、光照、土壤酸堿度以及年均降水量等多個因素。其次桉樹本身喜光,屬于強陽性樹種,可選擇在陽坡地、低海拔(500m以下)、地勢平坦(坡度<20°)。微酸性(pH:5~6)、土層深厚(>70cm)的環境中立地生長。目前可選擇的土壤立地類型就包括了透氣性、土壤疏松程度以及腐殖質含量等方面均表現良好的黃紅壤、黃壤和紅壤,且要保證所選營林地沒有害蟲及野生動物侵害可能性。這里以巨尾桉為例,它屬于尾葉桉與巨桉的雜交品種,所以在種植管理過程中會體現出較明顯的雜交優勢,可適應土壤貧瘠的不良立地條件。在我國閩南土壤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巨尾桉也能擁有良好的生長過程,易于管理,符合當地的適地適樹、適品種和適無性系等等基本要求。
3.2 營林地清理
一般對營林地的清理時間多定位在每年8~9月份,主要做法就是煉山,主要清除對象為雜灌野草,充分思考煉山過程中多數土壤酶活性的變化程度,特別是將“激肥效應”考慮其中,為保證林木生氣與后期的健康生長,維持土壤酶活性。就目前我國南方地區的桉樹種植技術實踐來看,煉山則不被提倡,因為桉樹人工林本身擁有較為健全的根系系統,它的萌芽能力強,且萌芽生理活性旺盛,所以采用滅生性草甘膦配合草劑噴施萌芽條、或者直接用黑塑料袋覆蓋伐樁都有較好的營林地管理效果,可以嘗試采用。
在造林整地方面,主要要明確桉樹作為競爭敏感性樹種的基本特點,盡量減少營林地中灌木雜草與桉樹之間的陽光與土壤肥力競爭效應,采用全墾整地可在短期內優化桉樹幼林生長條件,而人工帶墾整地則能夠實現對桉樹豐產林斜坡地造林整地管理技術要求,相比于全墾整地勞動效率更高,生產成本也能被有效控制。以我國福建省為例,他們就選擇在山地斜坡位置營林,同時采用了人工帶墾整地技術管理方式,這一做法不但保證了桉樹營造林的最高生長效益,也有效解決了水土養分流失問題,例如福建某些地區選擇在砂頁巖、花崗巖所形成的土壤地塊上營林,其水土流失可控制在5~10t/hm2以內,養分損失控制在100kg/hm2。
3.3 造林密度
桉樹抗風能力強,可根據它的這一點合理選擇造林密度,一般我國南方地區的桉樹營造林造林密度都在1665株/hm2。在造林密度方面還考慮到了桉樹的株行距與其林分生長、林內光照強度、抗逆性等等重要指標的匹配。可采用1.5m×4m或2m×3m的品字形排列植穴,這種株行距排列形式與造林密度可提高營養空間合理性,進一步提高桉樹的抗風能力,保證高郁閉度和林相整齊,降低林分內的光照強度與土壤通風透氣性。再一方面就是桉樹徑高問題,我國南方地區桉樹人工林的通常徑高在0.7m以內,且它的根系多分布于距離地表10~15cm的表土層,無深扎基礎,整體根系生物量偏小、重量偏輕。
3.4 林分撫育
在桉樹造林后2~3年內實施郁閉,如此可有效加速桉樹幼林生長,在此期間也要做好除草除灌和追肥工作,換言之,桉樹人工林栽植的基本撫育期要在3年左右。
3.4.1 水肥管理
在桉樹幼苗栽植1個月時(約為3月下旬~4月下旬),要在其植株周圍均勻挖3-4個洞,在洞中注入0.1~0.2kg尿素,再用土掩埋尿素;在栽植到第一年的4~8月期間,要保證每隔兩個月都采用尿素液肥(0.5%)實施一次葉面施肥;在栽植后第一年的干旱期,要做到及時灌溉澆水,避免植株因為干旱脫水死亡。
在施肥過程中要注意2點:第一,保證施肥平衡,遵照“最低因子律”基本理論中所提到的營養環境中產量隨因子增加而提高這一客觀規律,保證施肥各個要素平衡。對于施復合肥的桉樹來說,就是要做到氮、磷、鉀3元素平衡施用,同時搭配大量的微量元素與無機肥等。第二,對桉樹施肥的養分補充要做到階段性,基于其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來滿足其營養需要。由于桉樹本身屬于早期速生樹種,所以對它的施肥關鍵則是林地重施基肥。考慮到我國南方山地地區土壤普遍缺乏磷元素,所以施磷肥對桉樹種植培育很重要,可采用磷酸鈣基肥在每穴施肥500g左右,并采用15~17cm的深施做法,這有利于肥效的快速釋放。像巨尾桉本身對肥料要求高,不但要施足基肥,還要做好及時追肥工作,加速其生長速度。對巨尾桉每年要追肥兩次,在春季造林兩個月后(幼苗長高到50cm)進行首次追肥,具體追肥方法為每株50 g復合肥配合100個尿素;第二次追肥為第一年的7~8月份(樹高已達到2.0~2.5m),采用深穴施肥法每株施入100g尿素和100g磷酸二胺。在桉樹種植穴中再開挖4~5個深度為15cm的小穴,將肥料混合施入穴中并加蓋土,提高肥效[3]。
3.4.2 病蟲害防治
影響桉樹的一般為青枯病和焦枯病,這些病害會在每年6~7月份高溫多雨季節爆發。營造林必須做好排水溝,合理化種植密度。同時要考慮多采取生物、物理及化學等防治措施,實現綜合防治,時刻注重對桉樹林生態的有效改變,做到科學防治病蟲害。
4 結語
桉樹作為我國優秀的外來引入速生林品種,它的特點優勢多且易于管理,本文所提出的若干種植技術與管理策略也希望提高桉樹人工速生林營造的科學性,為地方林發展持續增效。
參考文獻:
[1]石家作.桉樹栽培技術的管理策略[J].江西農業,2016(10):16.
[2]李寶琦.桉樹大徑材良種中期選擇與栽培試驗研究[D].海口:海南大學,2010.
[3]張俊華.桉樹生長規律與經營措施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