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悅 朱可嘉
【摘要】近代以來,美國高等教育蓬勃發展是美國教育家善于不斷的思考和改進,結合本地區特色和學校本身的需要,借鑒國外的思想和辦學的經驗發展本國教育的結果。美國高等教育本土化的理念主要有三種:自主辦學、模仿與創新、為本土服務。
【關鍵詞】教育理念 美國 大學 本土化
【課題項目】燕山大學基礎研究專項課題青年課題(社科B類)《學校視角下大學教師專業發展有效實施策略的比較研究》;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青年課題(項目編號:201804120403)階段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9-0021-01
學界和教育界許多學者提出過自主辦學的理念。美國的高等教育因為有這么多的學者的自主辦學思想的領航,才促成了州立大學的興盛和《莫里爾法案的頒布》,自主辦學的教育理念也成為了美國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內在動力。
一、模仿和創新的理念
先進的辦學理念是大學生機和活力的關鍵所在,而亨利·塔潘和丹尼爾·吉爾曼是美國高等教育史上大膽吸收外國經驗用于本土改造的優秀教育家。
塔潘所領導的密歇根大學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所模仿德國辦學模式的大學。他1835年上任時就十分贊賞德國大學的模式。他認為德國大學純粹、完整、學生選課的自由和考核的嚴格都值得學習。而他也提到了美國大學的問題:沒有適合的框架去吸收引入的課程,而使得教育質量不高,學術水平低下。所以,塔潘認為“美國現代大學的理想模式,一所真正的大學就應該是柏林大學的模樣,應包括教學與科研,成為自由教育和獨立研究的場所”。大學的幾個基本特征:(1)必須有低層次和高層次的活動;(2)豐富的圖書和一定數量的學者;(3)學術自由和自治;(4)高水平的學者和教授;(5)大規模的校園;(6)有學術自由的精神;(7)與宗教分離,成立州立大學。他更具理性的的辦學理念遠遠超越了當時的其他改革者,為后來的改革指明了方向。[1]
吉爾曼認為,“真正的大學至少必須設有人文學院或哲學、法律、醫學和神學院,必須提供在教授指導下從事高級研習的機會。而這些教授本身就是自己所在領域的學者”。他規定在大學和研究院從事教育和科研活動必須擁有博士學位,第一次使學者們能夠將自己的專業同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他還注重學生和學者們的成長,鼓勵科學研究。他的成功辦學理念開創了美國大學史的新紀元,并推動了哈佛、耶魯等現代大學的形成。
模仿與創新是美國大學成功脫胎英、德等歐洲國家高等教育的獨特機制,它們深深植根于各時期美國高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從而使美國高等教育走在模仿-自立-創新的不斷上升的道路。
二、為本土服務的理念
(一)威斯康星大學“為本州服務”的教育理念
建國后,美國的很多大學都懷有為本土服務的辦學理念,但是只有威斯康星大學明確的提了出來。19世紀中葉,美國興起了“贈地運動”,威斯康星大學在這段時期發展了起來。20世紀初威斯康星清楚的提出了“大學要服務于整個社會”的口號,并且逐漸累積形成了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
威斯康星大學校長范海斯(Van Hise)把大學送到了人民面前。他認為大學有三個任務:(1)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知識和能力的公民;(2)注重科研;(3)向社會傳授知識,使公民能夠解決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問題。這也是他理論體系中的核心思想和精華,后來發展成了現代大學的精神,也充分體現了“威斯康星思想”。這個思想在實踐中,主要是從兩個方面實現的:第一,向民眾傳播知識。威斯康星大學建立了面向全州的知識推廣部,傳播農業科學技術并設立了成人教育、咨詢服務和工藝項目。另外,還設立了流動圖書館。成為了當時美國大學中規模和影響比較大的機構。第二,社會提供專家服務。威斯康星大學的教授參與到了政府的工作中,比如主持改革項目、起草改革法案,到政府兼職或擔任顧問等。另外,學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參與了社會實踐。
(二)哈佛大學為美國服務的理念
19世紀60年代后期贈地學院和州立大學的“服務”指的是大學直接服務于當地的政治和經濟。而哈佛大學的校長艾略特卻對“服務”有著不同的解釋。
艾略特的治校信念是:“進校增長智慧,出校服務國家和人類”。他認為,一所大學必須當今時代的發展變化,踩到國家發展的節奏上,不然就會被淘汰。
哈佛大學一直本著為國家服務的思想積極的與社會聯系并參與到為國家服務的工作中。二戰時期,哈佛大學是國家的“戰略庫”和“軍火庫”。當時的校長科南特也是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的重要成員,為國家出謀劃策。學校里的著名科學家也用科學研究服務于戰爭,很多都參與了曼哈頓工程。
為國家和社會服務、為本地社會生活和經濟服務,是高等學校生長和發展的起點和動力,也是其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也是大學的主要職能之一,美國的贈地學院和州立大學的建立和發展就體現著這一特征。這種“服務”職能是美國大學的創造,前提是立足于本國和本地區的社會發展需求。這正是美國高校本土化的內在邏輯。
參考文獻:
[1]滕大春.美國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