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雯
【摘要】高考全國卷詩歌閱讀表述題常設表達技巧、效果品鑒和情感思想等三類題型。詩歌閱讀的命題選材面廣,詩歌鑒賞應積累的知識和技巧豐富,詩歌自身“意多難解”的特點,都加大了考生解題的難度。教師在應考復習時,需針對不同的命題類型進行具體指導,在鑒賞詩歌中的一聯時須顧此不失彼,在評析詩歌表達效果、理解詩歌情感思想時整合重組詩境心中要有丘壑。
【關鍵詞】考試大綱 詩歌閱讀 表達技巧 效果品鑒 情感思想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9-0036-02
《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中對古詩歌閱讀提出了這樣的要求:理解詩文中的句子;篩選整合詩中的信息,分析概括思想內容以及作者在詩中體現的觀點態度;鑒賞詩歌中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1]比較2016年、2017年兩年高考新課標Ⅰ、Ⅱ、Ⅲ卷中的詩歌閱讀表述題,詩歌題材的選擇、設題更注重考查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以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2]這其中就包括審美鑒賞與創造。詩歌鑒賞正是以表達技巧類、效果品鑒類、情感思想類為主要設題方向,兼具比較閱讀,體現的正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在實際的應考復習中,筆者發現考生要在考試中得心應手地應對古詩詞的閱讀鑒賞,并不容易。首先,學生的積累明顯不足。雖然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已經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古詩詞,但這些多是名家名篇。而近幾年古詩詞閱讀所選詩歌多為名家非名作或者是非名家的名作。這就要求考生豐富自己的古詩詞儲備。不過這僅僅是前提。
作為考生,儲備鑒賞的知識和技能才是最根本的應考方法之一。縱觀這幾年的高考詩歌閱讀的設題,表達技巧類是比較常見的設題類型,學生的答題方向較為明確。以2017年全國Ⅰ卷第15題為例,題設“本詩的第四句下筆春蠶食葉聲廣受后世稱道,請賞析這一句的精妙之處”。這道題是對一句詩的鑒賞,回答該題時可遵循詩歌表達技巧類題型的答題規律,結合對這一句詩歌的理解加以表述,難度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鑒賞律詩某一聯的表達技巧成為詩歌閱讀設題的“新寵”。這種題型即不同于“請從某一表達技巧的角度賞析詩歌(詩句)”或“賞析某一句的精妙之處”這樣的題型,也不同于“詩歌(詩句)運用了哪種表達技巧”和“詩歌是怎樣表現情感的”這樣的題型。既然是鑒賞“某一聯”的表達技巧,所答的表達技巧就應該兼顧該聯的上下句,考生在思考這樣的問題時容易出現思維上的盲點,顧此而失彼,應考時常有缺失:一是只從各自獨立的詩句入手,發現一種表達技巧就寫一種,一般不考慮所寫的表達技巧與其他詩句的關系,因此所列舉的表達技巧不能同時符合一聯中的上下句;二是所列舉的表達技巧是正確的,但在具體說明時不能兼顧上下句。因此,在鑒賞某一聯的詩歌,所答需兼顧該聯的上下兩句而不能只適合于其中的“某一句”。格律詩講究對仗,詩歌理解需要對譯。先請看2016年浙江卷詩歌閱讀:
北來人二首
(宋)劉克莊
試說東都事,添人白發多。寢園殘石馬,廢殿泣銅駝。
胡運占難久,邊情聽易訛。凄涼舊京女,妝髻尚宣和。
十口同離仳,今成獨雁飛!饑鋤荒寺菜,貧著陷蕃衣。
甲第歌鐘沸,沙場探騎稀。老身閩地死,不見翠鑾歸!
21.賞析第一首中的畫線句。
該題鑒賞的對象是一聯詩句。通過分析,不難發現這聯詩運用了“對偶(對仗)”、“情景交融”和“擬人”的表達技巧。不過,“對仗(對偶)”和“情景交融”是兼顧上下句的,那“擬人”的手法是不是適用于這一聯的上下句呢?下句中的“泣”字好理解,擬人手法,可譯為“哭泣”,下句意思為“廢棄宮殿里的銅駝在哭泣”。上句中的“殘”字是否只是“殘破”之意呢?若考生只將其理解為“殘破”,那“擬人”這一手法就無法適用于這一句的分析。根據格律詩對仗和詩句對譯的原則,上句的“殘”字也應為擬人手法,那么理解為“陵寢園里的石馬已經殘廢”更為恰當些。這樣,“擬人”的手法才是兼顧這一聯中的上下句的表達技巧。
再來看唐朝詩人黃滔的《別友人》:
別友人
(唐)黃滔
已喜相逢又怨嗟,十年飄泊在京華。
大朝多事還停舉②,故國經荒未有家。
鳥帶夕陽投遠樹,人沖臘雪往邊沙。
夢魂空系瀟湘③岸,煙水茫茫蘆葦花。
10(2)請簡要賞析頸聯的表達效果。
考生答題在表述時要兼顧頸聯的上下句,例如上句的“投”字,運用比擬手法,是修辭手法,寫出鳥傍晚歸巢的急切之情。下句的“沖”字屬動作的描寫,體現人在雪中行路的艱難。上下兩句使用的技巧不同,但所以不能以同一種手法來概括。但這兩個字均形象地表現出鳥兒與人的情狀,可將這兩者總結為“用詞富有表現力”這個共同適用于上下句的技巧。同樣,上句中的“夕陽”、“遠樹”兩個意象渲染氛圍,與下句中以“臘雪”、“邊沙”兩個意象襯托人的活動,統一在“渲染襯托”這一表達技巧上,是兼顧頸聯上下句的恰當分析。該題答案的設置為我們如何組織這一類型題答案提供了借鑒。
作為考生,在解決“鑒賞某一聯的表達技巧”這種題型時,需要學會變通,能由上一句的表達技巧出發,思考另一句,尋找另一句中與上一句共同的技巧施用,之后運用能涵蓋兩句的同一表達技巧加以概括。例如上句使用了比喻,下句用了借代,考生則可用“綜合運用修辭手法”來加以概括;若上句是動態描寫,下句屬靜態描摹,則可以兼顧上下句的“動靜結合”加以概括。
中國豐富的詩歌資源使得高考命題選材多樣,考生無法預測,再加以詩歌自身的特點,更加大了詩歌閱讀鑒賞的難度。
中國古代詩歌往往是“意以期多,字唯求少”,結構形式松散,或者不完整;詩歌意象之間的邏輯關系不明確;“詩歌的思維是感性地體驗世界,它拒斥理性思維的準確精密與周全,追求跳脫、含蓄與空白”[3],這也帶來了理解上的復雜化和多向化。首先,詩歌意象繁多而且錯雜,造成了詩歌內涵蘊意的多義。不少古代詩歌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完全由名詞組成,隱去了詞語之間原本該有的表示邏輯關系的詞語,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詩句的語法由于平仄、押韻、對仗的需要而錯綜倒置,形成了獨特的語言秩序,如“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谷口書齋寄楊初闕》錢起);詩句中還省略了表示時態、因果等關系的虛詞,如雖然、那么、如果等,有意模糊視覺角度、時空位置,令有限的時空變得廣闊而多向。詩歌的這些特點使考生體悟詩歌的意蘊時變得曲折多變、復雜難悟,自然也帶來了考生對詩歌無盡的個性體驗和多向的解讀。
效果品鑒類和情感思想類的設題重點考查的就是考生如何尋到不輕易讓人摸著的意脈,以意逆志。效果品鑒題型是在表達技巧題型上的要求提升,品鑒的對象有形象、有語言,不僅要結合技巧談效果,還要結合上下詩文議其在內容上、結構上的的作用,例如2016年全國Ⅰ卷第8題,題目設置“詩的前四句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象?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回答時需抓住這些詩句中的意象的特點加以分析,再具體描繪所呈現之景及其在詩文中的作用。情感思想類題型的表達必須依據文字、內容和手法,三者缺一不可,是表達技巧類和效果品鑒類這兩種題型的融合、提升,如2017年全國Ⅲ卷第15題“請從‘戲贈入手,結合全詩,分析作者表達的情感態度”。答題時,考生應逐句理解詩歌大意,進而分析詩人的情感。
詩歌中錯綜的意象、朦朧的意味和多向的意會自然會增加答題時的難度。復習指導時,教師需引導考生關注詩文中平列的意象,涵泳體驗,將其重新組合,每一句詩形成一幅特定意蘊的畫面,不同的詩句又組合成重重疊疊的畫境。這些多層面、多向度、情感豐富的畫境重疊,相同的東西就凸顯出來,這就是考生需重點把握的。之后,將隱去的成份補明,將省略、顛倒、錯綜而造成斷裂的詩句焊接重組。考生在重組的基礎上將詩歌的節奏與散文的節奏進行切換,用散文化的語言來描述,展現重組在一起的意象所呈現出的意境之景。這樣的轉換正是引導考生用較為理性的思維來構建詩品鑒類和情感類題型答案的基礎。
對明代詩人宗臣的《登云門諸山》的閱讀設題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
登云門諸山
(明)宗臣
山頭月白云英英,千峰倒插千江明。
手把芙蓉步石壁,蒼翠亂射猿鳥驚。
誰知云外吹紫笙,欲來不來空復情。
天風吹我佩蕭颯,恍疑身在昆侖行。
15.后人評價此詩最能“以主觀情趣折射客體之美”,請結合詩句,分析詩人登山的情趣。
這一題屬情感思想類題型,要“分析詩人登山的情趣”,該詩頷聯是理解的難點,考生不易領會,容易將“手把芙蓉步石壁”解為手拿著荷花在山中小道上悠閑漫步。顯然沒那么簡單。“蒼翠亂射”又作何解呢?該聯點出的應是標題中的“登”字。“芙蓉”非荷花,實則山中喬木木芙蓉,因而“把”不是手執而已,而是拉緊;那么“步”也非閑庭信步了,應為攀爬。還原出這些動詞,開始腦補山中的景色。“蒼翠”的應是茂盛的木芙蓉。“亂射”的是拉緊后彈回的樹枝,自然驚動了山中的猿鳥。將這些畫面重新組織構建,考生腦中呈現這樣的畫面:詩人拉緊木芙蓉的枝干才能攀登上山,松手后原本拉緊的芙蓉枝干彈回顫動發出聲響,驚動了山中棲息的猿鳥。詩人攀登了險峰,又欣賞了沿途的美景,這便是登山的樂趣之一。
由此可見,詩歌的效果品鑒類和情感思想類題型要求考生在豐富的詩詞知識和技巧的積累基礎上,還要能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組織畫面,重構詩歌的意境。從或多義、或倒置、或省略的詩句中,以詩性的思維重新構建意象豐足、情境明確之景。心中有此丘壑,對具體詩歌的解讀是有一定幫助的。
參考文獻:
[1]《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教育部考試中心,2017.11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3]顧小敏,詩歌教學:感受綿密的內在張力,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