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敬遠
【摘要】本文對初中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作出了論述:主要從學生對環境的適應性、外界環境的干擾、青春期問題和其與學業的關系幾個方面。并且從心理韌性的兩個方面討論了其對于初中階段學生心理滿意度的影響。
【關鍵詞】初中生 心理健康 心理韌性 心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9-0180-02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發展和大眾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一方面,國家和社會對于素質教育的倡導越來越多;另一方面隨著精神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家庭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也越來越關注。
初中是義務教育的最后一個階段,是學生承受更大學業壓力的開始,也是少年學生青春期的主要時間點。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首先,良好的心理狀態會給學生帶來更強的適應性。初中階段的學生趨于成熟但不夠成熟,處于成長的關鍵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常常以班級為單位接受教育、參加活動等,所以難免會遇到競爭、挑戰、挫折、不公等逆境或是獎勵、表彰等順境,每一天都會不一樣。學生能否在瞬息萬變的環境和激烈的競爭中保持穩定的心態,處理好人際關系,適應環境,持續學習、進步、成長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除自身心理素質帶來的影響外,應當正視學生自身判斷和控制能力的不足。社會影響與個人經歷構成了學生對外界的感受,但是學生的理解判斷能力和社會經歷都嚴重不足,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難免使對學生產生錯誤的理解和思考,從而導致不良的心理影響,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創傷。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生的引導示范作用也具有長遠的意義。
除作為未成年人成長過程的教育需要外,針對初中生的特點——“青春期”的教育也是該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務。這個時期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呈現快速的生長,雖然擁有極強的獨立意識和渴望,但是并未真正成熟。他們普遍具有逆反心理,擁有獨立的主張和自己的見解,將反抗老師和家長的管理和要求作為自己的能力體現。這給心理健康教育帶來較大的困難。如果在學生的青春期沒有形成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很容易致使青少年因未能把握好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而形成偏激的思考方式和行為習慣,形成不良的心理狀態,如脆弱、沖動等。現在大多數學生家庭條件良好,且為獨生子女,從小在家中的“溫室”中長大,來到學校后更易暴露各種人際交往、逆境處理等方面的問題,這也是當代家長需要重視的問題。
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和課程教育對立的兩面,他們往往是統一的。這首先能夠回答為什么學生在同一環境條件下的學習會有不同的學習效果這一問題。大多數情況下的學習問題背后都隱藏著學生本人的心理問題。除心理健康質量與學習效果之間呈現的正相關外[1],學生對于學業壓力與學習的環境的適應性都可通過學生心理狀態解釋。所以單單在學習技巧、學習量上下功夫“治標不治本”,心理健康是成為一名優秀學生的第一要素。
二、心理韌性與心理滿意度
反映青少年日常心境狀態的是心理滿意度(Suldo & Huebner,2006)。心理韌性則是指個體應對壓力、挫折、創傷等消極生活事件的能力或特質(個體力)及所擁有的外在資源(支持力)。心理韌性類似于國內的“心理素質”概念,它的兩個方面均對于青少年的心理滿意度有較強的影響[2]。
個體力當中的情緒控制對青少年心理滿意度的預測效應顯著。情緒控制力強的學生往往會成為大人口中比較“乖“的孩子,而作為一種個體力,擁有較強的情緒控制力意味這可以減少對事實刺激的過度反應和錯誤反應,擁有更強的理智思考空間,有利于培養積極調整的防御機制和應對危機的能力,維護穩定的心態。這樣才會擁有更強的適應性,促進學業的成功。
除個體力外,社會網絡等外在因子對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其中尤以家庭支持對初中生的心理滿意度影響最大[2]。這就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緊密結合家庭方面的心理干預。鼓勵父母以尊重、理解、交談的方式與孩子交流,避免與孩子直接產生沖突,幫助孩子接受心理引導,順利度過青春期。其中特別要注意廣泛存在的專制型管教,即高監管低支持地管教孩子。
心理韌性的兩個不同方面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初中生的心理滿意度。但影響其心理滿意度的因素還有很多,也需要教育工作者進一步在理論與實踐中求索。總之,心理教育與課堂教育是初中教育不可分割的二者。
參考文獻:
[1]張寶菁,馬忠良.初中生心理健康與學業成績的相關性研究[J].知識經濟,2018(12):146+148.
[2]王鑫強,張大均.初中生生活滿意度的發展趨勢及心理韌性的影響:2年追蹤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2(01):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