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的構建,其與社會多個層面相關,與整個國家的發展以及民生大計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是人民意志與社會發展規律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并服務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具體行為。
【關鍵詞】勞動者 終身職業 培訓體系 框架設計 建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C9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9-0240-02
在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改革發展的步伐在不斷加快,對廣大勞動者的技術能力、就業及再就業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但目前我國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的建設步伐還沒有跟上,導致與當前勞動者的可持續發展需求產生了滯后性。因此,當前我國最實際的任務和責任即是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
1.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的框架設計
1.1需求分析體系
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需求分析體系主要包括了五個維度,他們是培訓時間、培訓地點、培訓教室、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其中需求分析體系的核心是培訓內容,同時也是開展職業培訓活動的根本基礎,其內容主要有職業知識、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道德,這四個方面的知識還可進行細化,如其中的職業知識又包括了生產與安全知識、經營知識等。培訓地點也即是勞動者接受職業培訓的地方。培訓形式非常多樣化,如集中式、企業內部式、委托式等各種。因此,需求分析體系實際上即是一個事物的兩面,通過需求分析不斷優化職業培訓供給體系,從而不斷激發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的需要。
1.2培訓供給體系
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供給體系,其根本目標是滿足需求體系,達到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建立過程中,其最為關鍵的即是能否為勞動者提供有效的終身職業培訓服務供給的問題。職業培訓供給體系應為各個不同年齡段的勞動者進行職業培訓,與勞動的終身學習需求保持一致性。同時,應增強職業培訓的主體意識,把職業培訓分為學校培訓、企業培訓、社會培訓、家庭培訓、社區培訓,將這些不同類型的培訓結合起來,構成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供給體系。
1.3技術支撐體系
在勞動者職業培訓體系建設中,其中極為重要的一方面即是職業培訓技術,尤其是職業培訓機構,需結合培訓的具體內容、培訓對象對培訓的技術予以相應地選擇,或采取多種培訓技術的運用,以此來調動勞動者的學習能動性,從而達到有效的職業培訓提升效果。
2.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的有效建設策略
2.1構建有法律支持的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
第一,勞動者作為我國的公民,有終身參與和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并接受公平的執業技術等級評定的基本權利,并應通過法律條例的制定對其予以保護。第二,職業培訓行為的實施應有法律的約束,這樣才能規范職業培訓的所有參與者。通過構建相關法律支持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并約束職業培訓行為,是不斷完善我國法律體系的過程。應通過法律對職業技術等級的評定時間予以規定,而且應對企事業單位、個人不得阻礙勞動者參加職業培訓及技術等級鑒定予以明確規定,并在法律的支持與協助下,完成職業培訓及執業技術等級鑒定。
2.2不斷調整和完善政策,搭建平臺
應積極全面地落實各項政策,大力支持各類勞動者積極參加培訓。通過靈活的學制設置,可以工學交替的方式參加職業培訓。為了給人們的終身學習提供更多方便,應對已有的學制進行不斷改革,實施彈性化的學制和學分式的管理,可以讓人們在經過一段學習后再去工作,學分可不斷累積,之后可根據工作的實際需求進行再學習。因此,必須對如何構建并優化完善其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問題進行認真研究,使其更加實用、科學且其操作性更強,并客觀合理地評價和認可勞動者之前的學習經歷及資格,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勞動者的職業能力提升,為其提供真正的職業提升平臺和機會。
2.3整合培訓資源,加大社會的參與度
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的構建,需政府主要責任部門發揮其調控功能,不斷整合各類職業培訓資源。各利益相關者應對局部與整體的矛盾予以妥善處理,從而對職業培訓的布局結構進行完善,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培訓機構的專業水平、基礎設施建設及整個師資力量。而且應積極動員社會各個領域的力量參與進來,協調統籌好各個培訓類型的結合運用。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終身職業培訓體系的建立涉及到的內容及領域非常多,所以要求各部門必須加強合作與溝通,并通過內在機制、制度及外圍環境的共同協調作用,才能真正保障其培訓體系發揮實質性的有效作用。
參考文獻:
[1]孫秀英.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對策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7(16):37.
作者簡介:
孫振偉(1978.11-), 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大學本科,吉林市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講師,研究方向:職業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