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阿爾都塞學派的興起與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的變革

2018-01-30 00:01:50楊建剛
山東社會科學 2018年1期
關鍵詞:馬克思理論

楊建剛

(山東大學 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 250100)

托馬斯·庫恩指出,每一個學術共同體都是由具有共同的信念、價值和技術等因素的成員組合而成的,這些成員研究同一個對象,采用類似的解答問題的方法,從而構成一種科學研究的范式,學術的發展就依賴于新舊范式的轉換和演替。雖然庫恩用范式理論解釋的是自然科學的發展史,但是它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解釋力。英國馬克思主義批評家弗朗西斯·馬爾赫恩將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歷史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并概括出了與此三階段相對應的三種不同的理論“相位”或研究“范式”。一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一直持續20世紀前半期的“古典主義的或科學社會主義的相位”,即“經典馬克思主義”;二是從20世紀20年代興起,在其后的30年中發展成熟并趨于多樣化,然后在60年代確立了“非正統的規范”的“具有自我風格的批判的相位”,即佩里·安德森所概括的 “西方馬克思主義”;三是起于60年代早期,其后10年間快速發展和廣泛傳播,又在“唯物主義”和“反人道主義”等名目下迅速發展和演變的“批判古典主義的新的相位”,即阿爾都塞及其弟子們(統稱為“阿爾都塞學派”)所開啟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新范式。*[英]弗朗西斯·馬爾赫恩:《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劉象愚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頁??梢哉f,20世紀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和批評的“結構轉向”是“阿爾都塞學派”興起的直接結果。

每一次范式的轉換都意味著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的基本觀點與研究方法的全面更新。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構,及其弟子們對這一學說的繼承和發展促成了馬克思主義文論的變革。這一變革主要是方法論意義上的,即以結構主義為方法論來建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但是,與馬克思主義第一階段的“古典主義或科學社會主義相位”的“科學”不同,第三階段的“科學”已經“沒有了19世紀那種宇宙論的調子”。同時,經歷了第二階段的洗禮,其“科學”中也包含了“批判”的因子。阿爾都塞在新的時代吹響“回歸馬克思”“保衛馬克思”的號角,其實質是要“回歸那種最終必須與馬克思著作中大量異質的內容及其嗣后無力的評論相脫離的歷史科學”*[英]弗朗西斯·馬爾赫恩:《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劉象愚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頁。。顯然,這一發展歷程并不屬于黑格爾歷史辯證法的正、反、合模式,而是一種馬克思所說的歷史的螺旋式前進方式。學術界對以法蘭克福學派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范式已經有深入的研究,但是對于阿爾都塞學派及其所代表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批評范式的理論立場、研究方法及其學術史意義,還缺乏更為深入系統的分析和探討。

一、阿爾都塞學派與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產生

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建構是通過對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批判開始的。60年代之前,整個歐洲的馬克思主義的主導范式都是“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無論是以盧卡奇和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還是以亞當·沙夫、米哈依洛·馬爾科維奇和萊澤克·科拉科夫斯基等為代表的東歐新馬克思主義,都持一種鮮明的人道主義立場,人的自由及其存在價值是其關注的核心問題。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在整個歐洲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政治的角度來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統治之下人的異化日趨嚴重,而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法西斯主義的大肆擴張,給西方民眾的生存帶來了空前的摧殘與沖擊。因此,關注人的存在、批判這種異化狀態,就成為西方與東歐的馬克思主義者的共同選擇。另一方面,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發現和出版、其對資本主義異化現實的批判以及所蘊含的人道主義觀念,為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化提供了理論武器。具體到法國學術界,在阿爾都塞學派出場之前,薩特作為一顆耀眼的學術明星居于法國學術界的領袖地位。薩特認為存在主義本質上是一種人道主義,*[法]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周煦良、湯永寬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版。而他所主張的正是一種具有存在主義色彩的馬克思主義立場。正是對人類生存狀況的這種人道主義關懷,使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成為50年代馬克思主義的主流形態。

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的這種主導地位在60年代發生了改變。此時的法國馬克思主義者正沉浸在蘇共二十大之后對斯大林主義的失望情緒和對馬克思主義的未來前途的迷茫之中。而伴隨著列維-斯特勞斯、羅蘭·巴特、???、德里達等結構主義大師的集體閃亮出場,結構主義一躍成為風靡法國的時髦思想乃至主導范式。結構主義強調結構的重要性而削弱人的主體性,這種“反人道主義”立場為馬克思主義者反思人道主義提供了方法論借鑒。面對結構主義的巨大影響及其方法論上的可借鑒性,馬克思主義者們清楚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要取得新的發展,就必須將這種新興的理論思潮納入其中,從而建構一種具有結構主義色彩的馬克思主義。正是出于這一認識,60年代的法國學術界興起了關于馬克思主義與結構主義關系的大討論,以及將二者結合起來的有益嘗試。*雖然戈德曼結合發生學和結構主義的嘗試還比較機械,但是他試圖把結構主義引入馬克思主義的努力卻為馬克思主義后來的發展開啟了新的方向。在20世紀60年代,隨著結構主義的興起,以及馬克思主義所面臨的復雜局勢,對二者之間關系的討論一時成為一個熱點問題。1964年呂西安·塞巴熱出版了《馬克思主義與結構主義》一書,試圖將馬克思主義與結構主義成功地調合在一起。遺憾的是,1965年1月,呂西安·塞巴熱向自己面部開了一槍,從而在結束了自己生命的同時,結束了他這一具有啟發性的嘗試。1967年10月,《思想》雜志以“結構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為題出版了專號,哲學家呂西安·塞夫、讓·迪布瓦、讓·德尚等均就這一議題發表了文章。同時,1967和1968年,《新批評》和《法國通訊》等雜志也刊登了系列文章,就結構主義如何應對馬克思主義的危機問題展開了討論。這場討論對于結構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法]弗朗索瓦·多斯:《解構主義史》,季廣茂譯,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第111-122頁。)通過這場討論,阿爾都塞在法國學術界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其結合馬克思主義與結構主義,從而建構一種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方法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同。正如結構主義史家弗朗索瓦·多斯所言:“阿爾都塞的著作及其產生的沖擊力使得馬克思主義者再也無法與結構主義相安無事,阿爾都塞對結構主義的濃厚興趣也使得與結構主義立場的理論論爭變得無可回避。”*[法]弗朗索瓦·多斯:《解構主義史》,季廣茂譯,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第111頁。阿爾都塞試圖通過將時興的結構主義引入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擺脫普遍的人道主義傾向,并成為一種科學化的學說。正是這一點使阿爾都塞也被看作“一個廣義的結構主義者”*[法]馬克·波斯特:《戰后法國的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從薩特到阿爾都塞》,張金鵬、陳碩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85頁。。

阿爾都塞以結構主義的諸如結構、系統、整體和二元對立等為方法論來重新閱讀馬克思的著作,認為馬克思的思想發展經歷了一個“認識論的斷裂”。這個斷裂點以1845年《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出版為標志。1845年之前的青年時期屬于馬克思思想的“意識形態階段”,而1845年之后的成長和成熟時期則屬于馬克思思想的“科學階段”。“意識形態階段”的代表性理論是人道主義,而“科學階段”的代表性理論則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阿爾都塞之所以用結構主義方法來研究馬克思主義,其目的是用結構主義的“科學”方法來反對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人道主義”和“意識形態”方法,用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來反對包括存在主義在內的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在阿爾都塞的視野里,“這種人道主義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一個狡詐的詭計,它哄騙了這些善意的知識分子,使他們恰好和自己正在致力批判的資本主義媾和。”*[澳]盧克·費雷特:《導讀阿爾都塞》,田延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8頁。在阿爾都塞看來,只有極少數具有足夠的哲學修養的知識分子能夠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一種政治學說,而且也是一種分析和行動的“方法”。然而,遺憾的是,當時的很多知識分子,包括馬克思主義者,都沒有讀過成熟期的馬克思著作,而是熱衷于“在馬克思青年時期的著作的意識形態火焰里重新發現自己熾熱的熱情”*[法]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顧良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4頁。。

建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是阿爾都塞的基本目標,而對馬克思主義的這種區分則是他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他以結構主義為方法論,提出了一系列方法、概念和術語,使馬克思主義表現出新的特征,也為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提供了借鑒。也正是因為對人道主義的結構主義批判及其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1966年3月,阿爾都塞受到了法共中央委員會的譴責??倳浲郀柕驴恕ち_歇(Waldeck Rochet)在對委員會決議的總結中聲明:“脫離人道主義的共產主義不是共產主義。”*[澳]盧克·費雷特:《導讀阿爾都塞》,田延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86頁。這一聲明完全是出于對阿爾都塞用結構主義方法來置換馬克思主義中的人道主義成分的理論傾向的批評。在這種批評之下,1967年,阿爾都塞開始了自我批評的歷程,并宣布放棄他在《保衛馬克思》和《讀〈資本論〉》中所倡導的“理論主義”,將哲學重新定義為“理論中的階級斗爭”*[法]路易·阿爾都塞:《在哲學中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容易嗎?》,載陳越編:《哲學與政治:阿爾都塞讀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頁。。恩格斯在《德國農民戰爭》序言中指出了階級斗爭的三種形式——經濟的、政治的和理論的,阿爾都塞的觀點顯然是對恩格斯提出的階級斗爭形式的繼承和發展。正是對“理論中的階級斗爭”的思考,促使了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理論的形成,以及對文學藝術與意識形態之間關系的再思考。

二、文學藝術作為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雖然阿爾都塞反對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試圖將其引上科學化的道路,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反對使用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事實上,在阿爾都塞的思想體系中,意識形態具有奠基性或拱心石的作用?!耙庾R形態”理論也正是阿爾都塞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文學理論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阿爾都塞對意識形態的重新界定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意識形態是具有獨特邏輯和獨特結構的表象(形象、神話、觀念或概念)體系,它在特定的社會中歷史地存在,并作為歷史而起作用。”*[法]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顧良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227-228頁。也就是說,意識形態作為表征系統,通過形象、神話、思想或概念等來表征現實。另一方面,“意識形態所反映的不是人類同自己生存條件的關系,而是他們體驗這種關系的方式;這就等于說,既存在真實的關系,又存在‘體驗的’和‘想象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意識形態是人類依附于人類世界的表現,就是說,是人類對人類真實存在條件的真實關系和想象關系的多元決定的統一?!?[法]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顧良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230頁。如果把這兩個方面綜合起來就是,“意識形態是個體與其真實存在條件的想象性關系的一種表征”*[法]阿爾都塞:《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載斯拉沃熱·齊澤克等:《圖繪意識形態》,方杰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頁。。意識形態不是人類意識對現實關系的真實反映,而是一種體驗的和想象的關系的表征,這就為文學與意識形態的天然聯系奠定了基礎。文學是一種強調體驗和想象的藝術門類,所以也就自然成為意識形態的天然載體。就藝術與意識形態的關系,阿爾都塞指出:“藝術使我們‘看到’的,也就是以‘看到’,‘覺察到’和‘感覺到’的形式(不是以認識的形式)所給予我們的,乃是它從中誕生出來、沉浸在其中、作為藝術與之分離開來并且暗指著的那種意識形態?!?[法]阿爾都塞:《一封關于藝術的信》,載陸梅林編:《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文選》,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第521頁。藝術不同于科學,對同一個對象而言,科學是借助概念并以認識的方式來揭示和闡明對象,而藝術則借助于感性形象并以使我們“看到”“覺察到”和“感覺到”的方式來表征對象。生活現實錯綜復雜,意識形態也多種多樣。每一個社會中除了占統治地位的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之外,還存在各種與其相對立的意識形態,因此不能籠統地看待文學藝術同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不能簡單地說文學是意識形態的反映?!八囆g(我是指真正的藝術,而不是平常一般的、中不溜的作品)并不給我們以嚴格意義上的認識,因此它不能代替認識(現代意義上的,即科學的認知),但是它所給予我們的,卻與認識有某種特殊的關系。這個關系不是同一的關系,而是差異的關系。我相信,藝術的特性是‘使我們看到’,‘使我們覺察到’,‘使我們感覺到’某種暗指現實的東西?!?[法]阿爾都塞:《一封關于藝術的信》,載陸梅林編:《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文選》,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第 520頁。雖然藝術不能擺脫意識形態,藝術就存在于復雜的意識形態環境之中,也體現著特定階級的意識形態,但是,真正優秀的藝術所關注的并不是現實的同一性,而是差異和矛盾。因此,阿爾都塞指出,“我并不把真正的藝術列入意識形態之中,雖然藝術的確與意識形態有很特殊的關系。”*[法]阿爾都塞:《一封關于藝術的信》,載陸梅林編:《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文選》,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第520頁。這并不是說真正的藝術與意識形態無關,而是說真正的藝術不隸屬于居于主導地位的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不是被這種意識形態所收編而成為它的表征,而是在這種意識形態之外,體現著完全不同的意識形態和價值。

阿爾都塞之所以非常強調文學藝術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這種復雜關系,是因為他把文學藝術及其教育都看作國家機器的一部分,并在國家機器的管理和運作中發揮著意識形態規訓與壓迫、抑或批判與反抗的功能。在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中,國家機器通常指的是“包括政府、行政部門、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在內的強制性國家權力機構。阿爾都塞對馬克思的國家理論進行了拓展,認為還存在一種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這種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是由“包括宗教的、教育的、家庭的、法律的、政治的、工會的、通訊的(報紙、無線電和電視等)、文化的(文學、藝術、體育運動等)”具有意識形態性的權力機構所構成的。二者之間關系密切,彼此包容,相互結合,共同參與國家的管理和建構。強制性國家機器也具有意識形態性,并通過意識形態間接地發揮作用,比如軍隊和警察等都通過意識形態的教育來提高和保證自身的凝聚力和再生產。同樣,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在某種程度上也具有強制性,比如學校和教會也使用適當的懲罰、開除和挑選等強制性手段來要求學生和教眾服從。不同在于,強制性國家機器中的強制性是暴力的、主導的和直接的,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中的強制性則是非暴力的、輔助的和隱蔽的。強制性國家機器的各部分構成了一個有組織的統一整體,受統治階級所掌控,是其實施階級統治的重要工具。相對而言,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不同組成部分具有相對的獨立自主性,各有其特點和規律,其傳遞意識形態和再生產生產關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在西方中世紀,教會就是一種宗教意識形態,它通過有組織的宗教活動和教義宣講在民眾心中產生信仰來對民眾進行意識形態規訓;而成熟的資本主義階段的主導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則是學校教育,它通過文學藝術、歷史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在學生心中形成對資產階級價值觀的認同以及在行為中的遵守。

每個社會都是由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構成的,它們出于自身不同的利益訴求而具有不同的意識形態,因此,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也就成為不同階級、階層和集團之間進行斗爭的重要場所。正如阿爾都塞所言:“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可能不僅是樁標(stake),而且是階級斗爭,往往是激烈的階級斗爭的場所。在ISAs中,掌握權力的階級(或階級聯盟)不能像在強制性國家機器中那么輕易地發號施令,不僅因為先前的統治階級能夠長期地保持強制的地位,而且因為受剝削階級能夠在那里找到方法與機會表達自己,或者利用它們的矛盾,或者在斗爭中占領它們的陣地?!?[法]阿爾都塞:《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載斯拉沃熱·齊澤克等:《圖繪意識形態》,方杰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版,第108頁。一個社會中主導性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必然掌握在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階層或集團手中,成為他們進行意識形態統治和規訓的手段和工具,這也就導致在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永遠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但是,由于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并不具有絕對的強制性,因此也就為被統治階級借以表達其利益訴求、宣揚其意識形態留下了空間。文學藝術作為“更高地懸浮于空中的意識形態”,由于遠離經濟基礎,從而成為各種意識形態最復雜、最集中的展現平臺和斗爭場所。不同的階級都試圖通過文學藝術的生產和消費來宣揚和再生產自己的意識形態。統治階級把文學藝術作為意識形態統治和規訓的工具,而被統治階級則把文學藝術作為生產自身的意識形態來反抗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手段??v觀中外文學史,大量的文學作品都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但是優秀的作家往往有意識地與統治階級保持距離,避免淪為階級統治的工具,而對被統治階級、受壓迫階層往往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同情,以使其作品的內涵更加豐富,意義更加深遠。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阿爾都塞認為優秀的文學作品應該不屬于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之列,反而成為使其消解的手段。也正是出于這一點,阿爾都塞的弟子馬歇雷提出了自己的藝術生產理論,并得出了“文學藝術是意識形態斗爭的手段,又是使其崩潰的工具”的著名論斷。

三、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批評方法

可以說,阿爾都塞以結構主義為武器來批判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為其建構科學化的馬克思主義奠定了基礎;他對文學藝術與意識形態以及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之間關系的深入探討,為后世的文學理論和文化研究創造了一個新的論域和視角;而他對矛盾與多元決定論、癥候閱讀法等理論的深入闡述,則為當代文學批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

(一)矛盾與多元決定論

多元決定論是阿爾都塞哲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這一概念是在對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法進行比較、批判與綜合的基礎上提出的。黑格爾是辯證法理論的重要建構者,而馬克思就自認為其辯證法是對黑格爾的批判性繼承或揚棄。在馬克思看來,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倒立著的”,因為它不是建立在“唯物主義”的堅實基礎之上,而是陷入了“思辨哲學”的窠臼之中。恩格斯將黑格爾的這一矛盾稱為“辯證方法”與“唯心主義體系”之間的矛盾。因此,要建立一種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就必須對黑格爾的辯證法進行“揚棄”,即吸收其“合理內核”而拋棄其“神秘外殼”,從而將其“顛倒過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4頁。但是,通過對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細讀,阿爾都塞發現,他們二人在論述黑格爾辯證法時有明顯的語焉不詳之處,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對二者辯證法之間關系的論述,也只是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話進行了極其表面化的解釋,并沒有發現其內在的矛盾之處。在阿爾都塞看來,事實上,“說辯證法能夠像外殼包裹著內核一樣在黑格爾體系中存身,這是不可思議的事?!瑯右膊荒芟胂蠛诟駹柕霓q證法一旦被‘剝去了外殼’就可以奇跡般地不再是黑格爾的辯證法而變成了馬克思的辯證法?!?[法]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顧良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79頁?!皟群恕迸c“外殼”的比喻是不確切的,因為它所提出的并不是用相同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對象的性質,而是辯證法本身的結構和性質的問題。因此,對黑格爾的辯證法的揚棄不是對其“含義”進行“顛倒”,而是對辯證法的“結構”進行“改造”。馬克思主義哲學要做的就是對黑格爾辯證法的一些基本結構,如否定、否定之否定、對立面的統一、揚棄、質量相互轉化、矛盾等重要觀念進行一種馬克思主義的改造,從而使其成為唯物主義辯證法的一個基本方法。阿爾都塞認為,這一任務對于馬克思主義是“生死攸關”的,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當前就取決于這一項任務”*[法]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顧良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81頁。。

在辯證法的上述概念體系中,最為核心的概念就是“矛盾”。黑格爾將這一概念運用于觀念哲學,認為矛盾是絕對精神向前發展的推動力,而馬克思則將其運用于現實社會,認為矛盾是社會歷史向前發展的推動力。在社會歷史發展的推動力中,經濟制度、社會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風俗習慣、道德、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諸多因素并不是毫無關聯、各自用力的,而是都參與其中、相互作用,從而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一體。阿爾都塞稱這個矛盾統一體為“多元決定的矛盾”。這個矛盾統一體也正是馬克思的矛盾論對黑格爾矛盾論的揚棄和發展的結果。正如阿爾都塞所言:“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經驗,一切矛盾在歷史實踐中都以多元決定的矛盾而出現;這種多元決定正是馬克思的矛盾與黑格爾的矛盾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性;黑格爾辯證法的‘簡單性’來源于黑格爾的‘世界觀’,特別是來源于世界觀中得到反映的歷史觀?!?[法]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顧良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95頁。因此,只有在黑格爾矛盾論的血管中注入唯物主義的血液,才能將辯證法真正地安置在社會歷史的基座之上。黑格爾把政治和意識形態作為經濟的前提和本質,馬克思則相反,認為經濟是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前提和本質。政治和意識形態因素只是經濟因素的外在表征,經濟因素才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馬克思用了“基礎”與“上層建筑”這一比喻來描述社會經濟與政治和意識形態等因素之間的關系。經濟基礎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并決定著矗立于其上的上層建筑的性質和結構,但卻并不是唯一的決定力量?!盁o論在開始或在結尾,歸根到底起決定作用的經濟因素從來都不是單獨起作用的??傊?,‘簡單的’、非多元決定的矛盾觀念,正如恩格斯所批判的經濟主義那樣,是‘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法]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顧良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03頁。也就是說,在多元矛盾的結構統一體中,按照馬克思的“基礎與建筑”的比喻,從縱向或歷時性來看,矛盾中的各種因素的決定性順序是由底層向上層依次傳遞的,因而其決定性力量也就必然由下而上逐漸減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恩格斯才說文學藝術屬于離經濟基礎最遠的“更高地懸浮于空中的意識形態領域”*《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11頁。。而從各種矛盾的橫斷面或共時性結構來看,矛盾中的各種要素卻是交織在一起而互為因果、相互影響,從而形成了一個多元決定的力的平行四邊形。從這個角度也就能解釋為什么古希臘和19世紀的俄國在經濟非常落后的條件下卻創造出了非常輝煌的文學藝術和文化。這樣,在原因和結果的辯證關系中,阿爾都塞就把源自于萊布尼茲和黑格爾的強調一元決定論的“機械因果律”(mechanical causality)和“表現因果律”(expressive causality)發展為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強調多元決定論的 “結構因果律”(structural causality)。

但是,這并不是說在多元矛盾的網絡結構中,各種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之間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是同等重要而沒有差別的。隨著“毛主義”的這股“東風”在巴黎學術界吹起波瀾,毛澤東的《矛盾論》中對辯證法的經典闡述深深地影響了阿爾都塞。*在法國知識界,阿爾都塞對毛澤東的哲學思想的吸收和借鑒是比較早的。阿爾都塞對毛澤東的辯證法的新闡釋,使他成為法國左派學生中的“毛主義者的精神導師”。隨著“毛主義”這股“東風”在西方世界的日益強勁,法國知識界對毛澤東思想的接受也逐漸由哲學轉向政治理論。1966年5月中國文化大革命的爆發使法國學生對中國革命和“毛主義”報以更大的熱情,致使1967年成為法國社會的“中國年”,并深深地影響了1968年的學生運動——“五月風暴”。([美]理查德·沃林:《東風:法國知識分子與20世紀60年代的遺產》,董樹寶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版,第111-128頁。)可以說,阿爾都塞的《關于辯證唯物主義》一文中的后兩個部分對矛盾問題的論述基本上就是對毛澤東的矛盾論觀點的分析和闡釋。阿爾都塞將毛澤東的矛盾觀概括為三個概念——關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區別、關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區別、關于矛盾的不平衡發展,并認為“這三個概念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基本概念,因為它們體現著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特性”*[法]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顧良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87頁。。在阿爾都塞看來,矛盾并不是單一的,矛盾的“一元論”是同馬克思主義毫無共同之處的意識形態概念;相反,矛盾是一個多元決定的、具有一種多環節主導結構的統一性整體??梢?,阿爾都塞的多元決定論一方面強調經濟的最終決定力量,另一方面又反對把經濟作為唯一決定因素的經濟主義。而在矛盾的統一性整體中,既強調各種矛盾之間的相互依存、彼此作用,又強調不同矛盾與矛盾的不同方面依社會歷史的具體情境而相互轉化、共同作用。通過對矛盾的這種多元決定論的深入分析,阿爾都塞充分認同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辯證法。這一方法最終成為阿爾都塞哲學體系的核心理論和文學批評的重要方法,并對阿爾都塞學派及其后的文學批評和文化研究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癥候閱讀法

阿爾都塞對文學批評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他提出的“癥候閱讀法”。阿爾都塞通過分析馬克思的著作,發現了馬克思的兩種閱讀方法。第一種是“回顧式的理論的閱讀”。這種閱讀只是對文本中一致性和矛盾性的記錄,是對文本的發現、空白、錯誤、功績或缺陷等問題的一個總結,一種“理論的回顧”或者“解讀”。在阿爾都塞看來,這種閱讀中暗含著一種認識論,在這種認識論中,認識最終被認為是一種“看”。這種“看”意味著一些已知的事實被看到,同時還有一些事實卻因為被“疏忽”而“缺席”。敏銳的讀者通過其閱讀對象能夠發現或看到這些已知的事實,而那些不怎么敏銳的讀者則更容易疏忽這些事實中的重要部分。在這種閱讀中,馬克思屬于前者,而斯密則屬于后者。

第二種閱讀是“癥候閱讀”。“所謂癥候閱讀法就是在同一運動中,把所讀的文章本身中被掩蓋的東西揭示出來并使之與另一篇文章發生聯系,而這另一篇文章作為必然的不出現存在于前一篇文章中?!簿褪钦f,在新的閱讀方法中,第二篇文章從第一篇文章的‘失誤’中表現出來。”*[法]路易·阿爾都塞、艾蒂安·巴里巴爾:《讀〈資本論〉》,李其慶、馮文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頁。顯然,阿爾都塞在提出“癥候閱讀”這一概念時借用了精神分析的“癥候”概念和結構主義的方法。在精神分析中,醫生往往能夠通過病人的普通言談中的一些不尋常的細微特征來發現病人精神中最為隱秘的無意識領域,從而對其意識狀況予以解釋和治療。最為經典的例子就是“弗洛伊德式口誤”,通過一些不經意的口誤卻能真切地發現說話者的內心世界。這種細微的特征或者“口誤”正是精神分析家用于把握病人無意識精神的“癥候”。從結構主義的角度來看,這種癥候正是文本的表層結構,而其無意識精神則是文本的深層結構。前者是可見的或在場的,而后者是不可見的或缺席的。在阿爾都塞看來,馬克思閱讀古典經濟學文本的方式就類似于精神分析師閱讀其病人的話語癥候,他關注的并不只是對象文本中已經明確表達出來的已知事實,而且更加關注文本的意義斷裂、脫漏、矛盾和邏輯謬誤之處,因為此處作為文本的癥候,包含著未被說出的更加豐富的內容。癥候閱讀就是要通過對文本表層結構中的斷裂、脫漏、矛盾和邏輯謬誤的深入分析來發掘和重構文本深層的“無意識思想”,并在此基礎上對文本進行深度闡釋。顯然,“回顧式的理論的閱讀”更側重于對文本中已知事實的闡明、解讀和呈現,它并不產生新的意義,而“癥候閱讀”則在文本的癥候中發現新的意義,因此這種閱讀過程也是一種意義的再生產過程。

四、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的“結構轉向”

阿爾都塞將結構主義方法融入馬克思主義的這一努力得到了學術界的熱烈響應,一批青年學生開始圍繞在他的周圍,成為他的忠實信徒,從而構成了一個新的學術共同體——阿爾都塞學派。正是阿爾都塞及其弟子的這種努力,在馬克思主義中發展出了一種全新的方法論,給馬克思主義帶來了新的氣象,在馬克思主義中建立了“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這一重要支脈,帶來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結構轉向”??梢哉f,之后的馬克思主義都或多或少受到阿爾都塞及其“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一)馬克思主義文學生產和闡釋理論的建立

馬克思區分了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討論生產的時候多集中于物質生產,而對以文學藝術為核心的精神生產很少論及。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并試圖補充這一理論空缺。本雅明很早就提出了“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生產”和“作為生產者的作家”的問題,前者主要是從物質進步對藝術生產的影響的角度來討論藝術,后者則是要闡明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之間的共同點與差異性,認為作家是藝術的生產者,其生產資料是語言,而技巧和修辭等則是藝術的生產力。在此基礎上,阿爾都塞認為“知識”也是社會生產實踐的一種形式,這種觀點被看作“阿爾都塞對分析理論作品的最重要的貢獻”*Ten Benton, The Rise and Fall of Structural Marxism: Althusser and his influe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4. p.36.。阿爾都塞把理論生產作為知識的一個重要部分,認為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它與其他的社會實踐(意識形態的、政治的、經濟的、‘技術的’,等等)一起構成了這個復雜的整體‘社會’”*Ten Benton, The Rise and Fall of Structural Marxism: Althusser and his influe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4. p.36.。這些實踐中的每一種都有一定的原材料,都是經過人類的勞動、依據一定的工具來完成的。不同在于,理論實踐是一種特殊的勞動,它所采用的原材料不是物質,而是概念、觀念和事實。它們要么是其他社會實踐(尤其是意識形態實踐)的產品或副產品,要么是理論生產的前一階段的產品。阿爾都塞對理論實踐的分析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生產理論的發展和豐富,并對馬克思主義的文學生產理論的形成和完善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作為“第一位阿爾都塞派的批評家”*[英]特里·伊格爾頓:《馬歇雷與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戴侃譯,《國外社會科學》1983年第1期。,在《文學生產理論》中,馬歇雷試圖把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貫徹到文學的批評實踐中,從而為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批評提供一種語言分析的方法論。不同于戈德曼所堅持的文學文本與社會集團及其意識形態的異質同構,馬歇雷認為文學文本與意識形態之間具有一種“離心”結構,其中并不存在一種主導意識形態?!罢缫徊孔髌樊a生于一種意識形態一樣,它也是為了反對意識形態而寫的?!?Pierre Macherey, A Theory of Literary P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78, p.133.因此,如果說一般的文學還只是在重復或生產著現實意識形態,那么優秀的文學則“通過意識形態對意識形態提出挑戰”*Pierre Macherey, A Theory of Literary P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78, p.133.。顯然,馬歇雷的文本與意識形態的離心結構和文學生產理論是對結構主義的文本理論和阿爾都塞的理論生產、意識形態和癥候閱讀等學說的有機融合。正是出于這一點,孔帕尼翁對馬歇雷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以文學為背景,馬克思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批判和科學觀的確立)與形式主義(語言學分析方法)在書中成為佳配”*[法]安托萬·孔帕尼翁:《理論的幽靈——文學與常識》,吳泓緲、汪捷宇譯,南京大學出版2011年版,第6頁。。伊格爾頓進而認為文學生產實際上也是一種“物質實踐”,文學生產過程就是將一般意識形態和作家意識形態轉化為審美意識形態,從而成為文本的有機構成部分的過程。與此相對應,詹姆遜將結構主義的文本理論引入馬克思主義,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文本意識形態闡釋理論,以此為方法來挖掘文本深層的意識形態或“政治無意識”。*關于馬歇雷、伊格爾頓和詹姆遜如何將結構主義的文本理論引入馬克思主義來建構馬克思主義的文本生產理論和文本闡釋理論,筆者在《文本與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與結構主義對話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文藝研究》2010年第1期)一文中有詳細的探討,在此不予贅述??梢钥隙ǖ卣f,通過他們幾位的努力,阿爾都塞所提出的建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在文學理論和批評實踐中成為現實。

(二)符號學馬克思主義的興起

馬克思最具影響的有結構主義性質的符號學說就是討論社會結構時對“經濟基礎—上層建筑”這一對比喻性概念的運用。正是在這一點上,阿爾伯特·柏吉森認為阿爾都塞也是符號學家,是符號學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在阿爾伯特·柏吉森看來,“馬克思正在被首尾倒置。在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發展中已經可以看到一個理論鏈條的產生,它不僅主張基礎/上層建筑模型的倒置,而且認為上層建筑的邏輯(更具體地說,意識形態和語言的邏輯)就是一個作為整體的社會構型(social formation)的邏輯?!?Albert Bergesen,“The Rise of Semiotic Marxism”,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Vol.36, No. 1, (Spring, 1993), p.1.也就是說,在這個理論系列中,馬克思所主張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決定關系被顛倒過來,上層建筑尤其是意識形態和語言被賦予了自主性,并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經濟基礎的形態和發展。為了將這一理論鏈條與其他后馬克思主義區分開來,“符號學馬克思主義”就作為一個標志性概念被提了出來。柏吉森將“符號學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梳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的代表人物是葛蘭西,他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霸權(領導權)理論已經開啟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顛倒模式。在葛蘭西看來,意識形態是國家霸權中的重要方面,意識形態霸權甚至可以影響政治,并最終影響經濟基礎。阿爾都塞是第二階段的代表,他在60年代提出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理論中已經將意識形態與政治融為一體,或者說意識形態“吸收”了政治,從而使其成為國家機器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阿爾都塞的弟子、希臘的政治哲學家尼科斯·普蘭查斯在70年代成為第三階段的代表人物。在普蘭查斯這里,經濟基礎被吸收到了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之中,從而成為一個理論實體。在柏吉森看來,此時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已經超越了顛倒基礎與上層建筑模式的階段,因為在普蘭查斯的理論中意識形態不再決定政治和經濟,而是已經與它們融為一體。而在阿爾都塞的再傳弟子拉克勞和墨菲這里,即符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第四階段中,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或經濟與政治和意識形態之間的因果關系理論被淘汰了,階級之間的邏輯關系被借用符號學理論解釋為能指之間的符號邏輯關系。意識形態的邏輯不再是基礎的邏輯的決定因素,相反,它就是基礎本身。也就是說,在拉克勞和墨菲的理論中,原來被區分的幾個領域之間的界限消失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構型被轉化為符號學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構型”(discursive formation)。*Albert Bergesen,“The Rise of Semiotic Marxism”,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Vol.36, No. 1, (Spring, 1993), p.3.可見,在符號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建構過程中,從葛蘭西開始,經由阿爾都塞、普蘭查斯到拉克勞和墨菲,馬克思的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社會結構模式被顛倒過來,經濟基礎和政治不斷地被吸收進意識形態中,最終轉變為一種全新的符號學模式。

(三)意識形態和多元決定論在文化研究中的廣泛運用

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與多元決定理論對當代文化研究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斯圖爾特·霍爾指出,在以威廉斯和霍加特等人為代表的文化研究的文化主義范式中,文化被看作一種“物質實踐”,“意識形態”在其中并沒有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結構主義范式中,意識形態卻作為一個核心概念發揮作用。*[英]斯圖亞特·霍爾:《文化研究:兩種范式》,載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7-58頁。如果說法蘭克福學派和巴特等人所批判的大眾文化中包含的意識形態是馬克思意義上的“虛假意識”,那么伯明翰學派的文化研究中所運用的意識形態則是阿爾都塞意義上的人們與現實世界之間的“想象性關系”和“非強制性國家機器”。在霍爾看來,大眾文化正是這種“想象性關系”的再現或表征,并作為一種國家機器對生活于其中的人們起到一種規訓的作用,而文化研究的目的就是揭示這種意識形態規訓的內在機制,從而使人們認清大眾文化的本質并從中解放出來。通過對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的深入探討,霍爾產生了對葛蘭西的意識形態“霸權”理論的興趣,并最終推動了文化研究的“葛蘭西轉向”。而從文化研究的方法論角度來看,在阿爾都塞的影響下,伯明翰學派試圖摒棄文化研究的政治經濟學模式,認為這個模式把復雜的文化現象僅僅看作政治經濟的直接表征,從而陷入了經濟還原論和本質主義的俗套。在霍爾看來,經濟是大眾文化產生和發展的最終決定因素,但并不是直接因素,還存在著很多中間環節。每一個特定社會中的文化形態中都包含著經濟、政治、種族、階級、性別、宗教和意識形態等多種要素,或者說是這些要素和力量多元決定的結果。因此,伯明翰學派的文化研究就是要對這種多元決定力量加以剖析,從而將復雜而一體化的社會文化結構化,并使文化研究擺脫文化主義范式的經驗主義和人文主義傾向,最終走上結構主義的科學化道路。

五、結語

阿爾都塞學派用結構主義方法來重新閱讀馬克思,并把結構主義的理論、方法和術語納入馬克思主義??梢哉f,馬克思主義與結構主義之間的對話促使了阿爾都塞學派在60年代的興起,而他們所主張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方法帶來了20世紀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和批評的重大變革,也促使了馬克思主義在70年代的再次復興。對阿爾都塞學派的學術史地位,學術界給予了高度評價。結構主義史研究專家弗朗索瓦·多斯認為,阿爾都塞從結構主義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的解讀“是對馬克思主義富有活力的治療,它使馬克思主義擺脫了悲劇性的命運。……阿爾都塞的結構馬克思主義為新的哲學時代奠定了基礎,但是所有的知識領域都在1965年經歷了嚴重的震蕩。阿爾都塞的模型充分利用了結構主義的時尚,成了轉化人文科學的其他努力的發射臺”*[法]弗朗索瓦·多斯:《結構主義史》,季廣茂譯,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第385-386頁。。因此,阿爾都塞也自然被看作馬克思主義在70年代的偉大復興中最為重要的人物。*Leonard Jackson, The Dematerialisation of Karl Marx: Literature and Marxist Theory,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94, p.174.亞當·沙夫雖然批評阿爾都塞的學說是一種“偽結構主義”和“偽馬克思主義”,但同時也認為,在后斯大林主義的這個極為關鍵且問題叢生的時代,阿爾都塞及其合作者在1962至1966年的研究和出版的著作對馬克思主義的復興作出了很大貢獻。*Adan Schaff,Structuralism and Marxism,Oxford: Pergamon Press, 1978, p.32.阿爾都塞為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再出發奠定了理論基礎,指明了發展方向??梢哉f,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是遵循阿爾都塞的遺產,沿著阿爾都塞的道路前進的。這一點在文學理論和批評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正如阿爾都塞研究專家盧克·費雷德所言:“由于他的著作,文學批評似乎第一次能夠變得既具有科學上的真實性,又具有政治上的激進性。自從20世紀70年代文學研究中發生的革命性的激蕩以來,政治理論與批評變得多樣化,而且變得更加復雜。然而,如果我們要理解政治干預理論與批評的諸般現代形式——新歷史主義和文化唯物主義、男同性戀和酷兒理論、以種族為導向的和后殖民的理論、女性主義批評、文化研究或者后馬克思主義——的意義,那么閱讀阿爾都塞的著作就是很重要的,所有這些形式都以不同的方式受惠于阿爾都塞。”*[澳]盧克·費雷特:《導讀阿爾都塞》,田延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8頁。因此,要準確地把握20世紀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和批評的發展歷程,就不能忽視阿爾都塞學派所產生的這種影響。從阿爾都塞學派所建構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和批評的“科學相位”再出發,探索一種適應于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將是一個重要的學術命題。

猜你喜歡
馬克思理論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一個半世紀后的卡爾·馬克思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人大建設(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色综合网|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日韩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人人视频|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麻豆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国产精品主播|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找国产毛片看| 日韩A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国产网站|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9|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熟妇无码人妻|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va在线观看|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97se综合| 在线播放国产99re|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 91福利免费视频|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a毛片免费观看| 婷婷六月综合网|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国产另类视频|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亚洲欧美极品| 在线国产欧美|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国产啪在线|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无码91视频|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小视频网站| www.日韩三级| 国产精品女主播|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