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時強,劉 洋
(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五地質大隊,青海 格爾木 816000)
研究區尕爾勤礦區位于多龍礦集區東南部, 隸屬西藏自治區改則縣物瑪鄉;研究區為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高寒缺氧,長冬無夏。多年平均氣溫1.02℃,多年平均降水量187.1mm;多年平均蒸發量2185.3mm, 年蒸發量約為年降水量的11.7倍;年日照時數為3168.2小時;冬季平均風速為4.4 m/s, ≥17 m/s的大風日數可達200天。
研究區地處藏北高原湖盆邊緣的剝蝕中、低山地貌區,整體山體渾圓,總體呈凸型斜坡,調查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上三疊系日干配錯組(T3r)、下侏羅系曲色組(J1q)、中侏羅系色哇組(J2s)、古近系康托組(E3k)和第四系全新統松散堆積物(Q4pal、Q4edl)以及中奧陶系蛇綠混雜巖(Oph1)、輝長巖(ν)、下白堊系花崗閃長斑巖(νδπK1)、花崗斑巖(γπK1)。礦區內斷裂構造發育, 根據構造線發育方向可以分為近東西向、北東向、北西向三組斷裂構造。截止目前為止, 礦區揭露礦體較小, 均賦存于花崗閃長斑巖體及外接觸帶變砂巖中, 呈分枝狀, 厚度不大, 礦化不連續, 礦體品位不高, 屬于斑巖型礦床中邊部的枝狀貧礦體。鑒于探礦工程以及目前探獲巖體形態的制約, 沒有明顯的蝕變分帶現象。
研究區土地利用現狀主要有居民點宅基地建設、村級公路修筑占地,其余土地為牧場。土地資源的破壞方式主要有:砂金開采破壞河床及堆積廢渣壓占草場;地質礦產預查時開挖探槽、淺井破壞、壓占草場;路基開挖、礦產勘查、開采造成河谷中土地輕微沙化;局部草場鹽漬化;土壤重金屬污染等。
主要分布在恰秋溝、尕爾勤、昂龍一帶,占用破壞土地方式為砂金無序開采、礦山預查開外道路、開挖探槽、鉆探開挖機臺、生活駐地開挖平臺等,在調查區所占面積約18.87Km2,占調查面積的9.4%,破壞方式主要為開挖河道、草場,破壞的土地類型為牧區草場。
該地質災害分布區主要在調查區北側,分布面積0.26Km2,約占調查區面積的0.12%,地質災害類型為小型滑坡,屬殘坡積物土質淺層滑坡,滑動方式為重力牽引式。
主要分布在恰秋溝山間河谷的左岸,面積22.44Km2,約占調查區面積的11.1%。造成土地沙化的原因主要是氣候變化和過度放牧,形成土地退化、土壤結構破壞、土壤養分流失,從而引起調查區草場退化,使適用于牲畜食用的優勢草種逐漸減少,甚至完全喪失,造成草場載畜能力大為下降。
主要分布在恰秋溝西部地形低洼處,面積2.27Km2,約占調查區面積的0.15%,是由于調查區氣候干燥,蒸發量大,在地下水淺埋地段,地下水中的鹽分隨著蒸發而不斷向地表遷移聚集所形成,水位埋深越淺,礦化度越高,鹽漬化程度越重,從而造成土壤結板、肥力下降、阻礙牧場植被生長等。
主要分布在調查區北、東部的中高山區,根據土壤結果采樣分析結果可知,調查區大部分處于輕度重金屬污染區,本次評價只對中度以上重金屬污染進行評價。其中,中度以上污染區面積50.43Km2,重污染區面積34.12 Km2,約占67.7%。污染元素主要為Cr,這也與班公湖—東巧—怒江構造帶上Cr元素背景含量高相吻合,重金屬污染在調查區呈現了從礦化中高山區逐漸向河谷平原過渡的趨勢。主要污染重金屬元素為Cr、As、Cd、Zn。
將全區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發育程度評價分為三個區:嚴重區、較嚴重區和一般區。
主要為砂金開采和礦山探礦占用破壞土地區和地質災害分布區,面積19.13Km2,約占調查區的9.5%。存在尕爾勤、恰秋砂金礦、昂隆三個礦權,是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地帶,環境問題系人類工程活動引起,雖然已經做了保護及復墾,但本次環境地質問題評價將其劃分為環境地質問題相對嚴重區。
主要為土地沙化區、土地鹽漬化區和重金屬中等以上污染區,面積75.14Km2,約占調查區的37.3%。不存在礦山開發活動影響,基本是原始生態環境在氣候發生變化所引起,本次評價將其劃分為環境地質問題相對較嚴重區。
主要存在重金屬輕度污染或未污染區,面積107.16Km2,占調查區面積的53.2%。是當地零散牧民的聚集區,原始生態環境基本保持原樣,本次評價將其劃分為環境地質問題一般區。
調查區內現目前發現的環境地質問題,占用破壞土地、土地沙化、滑坡地質災害破壞牧場、土壤鹽漬化、重金屬污染。主要原因為人類活動以及地質環境的改變,礦山勘查及開發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在勘查及開發活動結束后以進行相應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