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友剛
(蘇州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在當代城市理論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城市發展與現代性的關系問題。現代性的發展進程在城市的歷史演進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應該怎樣看待和評價這種作用?二者之間的這種關系又具有怎樣的發展趨勢?等等這些問題,盡管不論是在現代性理論的研究中還是在城市理論研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觸及,但是,無論是在哪個理論研究領域,已有的理論闡釋都還是不充分不完善的,尚有一些重要的問題有待澄清。事實上,正是由于存在這種狀況,給現代化與城市化的關系問題帶來了這樣那樣的誤讀。在全球范圍內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城市化發展的這一歷史語境下,澄明這一問題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這已經成為時代向我們提出的一個亟待解決的理論任務。本文擬在這方面略陳淺見,期待學界開展更為深入的討論。
城市的建構和發展不是現代社會特有的現象,城市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的起點是城市及其狹小的領域”*《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頁。,“城鄉之間的對立是隨著野蠻向文明的過渡、部落制向國家的過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過渡而開始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頁。。但是,隨著從古典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變遷,城市的建構和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不僅城市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反轉,而且城市問題作為一個真正的社會問題逐步形成并日益凸顯。換言之,隨著現代性發展進程的開啟,城市發展也出現了一個里程碑式的轉折。現代性根本上是指現代社會所呈現出來的本質屬性。深入把握現代城市發展狀況,澄明現代性與城市發展的關系,首先需要對城市發展進程的這種歷史性變遷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至少有這樣幾個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現代性的發展,不僅使城市由古典城市轉變為現代城市,更重要的是開啟了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古典城市與現代城市在城市建構的初衷、城市的功能、城市空間的呈現樣態、城市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異。關于這一點將在下文詳述,這里意在指明,從古典城市到現代城市的發展是一種重大的歷史性變遷。古典社會與現代社會的一個根本差別在于交往的發展程度,古典社會之所以是古典社會,一個重要的特征在于其地域局限性,而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則是與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進程相一致的。現代性的發育程度直接表現為世界歷史的發展程度,這種情況也在城市的發展中呈現出來,古典城市向現代城市的轉變,最初就表現為城市間交往的發展。“隨著交往集中在一個特殊階級手里,隨著商人所促成的同城市近郊以外地區的通商的擴大,在市場和交往之間也立即發生了相互作用。城市彼此建立了聯系,新的勞動工具從一個城市運往另一個城市,生產和交往之間的分工隨即引起了各城市之間在生產上的新的分工,不久每一個城市都設立一個占優勢的工業部門。最初的地域局限性開始消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頁。而“不同城市之間的分工的直接結果就是工場手工業的產生”*《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頁。。伴隨著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轉換的完成,現代社會最終確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以地域局限性為根本特征的古典城市發展成為密切聯系、相互依存的現代城市。更為重要的是,伴隨著現代大工業的發展,“它建立了現代的大工業城市——它們的出現如雨后春筍——來代替自然形成的城市”*《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頁。,由此開啟了大規模的城市化發展進程。城市化發展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成為現代性發展的一個根本路徑。一個社會的城市化程度是這個社會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空間布展是現代性構思的重要維度,而這種空間布展的主要方面就表現為城市化的發展。換句話說,城市的建構不是現代社會特有的現象,但是只是在現代性發展之后才開啟了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
其次,在現代社會中,城市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反轉。這不僅在城市化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基本路徑這一方面表現出來,也在其他方面表現出來:第一,城市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古典社會是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而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是同工商業的出現和發展亦即交換經濟的發展狀況相聯系的。“一個民族內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業勞動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也引起城鄉的分離和城鄉利益的對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頁。盡管隨著古典社會的發展交換活動也在不斷拓展和深化,但在整個社會生活中仍然居于從屬的地位。這意味著,盡管城市在社會經濟生活發展中的影響作用越來越大,但并未占據主導地位。現代社會是根本打破了地域局限性的交往社會,交換經濟取代自然經濟的主導地位是進入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在這樣的狀況下,城市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尤其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成為社會生活最具顯示度的領域,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居于主導地位。第二,與此相聯系,城市的功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城市的建構和發展完全圍繞經濟需要而展開。從原則上來說,任何時代的城市建構都具有基本的經濟功能。但是在古典社會中,一方面,許多城市的建構首先并不是圍繞經濟需要而是圍繞其他方面的目的(如政治目的、軍事目的等)展開的。與此相應,這些城市的空間布局和空間樣態也呈現典型的政治或軍事特征。就功能指向而言,經濟功能是從屬于其他功能的,只具有從屬的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是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城市,它的出現也并不是圍繞直接的工業生產或是商業交換的需要而有意識建構的,而是隨著生產和交換的發展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自然形成的城市”*《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頁。。而在現代社會中,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方面原有城市為適應大工業發展的需要而進行了改造和重構,轉變成為現代大工業城市——這一過程是在現代性的形成和發展進程中逐步完成的,并且還在現代性發展的不同階段不斷更新著這種改造與重構;另一方面新興城市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這些城市一開始就是圍繞大工業需要而有目的有意識建構的,是現代大工業城市。城市空間完全按照大工業發展的需要來布局,呈現出典型的經濟特征。經濟目標是現代城市建構與發展的首要目標。第三,城鄉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翻轉。古典社會是以手工勞動為主的農耕文明社會,鄉村經濟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占有基礎性的優勢地位。鄉村的發展程度在根本上制約著城市的繁榮程度。而在現代社會中,隨著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城鄉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使城市最終戰勝了鄉村”*《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頁。,城市在社會生活中占據無可撼動的優勢地位。現代社會“創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大大增加起來”,“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277頁。在經濟關系上,城市占據絕對中心的地位,鄉村的發展程度因城市的發達程度及其受城市的輻射程度而梯次展開。
再次,在社會理論層面上,在進入現代社會以后,城市發展和城市問題作為一個社會問題在理論上被自覺地反思,這也是把握現代性與城市發展的關系時不可或缺的一個基本方面。在古典社會中,無論是在經濟發展方面還是在社會生活方面,城市都不具有(優勢)主體的地位,因此,城市并未成為被自覺理論反思的對象。即使是出于政治的或是軍事的等方面的目的人們需要關注城市,也只是在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城市建筑等城市科學的層面上進行思考,而缺乏對城市建構與社會發展之間關系的理論反思。隨著現代性的發展,不僅城市發展由古典城市轉變為現代城市,更是開啟了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現代城市的規劃與建構是現代性構思的一個重要表征。現代性的發展在帶來巨大社會進步的同時也造成了眾多的問題,表現在城市發展方面就是各種城市問題不斷出現、加劇并日益凸顯。在批判和反思現代性問題的時候,現代城市的規劃與構建作為現代性構思的重要表征自然也得到了理性的審視,這時,城市發展和城市問題真正作為一個社會問題出現,在理論上被加以自覺地理性反思。在這樣的意義上,城市理論作為一種社會理論是在現代社會才出現的理論,城市問題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現代性問題。
現代性進程的開啟極大地促進了城市的歷史發展進程,城市發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從古典社會到現代社會的發展是人類生活的歷史性變遷,就城市建構而言,城市發展出現了里程碑式的轉變,正如上文所指明的,這種轉變在各個層面上都體現出來。就此而言,現代性發展賦予了城市全新的面貌,理解當代城市狀況一刻也不能離開現代社會的歷史語境。另一方面,現代性進程在取得了歷史性輝煌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這就是現代性后果的消極面及其繼發性問題。城市發展是現代性空間構思的主要構成部分。現代性進程在極大地促進了城市歷史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城市發展的眾多問題。這些問題與現代性困境密切相關,是現代性困境在城市發展中的表現。反思現代性困境,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反思現代社會中的城市發展問題。這突出地表現在下述三個方面:
首先,城市發展的單面性與局限性。現代社會中,城市發展超越了古典社會的地域局限性,但是這種發展又是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城市的建構與發展集中體現的是物化社會關系的需要,以下幾個方面就集中表現了這一特征:第一,城市建構和發展中單一的經濟考量。社會生活是多樣的、多方面的,但是在現代城市建構中經濟目的成了主要的有時甚至是唯一的目標。城市的規劃、城市樣態的布局、城市空間的再造、城市生產和生活的展開等等,都在圍繞單一的經濟目的而進行,也就是說怎樣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經濟發展,城市構建就怎么展開。現代性城市只關注“生產”,不關注“生活”,它把追逐利潤的活動視為生活本身。某種意義上來說,現代城市生活不乏多樣性,但是這種多樣性是圍繞經濟需要而展開的,是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多樣性背后實際上呈現的是單面性。第二,城市空間的市場化。在現代城市的建構中,不僅城市空間的生產圍繞單一的經濟目的進行,在進一步的發展中城市空間本身轉變成為一種商品,空間生產作為一種商品生產而出現。空間資源的獲得途徑,空間資源的利用形式,空間產品的消費方式,都以市場原則作為運行的軸心,誰購買誰消費成為空間消費的基本準則。空間生產的市場化是以經濟利益為核心思考和實施城市建構的必然結果,也是其進一步展開的基本路徑;反過來,空間生產的市場化發展又進一步強化了經濟利益的主導和核心地位。第三,城市生活關系和社會關系的格式化。在直接的經濟因素成為城市空間的生產和消費的最根本的影響因素的前提下,人們在城市生活空間中的位置也因其所處的經濟地位而被固定下來。由于經濟地位不同,無論是在城市空間的生產中還是在城市空間的消費中,處在不同的經濟階層上的人所處的地位是不同的;在經濟地位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人們所處的空間地位也不會發生根本改變,而是被相對固定下來。與城市空間格式化相伴隨的是社會關系的格式化,由此必然造成社會階層流通渠道被堵塞從而被固化。
其次,城鄉對立的進一步發展。分工的發展引起了城鄉的分離和對立,“一個民族內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業勞動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也引起城鄉的分離和城鄉利益的對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頁。。要確立實現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共同體,就需要“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頁。。現代性進程極大地促進了城市的發展,但是這種發展不僅沒有弭合城鄉之間的對立,反而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對立。第一,在從古典城市向現代城市轉變的進程中,城鄉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但是這種變化不是城鄉對立現象的消亡,而是由城市對鄉村的依賴轉變為城市對農村的統治,“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277頁。。在這樣的歷史前提下,城市越是發展,城市對農村的統治就越是加強,城鄉之間的對立也就越是嚴重。第二,現代性對城市發展的歷史促進作用,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開啟了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化是現代社會才出現的現象。但是在現代社會中,城市大規模的發展是以對鄉村的剝奪與擠壓為前提的,把人口等各種生產要素集中到城市,把鄉村空間轉變為城市空間。以犧牲鄉村為代價的城市發展,勢必進一步加劇城鄉之間的對立。第三,城鄉對立的發展與加劇,其社會后果即在于人的異化的加劇。“城鄉之間的對立是個人屈從于分工、屈從于他被迫從事的某種活動的最鮮明的反映,這種屈從把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城市動物,把另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鄉村動物,并且每天都重新產生二者利益之間的對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頁。換言之,在現代社會中,城市越是發展,城鄉之間的對立就越是嚴重;城鄉之間的對立越是嚴重,人的生存和發展就越是受到異己的力量的統治。
再次,現代性困境在總體上可以概括為“結局與起點的背離、后果與目的的悖論”*莊友剛:《跨越風險社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頁。,作為現代性空間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城市發展所遭遇的主要問題集中體現在理念與后果的背離上。在思想史上,人們對現代性困境的反思和批判主要是圍繞著對理性中心和主體至上原則的批判來展開的。正如胡塞爾所指出的:“歐洲的危機在錯誤的理性主義中有著根源。”*胡塞爾:《現象學與哲學危機》,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61頁。現代社會中,城市發展正是在理性中心和主體至上兩個核心向度上背離了初衷。第一,古典城市向現代城市的發展,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理性主導的城市建構取代了“自然形成的城市”。大工業城市的發展以及在此基礎上展開的城市化進程,深刻地體現了現代性發展中的理性中心的發展要求。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建構中單一的經濟眼光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空間市場化的深度發展,理性的中心地位逐漸為非理性的逐利行動所遮蔽。單個主體的逐利行動是高度理性的,整個社會的逐利行動卻呈現為非理性的。表現在城市建構上,城市的某一空間建構是理性的,但是城市整體空間的建構卻表現為非理性的雜亂的狀態。同樣的情形也在城市之間表現出來,單個城市的規劃是理性的,但整個社會的城市建構和發展則呈現出極強的非理性特征。第二,主體至上是現代性的基本精神,高揚人性反對神性是從古典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時的理性大旗。從一個角度來說,現代社會中城市的發展堅持并體現了主體至上的原則,大工業城市雨后春筍般地建立及其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人的物質生活的豐富提供了現實可能性。但是與此同時,現代社會中城市的發展又恰恰忽視了作為主體的人的發展。一方面,城市的建構與發展不是圍繞著“人”展開,而是圍繞“物”展開,單一的經濟利益追求必然遮蔽人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城市發展的物質成果主要不是圍繞人的發展需要來分配,而是服從于進一步追逐利潤的需要。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說現代社會中城市越發展人被的異化現象越嚴重。總之,后果與初衷的背離構成了現代性困境下城市問題的中心所在。
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語境中,現代社會即指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對現代社會的理解離不開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把握。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現代的國家政權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罷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頁。。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更是明確把“現代社會”指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發展階段:“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頁。很顯然,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就是資本的運動規律,因而該書命名為“資本論”。既然現代社會即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如果把現代性理解為現代社會所表現出來的根本屬性,那么現代性根本上表現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所造就的社會現象和社會狀態。理解現代性不能離開對資本現象的把握,現代性根本上是資本運動所呈現出來的歷史屬性。就此來看,現代性困境即現代社會發展的困境,實質上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遭遇的困境,是資本危機的根本表現。
資本的歷史本性及其運動邏輯必然造成資本發展的危機。資本的本性在于實現自身最大限度的增值,這種增值通過生產獲得,通過交換實現,因此資本一方面需要進行最大限度的生產,另一方面要促進最大限度的交換和消費。然而,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生產必然是對資源和環境的不合理的過度的消耗和破壞,當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勢必造成擴大生產的需要與資源環境的有限性之間矛盾的激化,引發生態危機;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生產需要通過最大限度的交換和消費來實現,從而達到資本增值的目的,但這又必然引發生產無限擴張的趨勢與市場相對有限性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激化即經濟危機。生態危機和經濟危機都是資本危機的表現,都是對資本無限增值本性的限制。盡管創新的本能與沖動促使資本能夠不斷變革自己的積累方式,形成新的存在形態,從而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是新一輪的發展神話最終又會遭遇不可避免的同樣境遇。由此可見,資本的運動是為了達到最大限度的增值,實現自身的無限發展,但是,資本運動的結果總是同時造成自身發展的界限,自我造成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危機。這樣一來,資本運動的初衷與資本運動最終結果總是相互背離,即目標與結果相悖,這也就是所謂現代性困境或危機。現代性危機與資本危機實質上是一致的,從根本上來說,現代性困境就是資本危機的特定表現。
在探討現代性問題與資本問題之間關系的時候,必須時刻注意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概念與當代西方理論界的“現代”概念的差異性。不加批判地混同使用,勢必模糊兩種理論的原則界限,從而落入一種意識形態誤區。盡管當代西方理論界對現代性的反思與馬克思對現代社會的批判有一致和相似的地方,某些結論甚至是相同的,但是他們理論中的“現代”概念的內涵是存在重大區別的。馬克思的現代概念是同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聯系在一起的,現代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或者說資本生產占主導地位的社會,資本生產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即現代社會,二者是相等的表達式。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主要表現為工業資本主義,因此馬克思在其理論中主要依據工業資本主義的狀況來批判現代社會,但這絕不意味著馬克思的“現代社會”概念僅僅指工業資本主義而不包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其他發展階段。而當代西方理論界則主要是在工業社會(工業資本主義)的意義上來使用“現代”概念的。按照這一理論邏輯,當社會發展走出工業社會而進入所謂后工業社會的時候,也就實現了從現代社會向后現代社會的發展。當代西方理論界所謂的從現代社會向后現代社會的轉換,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只不過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不同階段的變遷。
明晰了“現代”概念的內涵及現代性困境的實質,再來看現代社會中城市問題的根源,問題也就清晰了。現代社會中城市問題的根源在于資本邏輯的主導。現代性的實質與核心在于資本,資本的發展構筑了現代性的內容與形式。現代性與城市發展的關系在根本上也就是資本發展與城市發展的關系。在現代社會中,城市發展的積極成果體現了資本的歷史進步性,城市發展的問題則體現了資本的歷史局限性。換言之,資本的歷史局限性是造成城市發展問題的根源,城市問題反映的是資本的邏輯與困境。現代社會中城市問題的凸顯程度和激化程度是同資本的發展狀況密切聯系在一起的。資本的發展越是充分,矛盾越是突出,城市發展問題就越是凸顯和嚴峻;反之,城市發展問題越是嚴峻、越是引發理論的關注,表明資本面臨的矛盾越是激化。在工業資本主義階段,具體物質產品的生產是資本積累的主要方式。無論是最大限度的生產還是最大限度的交換,都需要相應的空間基礎和條件,“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頁。。但是由于資本積累主要依賴于具體物質產品的生產,因而盡管資本對于空間建構有巨大的數量要求,但卻缺乏追求不同品質的空間產品的動力,只要空間建構能夠充分滿足具體產品的生產和交換的需要即可。因此,在工業資本主義階段,盡管大工業城市如雨后春筍般地建立起來,但是這些工業城市的面貌大同小異,基本千篇一律。同質化是工業社會中城市建構的基本特征。隨著現代性問題的激化,資本的那種主要依賴具體物質產品生產的積累方式遭遇根本性的危機,創新本能促使資本尋找新的積累途徑和存在形態。在這樣的前提下,空間生產本身成為資本積累的直接途徑,品質不斷提升、形式日益多樣的空間產品成為資本增值的重要源泉。表現在城市發展上,城市建構從同質化、千篇一律日益走向差異化、多樣化、特色化。這也就是西方城市理論所強調的從現代工業城市向后現代城市的變遷。由此可見,第一,現代社會中城市問題根源于資本的邏輯,要依據資本發展進程來審視城市狀況;第二,后現代城市面貌根本上仍然反映的是資本發展的需要,是資本造就的結果,后現代城市發展沒有在根本上超越資本的邏輯。后現代城市狀況根本上仍然是一個現代性問題。
在當代,由于全球化的深度發展,人們的交往在全球范圍內深度展開,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密切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影響。另一方面,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又存在著發展程度的顯著差異。這兩種狀況相互作用,在城市發展上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建構造成了一種非常復雜的狀況,呈現出一種復雜現代性的特征。一方面這些相對落后的國家和地區尚未實現現代化,仍然處在現代化的進程之中,工業化依然是其首先需要完成的發展任務。因而在城市的建構上不可避免地帶有現代工業城市的特征。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條件下,這些國家的城市建構和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發達國家和地區城市發展的影響,因而在城市的空間布局和樣態上又或多或少地會呈現出所謂后現代的特征。這種二元性特征構成了當代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地區城市建構的基本特點。
闡明了現代性進程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及其問題的實質后,我們再來簡要談談現代性語境下城市發展的可能趨勢以及關于當代城市發展應持有的合理觀念與理論思路,以期給相關的探討提供一種可能的研究進路。
首先,關于現代性語境下城市的發展趨勢,這一問題涉及的內容是多方面的,面面俱到的討論是不可能的。這里主要就資本與城市的關系在宏觀上談幾點看法,這也是當代城市發展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問題。有這樣幾個方面是不能忽視的:第一,在當代及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主導城市發展的主要仍然是資本邏輯。前文已述,現代性根本上表現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造就的社會現象和社會狀況,現代性進程是同資本的歷史發展進程相一致的。現代性語境下的城市發展不可能擺脫資本的魅影。不能離開資本邏輯來審視和把握當代城市發展狀況。第二,資本在發展中會不斷遭遇自身發展的界限,引發資本危機,因而資本需要不斷創新積累方式和存在形態,從而拓展生存空間延續自己的發展。資本邏輯主導下的城市建構必然表現出資本發展的這一特征,不斷超越既有的空間形態和空間建構方式,從而能夠更好地滿足資本發展的要求。城市空間形態日益創新化、多樣化、特色化,這已經成為當代城市建構的重要趨勢與潮流。第三,城市與資本的聯姻不斷加強,城市空間的資本化程度進一步提升。從資本空間化到空間資本化是資本運動的一個重要規律。在以具體物質產品的生產為主要積累方式的歷史條件下,同質化的空間擴張是資本運動的基本特點。隨著現代性危機的加劇,資本原有積累方式無法充分滿足無限增值的需要,更加多樣、靈活的積累方式成為資本的追求。這時,空間生產本身成為資本增值的路徑和存在形態,即空間資本化的發展。在當代,城市空間的建構是空間生產最具顯示度的領域,空間資本化的發展首先表現為城市空間的資本化。城市空間不斷資本化是當代城市發展的重要趨勢。
其次,明晰了現代性進程與城市發展的關系,還需要對這種關系持一種合理的看法與態度。簡單地肯定或否定現代城市發展狀況都是有失偏頗的,而需要有一種歷史的眼光,在社會發展的整體視野中來審視城市發展進程。第一,盡管工業現代性的問題被不斷反思和批判,對于尚未實現工業化發展的地區而言,實現工業化依然是其主要任務。在空間條件上,就需要有相應的城市樣態與工業化的要求相適應。片面地強調當代的那種所謂后現代的都市化空間的建構,不利于工業化目標的實現。第二,對于已經完成或是大致完成工業化的地區,在城市空間的建構上超越工業現代性的表現形式是必然要求。在城市空間再造的過程中,必然隨著資本的創新發展而不斷創造出新的城市空間形式和空間樣態。第三,從“現代性”向“后現代性”的轉換不是對資本發展的最終超越,因而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也不是對現代性的最終超越。城市發展的終極價值指向是超越現代性本身。現代性進程所促進的城市發展,具有歷史的進步性。但是現代社會的城市建構不能超越現代性本身的歷史局限性,比如不能超越城鄉之間的對立。消滅城鄉對立是城市發展的終極目標。
最后,在從宏觀層面澄明城市發展與現代性的歷史性關聯以及在現代性語境下城市發展的基本趨勢的基礎上,就當代城市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發展的思路談幾點理念性的看法:第一,空間生產是生產力發展的一個根本路徑,作為當代空間生產最具顯示度領域的城市建構就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根本途徑和方式。這也是進入現代社會以后大規模的城市化得以展開的基礎和依據。因此,在當代尤其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城市化發展是一個根本任務,是實現現代化的基本路徑。實際上,在當代不僅發展中國家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城市化,發達國家也展開了新一輪的城市化進程。第二,在當代,城市化是實現現代化發展的根本路徑,但是不能把城市化理解為現代化的唯一路徑。當前關于城市化和現代化的理解存在兩個基本誤區:其一是把現代化等同于城市化。城市化是現代化重要路徑和表現,城市化是一種現代化,但是現代化決不等同于城市化,這樣的理解勢必遮蔽鄉村現代化的問題。城市和鄉村首先指的人類生活的兩種不同的空間形式。其二是對城市化的理解狹隘化。城市化被簡單地理解成把鄉村空間形式轉變為城市空間形式,城市化發展就是要消滅鄉村空間形式。從歷史唯物主義來看,這是一種誤解。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的是要消滅城鄉之間的利益對立,而不是消滅人的生活的鄉村空間形式。鄉村現代化的核心要義是提升鄉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打破鄉村仍處于封閉半封閉狀態的局限性,而不是簡單地把鄉村空間轉變為城市空間。第三,當代社會發展仍處在現代性發展的宏觀語境中,資本關系仍然有其存在的歷史條件,因而當代城市的發展與建構不可避免受到資本邏輯的支配。在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的條件下,資本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性的積極作用。利用資本關系來推動、促進當代城市的建構和發展仍然是理性的選擇。但是資本本性具有歷史的狹隘性,勢必造成當代城市發展中的諸多矛盾和問題。這就需要在利用資本發展資本的同時予以相應的限制和引導,建構當代馬克思主義城市觀來矯正城市發展的偏差。建構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城市觀已經成為時代的迫切任務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