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馬克思現代性批判視野中的“政治實踐”概念

2018-01-30 02:40:54馬驍毅
山東社會科學 2018年11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體

馬驍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191)

政治實踐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基本概念,要建構政治實踐理論需要著重抓住“政治實踐”概念及其相關問題。阿倫特、哈貝馬斯忽視了馬克思的政治實踐概念特別是其主體間性和價值性維度。我們要回應阿倫特、哈貝馬斯的觀點,就要返回到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總體性視野,“重估”政治實踐的價值意蘊,探討勞動實踐與政治實踐的關系、政治實踐的主體性與主體間性結構、工具性與價值性維度等問題。在馬克思現代性批判視野中開掘政治實踐的價值意蘊,有助于深化對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認識,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當代建構開啟更寬廣的思想視域和理論空間。

一、從“實踐”到“政治實踐”

從馬克思的總體性視野出發,強調實踐的整體結構,凸顯實踐活動的價值性維度和規范性維度,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當代建構的關鍵理論前提。只有堅持實踐的總體性和勞動的價值性維度,才能從實踐觀點中發展出“政治實踐”范疇,才能在“政治實踐”與“勞動實踐”的交互關系中理解政治實踐的現實內涵與社會根基,也才能在深入剖析馬克思政治實踐的主體性和主體間性雙重維度基礎上,準確理解馬克思政治實踐概念的工具性與價值性意蘊。

馬克思的實踐概念是總體性的,是由經濟實踐、政治實踐、文化實踐等具體實踐形式構成的整體,各個具體的實踐形式之間存在有機聯系。經濟實踐是由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構成的有機整體。政治實踐是在社會系統結構整體中,依靠權力的暴力或非暴力形式處理政治活動中的主體與客體之間關系的活動,是多方利益、意志的協調與互動。在實踐的諸種具體形式中,政治實踐屬于調整和變革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活動。階級斗爭、意識形態、國家治理等都屬于政治實踐范疇,其中階級斗爭屬于暴力形式,意識形態屬于非暴力形式,國家治理是政治實踐的功能。政治實踐與勞動實踐是處在實踐的總體性結構之中的兩種具體的實踐形式。勞動實踐與政治實踐的現實內涵和社會性質由實踐體系的整體所決定,發展過程與矛盾性質受實踐整體的制約。各個具體實踐形式之間的有機聯系構成總體性的實踐概念,總體性的實踐活動促進社會的整合與統一。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論著中,馬克思在對社會歷史發展的總體性把握中,闡明了物質生活的生產與政治關系的生產、勞動實踐與政治實踐的關系。政治實踐扎根于勞動實踐,勞動實踐是政治實踐的基礎。從歷時態來看,政治實踐是勞動實踐的產物,是勞動實踐發展到一定階段對社會關系進行調整的必然要求。現代社會中,勞動實踐與政治實踐交互影響、彼此糾纏,共同構成現代實踐系統的主干。勞動實踐是現實的個人從事的現實的物質生產活動,政治實踐的對象是現實的政治關系。從事勞動生產的個人是人類歷史形成與發展的前提,人們在勞動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在國家治理實踐中形成的政治關系構成政治實踐的客體,勞動實踐的性質決定政治實踐的性質。

政治實踐與勞動實踐不僅是滿足人的需要的工具和手段,而且是人的自我創造、自我發展的活動本身。哈貝馬斯指出,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基本核心是勞動,“實踐哲學(此處主要指馬克思哲學)看來,構成現代性原則的不是自我意識,而是勞動。”*[德]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曹衛東等譯,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頁。勞動構成了現代性的原則,異化勞動集中體現了現代性的矛盾,勞動生產的經濟理性主宰市民社會。市民社會是現代社會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成為理解現代社會的鑰匙。對市民社會的認知促使馬克思從對宗教、觀念的“副本”批判推進到針對市民社會的“原本”批判,這一原本批判使馬克思認識到社會形成發展的基礎、社會矛盾由以產生的根源、社會的本質體現。黑格爾認為,市民社會是處于家庭與國家之間的中間地帶,包含市場經濟、法律對私有財產的保護、警察和同業行會等制度化的組織。馬克思著眼于國家結構進行分析,認為市民社會是“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2頁。。現代市民社會伴隨著資產階級的發展而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活動、經濟關系、經濟組織構成市民社會的主要內容,原子化的個人構成市民社會的基礎,功利性、利己主義則是市民社會的主導原則。

現代國家結構中的國家與市民社會的二元分離,是政治實踐與經濟實踐分化的結果。在古代國家中,政治構成了國家的全部內容。這種政治占據國家生活全部內容的社會結構在一些地區構筑起了超穩定結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變化的只是統治者的具體人選,而社會制度和國家結構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其中的原因在于森嚴的等級關系與穩定的政治制度相互形塑,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相應的文化促使社會狀態更加穩固,由于經濟領域沒有發生大的變化,所以社會關系也就相對穩定。黑格爾指出:“市民社會是在現代世界中形成的,現代世界第一次使理念的一切規定各得其所。”*[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197頁。社會的領域劃分是現代才出現的,經濟、政治等抽象的理念規定也是在現代社會才形成的。雖然在中世紀實際上已經存在人民與國家的二元對立,但市民社會并沒有得到充分發展,也沒有在理論上被反思。啟蒙的重要意義就在于對這種二元對立做出了理論上的深刻反思。國家與市民社會、私人生活與國家生活的抽象的二元分離是現代才出現的,是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國家的政治系統與經濟系統、政治功能與經濟功能和實踐總體系統中的政治實踐與經濟實踐分化的結果。

政治實踐與勞動實踐、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分離意味著“政治解放”的完成,但領域分離帶來的后果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凸顯,市民社會在發展中發生了自我分裂,造成了人的工具化、階級分化等諸多矛盾和對抗。“國家的唯心主義的完成同時就是市民社會的唯物主義的完成。擺脫政治桎梏同時也就是擺脫束縛住市民社會利己精神的枷鎖。政治解放同時也是市民社會從政治中得到解放,甚至是從一種普遍內容的假象中得到解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頁。政教分離使政治國家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得以獨立發展,然而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分裂卻造成了人的工具化。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人作為社會性存在參與公共事務,共同體為人們提供了實現自由的空間,具有價值性意蘊;在市民社會的經濟生活中,人作為個人從事私人的經濟活動,人們將自己降為追逐經濟利益的工具,市民社會使人發生異化,僅僅具有工具性意蘊。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分離造成了階級分化、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資本追逐利潤的特性決定了經濟理性、工具理性是市民社會的主導原則。社會資源的有限性與人的欲望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導致貧富分化,生產技術的發展加劇了剩余人口的增加。資本家的富有與無產階級的赤貧同時存在并不斷加劇,經濟上的不平等決定了政治上的不平等,社會的兩極分化正是市民社會自我分裂的表征。

現代國家的矛盾、分裂是領域分化導致的,其超越之道是社會領域的整合,即通過總體性的實踐促進政治實踐與勞動實踐、國家與市民社會的整合與統一。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分化意味著經濟實踐與政治實踐的分化,社會領域的整合也就意味著經濟實踐與政治實踐的有機統一。社會整合是通過一定方式抑制經濟理性導致的貧富分化、個人利益沖突、公共利益失落等分裂的趨勢,將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重新統一于公共空間之中。現代社會是以主體性原則建立起來的,當個人利益的重視程度超過一定限度時,公共利益就被忽視了。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分別成為一個獨立的單元,主體被要求適應經濟實踐、政治實踐、文化實踐的不同要求,導致社會和人都徹底碎片化了。馬克思認為,社會是由諸多領域構成的有機整體,各領域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政治解放的意義在于促進社會的整合與統一,政治革命就是市民社會的革命,政治領域的變革與經濟領域的變革聯系在一起。“政治解放同時也是同人民相異化的國家制度即政治權力所依據的舊社會的解體。政治革命是市民社會的革命。”*《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187頁。政治實踐調節的社會關系中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社會整合體現了馬克思的總體性視野。哈貝馬斯針對現代社會存在的各種矛盾提出的解決路徑是社會領域的重新劃界和充分調整,這種路徑與阿倫特有著相通之處。然而“重新劃界、結構調整”的策略并不是根本性的解決之道,馬克思在總體性視野中對社會進行結構的重組才是根本性的解決之道。

二、政治實踐的主體性與主體間性

現代性的矛盾和困境在當代的顯現,促使人們關注政治實踐的主體性和主體間性問題。主體和主體性思想是文藝復興以來產生的,古希臘時期就有把人看成萬物尺度的思想,但是并沒有形成完整的明確的主體性思想;中世紀時期封建神學蔑視人,代表神的教皇具有至高的權威。主體性思想作為啟蒙理性的主要內容,是對中世紀時期敬畏神而蔑視人的超越,主張尊重人,保證人的主體性地位,促進人的自由和平等。

政治實踐的主體性表現在,作為主體的人在政治實踐活動中具有自主、能動、自由、有目的的活動地位和特性。政治實踐的主體性問題引起關注源于現代性當代發展的新變化,一方面是否為主體參與政治實踐提供了空間以保證主體地位,另一方面主體自身是否具有積極參與的意愿以實現政治實踐的目標。阿倫特揭示了公共領域被遮蔽而導致現代性危機,政治實踐缺乏必要的活動空間,主張復興公共領域,但是她沒有看到主體性問題的另一個方面,那就是現代性境遇中政治主體缺乏參與政治實踐的熱情和意愿。哈貝馬斯將現代性具體化為當代資本主義從“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晚期資本主義”的階段性特征,指出在私人經營策略的條件下,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收效甚微,在政治領域會導致合法化危機。“在失去政治結構的公共領域里,合法性被壓縮成了兩個剩余的需求:第一,公民私人性,即對政治冷漠,而轉向關注事業、休閑和消費,助長了在系統內獲得適當回報的期望(主要表現為金錢、休閑時間以及安全感)。”*[德]尤爾根·哈貝馬斯:《合法化危機》,劉北成、曹衛東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頁。哈貝馬斯揭示的“公民私人性”問題實際上是國家與市民社會發生分裂產生的對抗性矛盾,表現為人們參與政治實踐的主體性的缺失。

實踐的主體間性問題是隨著主體間性哲學的存在論轉向而產生的。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確立了主客二分的原則。隨著時代的發展,主體性哲學顯現出了局限性,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礎上的主體性哲學將自然界看作主體征服的“對象”,導致了人類中心主義,引發了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生態惡化等問題。在這些問題的背后,是作為認識論的主體性哲學僅僅關注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忽略了更為本質的存在論層面的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于是現代的主體間性哲學應運而生。胡塞爾提出的主體間性概念還停留在認識論層面,海德格爾賦予其存在論意義,從而實現了轉向。“由于這種有共同性的在世之故,世界向來已經總是我和他人共同分有的世界。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在之中’就是與他人共同存在。他人的在世界之內的自在存在就是共同此在。”*[德]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版,第138頁。與他人共同存在,強調主體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這個關系的實現途徑是主體間的交往和對話。阿倫特深受海德格爾影響,提出行動者通過言語和行為參與政治實踐。哈貝馬斯則受阿倫特影響,將行為劃分為目的(策略)行為、規范行為、交往行為,目的行為是主體與客體間的行為,“目的行為概念的前提是一個行為者與一個實際存在的事態世界之間的關系”*[德]尤爾根·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曹衛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頁。。交往行為是主體間的行為,人們通過語言進行溝通,通過協商達成共識。

政治實踐的主體間性問題引起關注源于原子化個人的孤立存在狀態,導致人的價值在政治實踐中難以實現。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尤其是法西斯主義表現出的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無視,促使更多學者關注政治實踐的主體間性問題。阿倫特揭示了人成為被處境規定的存在者,缺乏主體性和主體間性,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是復興公共領域,讓“復數的人”參與政治實踐。然而,她并未認識到現代性問題的真正根源,因而其解決途徑也不是根本性的。馬克思把問題的根源指向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社會化大生產促使實踐活動得到發展,而生產資料私有制阻礙社會關系的充分發展。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分裂是現代性的主要表現,經濟理性主導的市民社會“將個體定義為目光短淺、自私自利的自我,……在現代社會‘自由’屬于孤立的單子、個體,是為了保持他們與同伴之間的隔離狀態”*[英]伯爾基:《馬克思主義的起源》,伍慶、王文揚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頁。。具體而言,主體間性的缺乏表現為異化勞動。異化勞動是外在的、被迫的勞動,工人是資本家用于生產剩余價值的工具,勞動產品是異己的存在,人與人相異化反映了主體間性的缺失,在這樣的基礎上人的全面發展只是幻想,于是人與類本質相異化。走向共同體是個人發展的需要,人的依賴性決定了人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頁。的現實性本質。原子化的個人構成現代市民社會的前提,“隔離狀態”是資本邏輯在社會關系上的體現。資本的自我揚棄孕育著資本主義總體性超越的趨勢,這一超越需要通過無產階級革命的方式消滅資產階級,超越之后建立的新社會將實現個性的高度發展、社會關系的和諧。實現共產主義是解決主體間性問題的根本途徑,實現共產主義的政治實踐是馬克思追求的政治目標。

在當代語境中,馬克思的實踐概念是否具有主體間性成為爭論的焦點。海德格爾認為,馬克思將存在看作生產過程,這種生產是人自身的生產,這一觀點源于主體形而上學。其實他沒有認識到馬克思的實踐—社會關系的世界觀的豐富內涵。馬克思的實踐概念既有主體性維度,也有主體間性維度。生產實踐作為人的存在方式體現著主體性,在生產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社會關系則體現了主體間性。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包含主體間性的預設,在主體間性基礎上,人們作為主體進行生產實踐。作為類生活的生產實踐既把自然界視為實踐活動的對象,也在生產實踐中通過交往與他人結成社會關系,這就肯定了他人作為人的本質性存在。個體與他人的共同存在構成類存在,他人的存在是個體的類存在的前提和中介。如果在思想上認識到他人的存在對于自己的重要性,就會“相互承認”彼此的存在意義,從而實現自由和平等。由此再進一步,馬克思認識到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異化勞動導致了主體間性的異化即社會關系的對抗化、異己化,從而導致工人的主體性也無從實現。

在馬克思主義視野中,政治實踐包含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結構。政治實踐的主體是社會系統結構中居于統治地位的人,中介是權力,客體是社會關系,這就表現為“主體—中介—客體”的主體性結構。由于政治實踐的主體是群體,因而存在著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系的問題,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社會關系表現為“主體—主體”或“主體—中介—主體”的主體間性結構。主體性結構在于處理政治事務、進行政治管理,主體間性結構則在于推進參與型民主、進行政治交往。權力是主體性結構的中介,民主監督保證權力的正當實施。“實踐的自我關系則是通過另一個客我而成為現實的,這個客我從社會性‘我們’的主體間性視角對具有抵抗傾向的主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加以限制。”*[德]哈貝馬斯:《后形而上學思想》,曹衛東、付德根譯,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頁。主體間性維度將主我視為客我,使主體在運用權力的過程中能夠從他者的角度來衡量,促進民主監督和民主管理。語言是主體間性結構的中介,而語言本身也是實踐,其產生和使用體現著主體性和主體間性。如果每個人都把他人看作與自己一樣的存在,就為人與人之間實現平等提供了存在論基礎。以“語言理解模式”為出發點的交往理論揭示了主體自身和主體之間的認識視角和承認結構,從而克服了主體形而上學的缺陷。在政治實踐中,審視自我可以規避個人行動的風險,承認他人能夠推進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合理發展。

社會主義為個人自由與社會整合提供了條件,政治實踐的主體性與主體間性能夠充分體現。人民作為政治實踐的主體,不再是與統治階級相對立的群體,而是占有生產資料和擁有政治權利的主體。“人是最名副其實的政治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頁。這種“獨立”不是“物的依賴性”基礎上的異化,而是共同擁有財富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發展。社會主義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人們在政治實踐中實現自由和平等提供了根本性前提。人民民主的政治實踐是全體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生活,保證每個人參與政治生活的自由和權利,既體現政治實踐的主體性結構,也體現主體間性結構。人民民主的政治實踐追求的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前提是每個個體都實現自由全面發展。因而,個體與群體之間有著相通的關聯。“作為自我規定性的勝利,社會主義民主把人的鄰居、人的伙伴,由作為自身實踐的障礙轉變為一種必不可少的積極的共事者與互助者。”*[匈]捷爾吉·盧卡奇:《民主化的進程》,張翼星、夏璐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59頁。每個人都享有參與政治生活的權利,或直接或間接地表達自己的意愿,人與人之間是互助協作的關系,在民主的氛圍中實現自由和平等。

三、政治實踐的工具性與價值性

與主體性和主體間性雙重維度直接相關,政治實踐的工具性與價值性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關系到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實用性建構與規范性建構。馬克思政治實踐概念是否具有價值性維度,是當代學者爭論的焦點。阿倫特批評馬克思用勞動涵蓋了工作和行動,使純粹的政治實踐無法實現,而自由和平等的價值只有“去行動”才能實現,因而否定了馬克思的政治實踐概念特別是其價值性維度。由于阿倫特割裂了具體實踐形式之間、人類實踐活動與社會關系之間的有機聯系,也沒有認識到生產方式與人的全面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因而她對政治實踐的工具性并沒有進行深入剖析,她追求的政治實踐的價值性也無法得到真正實現。

在馬克思主義視野中,政治實踐的工具性維度體現在統治者使用政治權力以維護自身利益、鞏固統治地位。政治實踐的工具性早已有之,在古希臘城邦中它就作為統治者管理國家的手段存在著,在近代得到充分發展,霍布斯、洛克、盧梭等從不同的原因出發,都提出為國家權力訂立契約。啟蒙理性倡導人的價值,肯定科技的作用,然而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表現出了新變化,以科學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工具不僅統治自然而且統治人,人被技術所奴役,失去了革命的、批判的意識。現代社會被工具理性所主宰,“啟蒙過程從一開始就得益于自我持存的推動,但這種推動使理性發生了扭曲,因為它只要求理性以目的理性控制自然和控制沖動的形式表現出來,也就是說,它只要求理性是工具理性”*[德]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曹衛東等譯,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頁。。技術獲得了合理性,甚至發展為意識形態的統治工具。

馬克思對政治實踐的工具性做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闡釋,剖析了資本主義現代性主導下政治實踐的工具性實質。首先,資本主義政治實踐的工具性表現為權力的物化。權力是政治實踐的核心內容,權力掌握在誰的手里決定著政治實踐為誰服務。權力掌握在誰的手里是由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決定的。阿倫特推崇古希臘城邦的政治生活,但她只注意到了公共領域的存在,卻沒有認識到古希臘民主政治得以實現的真正基礎是公有制,也就沒有認識到現代政治危機的真正根源在于現代私有制。馬克思注意到物的依賴性隨著生產力以及人的權勢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從奴隸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物的依賴性已經主宰了現代社會,資本成為普照的光,“每個個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會權力”*《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頁。。權力的暴力形式和非暴力形式,既用于爭奪權力從而成為統治者,也用于鞏固權力從而維護政治統治。權力的物化是資本與權力的聯姻,是資本邏輯對政治領域的主宰,導致政治實踐的工具性戕害其價值性。然而,社會化大生產要求權力主體不斷擴大,與權力集中在少數掌握生產資料的人手里相矛盾,當這一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爆發革命。于是,政治實踐作為奪取政權的手段體現了另一層工具性內涵。

其次,資本主義政治實踐的工具性還表現為,以“自由”與“平等”的表象和觀念掩蓋剝削性生產關系。市民社會(流通—市場關系)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的表層結構。市民社會的流通—市場關系表現為交換價值,自由與平等以等價交換的表象掩蓋了生產關系中的剝削與階級對抗。“平等和自由不僅在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交換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換價值的交換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產的、現實的基礎。作為純粹觀念,平等和自由僅僅是交換價值的交換的一種理想化的表現;作為在法律的、政治的、社會的關系上發展了的東西,平等和自由不過是另一次方上的這種基礎而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9頁。資本主義在當代獲得了新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矛盾也得以緩解。盧卡奇繼承了馬克思的社會科學方法論,剖析了資本主義生產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社會關系,從而揭示了資本主義政治實踐是調整階級關系、以自由和平等的表象掩蓋和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實質。“自由與平等決不消失在過程中,而是在它們日益空虛的形式中逐漸填充著資產階級的利益和內容。”*[匈]捷爾吉·盧卡奇:《民主化的進程》,張翼星、夏璐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2-23頁。自由與平等本來是人的價值,本應是政治實踐價值性的體現,然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卻淪為了工具性的表現。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使政治實踐的工具性獲得了新內涵,政治實踐的價值性也得以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并非只是客觀描述自然界和社會,而是通過分析社會結構發現社會矛盾運動系統,進而揭示人類歷史發展趨勢,從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只關心人類的處境、關心人類解放、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發展,其中蘊涵的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訴求,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方面。”*陳先達:《問題中的哲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48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性的體現,是馬克思的最高價值目標,是社會主義的最高價值追求。然而,在資本主義制度的異化勞動中是無法實現的,只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已經獲得解放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確立,異化勞動的外在于人、摧殘人的“異化內涵”得以終結,代之以人的自我實現和自我解放的“解放內涵”,從而,勞動的“解放潛能”得以充分釋放。“實踐并不僅僅局限于勞動,不論是體力的還是智力的勞動,而且也開始被理解為社會行動,即一種革命力量,在此行動中,民主制度將社會關系和救贖政治轉變成人類創造性的表達和解放社會關系的表達。”*[美]麥卡錫等:《馬克思與古人——古典倫理學、社會正義和19世紀政治經濟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54頁。馬克思將“勞動”提升到“實踐”層次,提出實踐—社會關系的新世界觀,在社會主義生產實踐基礎上形成了超越于資本主義的、平等的社會關系。

社會主義政治實踐的工具性維度表現為人民使用政治權力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為政治實踐的公共性提供了根本性基礎,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國家權力真正掌握在人民手里。“整體理解的共產主義不僅改變人的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而且同樣改變人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道德的和科學的行為方式。”*[德]卡爾·洛維特:《從黑格爾到尼采》,李秋零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380頁。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總結了巴黎公社的經驗,為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基本理念,“公社的偉大社會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項具體措施,只能顯示出走向屬于人民、由人民掌權的政府的趨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頁。這一趨勢的發展從根本上說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要求,生產實踐的社會化決定了社會關系的社會化,要求權力主體的擴大化。國家政權收回到人民手里,就決定了要實行人民民主的政治實踐。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實踐正是將這些思想付諸實踐。中國共產黨除了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始終忠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我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全體人民管理國家,使用政治權力維護人民的主體地位,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要求。

社會主義政治實踐的價值性維度表現為通過人民民主的政治實踐實現自由人聯合體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最高命題,是其批判資本主義現代性的價值基點與建構社會主義現代性的最高目標,因而,也是當代中國現代性建構的核心目標。社會主義為這一價值目標的實現提供了途徑——人民民主的實現與公共性建構。從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不僅是觀念上的價值理念,而且成為現實中的價值狀況。“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聯系和觀念聯系的全面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1頁。當前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最高價值目標的具體表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著當代中國的社會規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實踐為這一最高價值目標的實現提供了現實土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闡發了社會主義的價值理念,當代中國現代性建構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規范進行調節,推進國家與市民社會的整合與統一,實現政治實踐的價值性。

由上可見,只有立足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現代性批判與超越的總體性視野,才能在實踐體系的總體性結構中開掘出政治實踐范疇,才能準確理解政治實踐概念的主體性與主體間性、工具性與價值性的雙重維度。闡明馬克思政治實踐概念的主體性與主體間性、工具性與價值性雙重維度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在理論上,有助于拓展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研究內容和話語體系,推進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當代建構。在實踐上,有助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更好地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在當代中國現代性建構中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體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從“我”到“仲肯”——阿來小說中敘述主體的轉變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4
一個半世紀后的卡爾·馬克思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人大建設(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技術創新體系的5個主體
中國自行車(2018年9期)2018-10-13 06:17:10
懷舊風勁吹,80、90后成懷舊消費主體
金色年華(2016年13期)2016-02-28 01:43:27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中文免费福利|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爱做久久久久久| 亚洲第一色视频|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色婷婷电影网|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国产毛片网站| 久久免费看片|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91久久精品国产|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欧美a在线|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9爱视频精品免视看| 天堂av综合网| 亚洲第一成年网| 亚洲无码91视频|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激情乱人伦| 伊人成色综合网|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www.91在线播放| 欧美综合激情|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欧美 国产 人人视频| 激情成人综合网| 99精品欧美一区|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在线欧美国产|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97在线免费|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青青草综合网|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日本91在线|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成人一区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在线国产三级|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午夜福利网址|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