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教師的教育工作很重要,我們總是這樣說。但是,我們可能也要有勇氣說:我們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畢業多年的學生偶爾邀請我參加紀念活動,聽學生回憶中學時代的一些事,每每令我意外:當年對我觸動極深的重要事件,學生卻沒有印象;我精心設計的有價值、有意義的活動,在他,不過是人生的一分鐘、五分鐘,成了過眼煙云,“想不起來了”。這是因為學生處在“受教育”階段,他不一定完全明白“教育”的意義;更何況在一個講求“成功”“實用”的環境中,不能直接形成利益的過程都會被認為是“無用功”,學生在各種干擾與壓力下自然會忽略教育的“示范”。
這樣看,有可能會讓教師感到失落——為了人的未來,教師用心去做的工作,在學生那里反應如此淡漠,我們今天的“認真”還有意義嗎?其實,恰恰因為這一點,我們更得努力去做。我做,是因為認識到所做符合教育要求,遵循規律,恪守常識;我尊重自己的職業,我只是盡個人的努力,以不枉職業責任。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有幾十位教師教過他,如果每個老師都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徒勞的,因此失望、懈怠,那“教育”在這個學生的眼中就會真的變成無價值,整個“教育”的狀態將會變得更糟糕。
至于學生如何認識教師的作用,我認為不必、也不能寄過高的期望。我們應當重視學生的學習,但教師不能,也不應把職業自信寄于學生的“教學評價”上。我曾在一些教師職稱評審材料中看到動輒幾十頁的“學生評價”,這些“評價”真的出于學生內心嗎?這種評價會不會給學生造成負面認識?同樣,我也看到,一些學生對學校組織的“教學評估”不負責也不認真——有些是因為不了解評價項目的含義和標準,隨意性比較大;有些學生“重教輕學”,過于重視分數,評價不夠客觀。學生評價未必準確,而學校若僅以此來衡量教師,有可能造成師生的隔膜;而教師若將職業自信建立在學生評價上,則可能放棄教育原則,取悅學生。再有,教師“和學生關系親密”,這名教師是不是就一定優秀?也許并不那么簡單。學校就是學校,教師就是教師,教師果真“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或許正是錯誤的職業認識;如果學校讓教師成為學生的保姆,將是更糟糕的選擇。中國教育文化遺存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這代教師反思。
反思自己經歷,我想到,教師必須始終保持職業的自尊自信和職業精神,但同時也應明白,教育所能做的事是有限的。我們的教育只是為他打了點“底子”,憑這有限的基礎走上社會,在未來的生活中能走多遠仍然值得懷疑。我們不能忽視群體和社會的影響。因此,教師自身不能高估教育的作用,不能把學生在未來出現的積極狀態都當作教育的成果。若如此,那學生作為社會人,其品格學養的欠缺也必然會被當作教育的失誤,我們有沒有能力承擔這樣的責任?現在,但凡社會有什么負面現象,人們都指責“教育出了問題”,至于教育為什么會“出問題”,教育受什么控制和影響,則無人深究了。如果有學生說“我外語差,是因為某老師曾批評過我缺乏天賦”,我未必認為那位老師要負全部責任,也可能這名學生有性格缺陷。學生過于重視教師作用,他就有可能“輕學”,他也很難“會學”。
總之,教師不能認為自己的作用是無限的。學生在漫長的學習道路上不斷地遇到善于學習的教師,見到努力工作的教師,他因此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一些大問題,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