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路平,王永喜,王耀建
(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38)
近年來海南旅游業發展快,大規模的熱帶雨林開發時有發生,熱帶雨林景區開發多在生態環境很好的小流域進行,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水土流失極易造成河道淤積、河流水質下降,影響防洪能力,并直接威脅到周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根據熱帶雨林區小流域水土流失特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呀諾達小流域作為國家5A級景區開發后,項目區內道路沿線邊坡大面積裸露,部分植被遭到破壞,河道淤積嚴重,生境遭到破壞,與周邊景觀極不協調。為解決景區開發引發的水土流失所致的環境問題,受景區建設單位委托我們對項目區水土流失治理進行了規劃。本項目將水土保持融入熱帶雨林景觀,各項措施注重與周邊環境相協調[1-2],對促進熱帶雨林區小流域開發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減少景區開發造成的水土流失有積極作用。
呀諾達小流域位于呀諾達熱帶雨林景區內部,流域面積5.45 km2,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植物覆蓋率達85%,植被屬于丘陵溝谷熱帶雨林類型,天然次生林以樟科、殼斗科及桃金娘科植物為主,人工林主要為橡膠林及少量的防護林和果木林,其中橡膠林占比較大,其次為果木林,包括龍眼、杧果、荔枝等經濟林木。該地區有維管植物104科378屬703種,其中蕨類植物有14科21屬34種,被子植物有88科355屬664種。保護植物有野生荔枝、龍眼、海南韶子、細子龍、海南大風子、海南蘇鐵、毛茶、白木香、青梅和蝴蝶樹等,在703種植物中,有青梅、蝴蝶樹、野生荔枝、野生龍眼、細子龍等多種海南熱帶雨林代表種。土壤類型為磚紅壤,主要為母質花崗巖,也有少量板巖、石英巖和礫巖。土地上沙下黏,土壤容重大、空隙度偏小,有機質平均含量1.76%,全氮含量0.075%,速效磷、鉀極為缺乏,開墾后土壤有酸化的趨勢。年均氣溫25.7 ℃,年均降水量1 800 mm。流域內有合口河、南林河,兩者匯入藤橋西河,再匯入下游赤田水庫。
呀諾達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成因包括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3]。與其他地區相比,項目區山高坡陡,建設用地匱乏,雨水充沛,溝壑眾多[4],滑坡災害問題日益嚴重[5]。呀諾達小流域所在區域大雨、暴雨、大暴雨在雨季經常發生,為水土流失的產生提供了充足的動力,流域內山地丘陵綿延起伏,也為水土流失的發生發展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3];流域內地表土壤以磚紅壤為主,而磚紅土壤本身的抗蝕性較差加劇了土壤流失,林草植被、枯枝落葉和植物根系也密切影響著水土流失強度[6]。熱帶雨林在維持區域生態環境中有巨大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森林凋落物及根系對防止水土流失和涵養水源尤為重要[7],但景區建設活動破壞了部分熱帶雨林原生結構。當地的順坡耕作、不合理的房屋建設、公路開挖等一系列人為活動,會擾動土地、改變地形地貌、破壞植被,成為觸發和加劇水土流失的主要誘因[3]。
突出生態修復,多種措施并舉,是實現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最佳途徑[8]。各項措施應與生態保護、景觀建設、林地保護相結合,盡量接近自然原生態,不破壞現有生境。
根據各治理區的生態環境、水土流失程度、地理位置,進行分區治理。對植被較好、水土流失較輕的區域,以不干擾為原則,進行封育保護。對因景區建設而造成嚴重破壞的邊坡區,采取先以工程措施治理保證邊坡安全,后進行邊坡生態修復的防治方式。對于因墾殖造成一定破壞的林區,則選擇補植合適的樹種,以增加生物多樣性,促進群落結構穩定,使其逐漸接近自然。結合景區建設布設各項水土保持措施,位于核心景區的各項措施應在發揮水土保持及生態修復作用的同時兼具展示作用,使游客在參觀的同時對水土保持的重要作用有所了解。
針對呀諾達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成因與特點,以生態修復、生態治理及生態保護為手段,結合治理實際,有針對性地總結出4種典型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3.2.1 植被恢復
研究表明,在熱帶雨林不同墾殖利用方式中,混合林較單植橡膠等樹種,可減少水土流失20%以上,較種植農作物可減少水土流失90%以上[9]?;诖耍瑢ζ露刃∮?5°的區域,以保育為主,輔以人工干預的治理措施。具體做法是局部補種熱帶雨林植物,豐富群落層次和植物種類,逐漸恢復成植物種類豐富、群落結構穩定、生物多樣性較高的多層混交的熱帶雨林植被群落,促進其自然演替。植物的選配原則是:①充分考慮水資源的平衡,選擇耐澇樹種;②堅持以鄉土樹種為主,地帶性植被類型優先并兼顧植物多樣性的原則;③優良速生樹種和慢生樹種平衡配置,做到以短養長、以長補短、長短結合。主選植物種有高山榕、小葉榕、青梅、青果榕、秋楓、菠蘿蜜、陰香、潺槁木姜子、黃樟、華潤楠、大黑桫欏、桫欏、橄欖、白藤等。
3.2.2 封育保護
對坡度大于25°或土層厚度小于25 cm但植被狀況較好的區域,設置封禁標牌。封禁標牌的設置遵循以下原則:①設置于封禁區域的出入口、路旁等人為活動比較頻繁的區域;②封禁標牌明確封禁范圍、封禁管理規定或管護公約等;③每個封禁區域至少設置封禁標牌1處;④封禁標牌的形狀、規格與材料與當地景觀相協調。林草破壞嚴重、恢復比較困難的區域設置與當地景觀相協調的護欄、圍網等。
3.2.3 生態護坡
對裸露或者存在水土流失隱患的邊坡采取植物措施輔以工程措施的綜合治理。
坡面水系及配套工程包括截水溝、排水溝、沉沙池和道路。排水溝與景區道路結合布置,沉沙池布置在截水溝與排水溝的連接處。山坡坡度不大時,截水溝采用梯形斷面,山坡坡度較大時截水溝采用矩形斷面,跌水每層高度取200~300 mm。截水溝、跌水的材質根據場地條件就地取材,采用漿砌石結構。
在場區內存在一定高差的地段布設生物磚排水溝,在坡度較緩的地方采用生態草溝,這兩種排水溝形態更接近于自然。排水溝根據沿線地形和地質條件布設,并與沿線的地面坡度相近,以減少開挖量。主要施工內容有土方開挖、回填、漿砌石等。施工以人工為主,小型機械為輔。
根據坡面面積、坡度、所處位置的不同,同時配合景區建設,共采取了8種生態護坡方式。分別為喬草護坡、拱形梁植草護坡、干砌石植生槽護坡、噴草灌護坡、木樁護坡、鐵絲石籠植草護坡、客土噴混植生護坡和掛網噴混植生護坡,總護坡面積為22 000 m2。石籠護坡及木樁護坡主要集中在河道兩岸,并對木樁進行防腐處理;大于70°的軟巖及土石混合高陡邊坡采用掛網噴混植生護坡;小于70°的軟巖邊坡采用噴草灌護坡和客土噴混植生護坡;景區道路施工造成的邊坡,主要采用拱形梁植草護坡、喬草護坡及干砌石植生槽護坡。護坡植物要求根系發達、落葉量大或固氮能力較強,且具備耐貧瘠、防污染、抗病蟲、適于自然生長的特點。
3.2.4 溝道治理
為減少徑流中的沙石量和調節雨季洪水流量,在有季節性水流的河溝內,選擇口小肚大的部位建攔沙壩。本項目漿砌石攔沙壩長90 m,壩高3.5 m(壩基厚度1.5 m,攔水深度1 m,水上高度1 m),壩頂寬度3 m,壩底寬度5.63 m。
為防止溝床沖刷及泥沙災害,本項目利用現狀地形在溝道中適當位置設置3種谷坊用來防治水土流失,分別為樹樁編籬谷坊、木谷坊和鐵絲石籠谷坊。
樹樁編籬谷坊。在定線清基后,開挖深、寬各0.5 m的溝槽一道,其長度應保證切入溝坡1 m;用從溝內取出的土修筑下方的海漫,其長度為谷坊高度的1.5倍。挖好溝槽之后,沿上下兩側各栽植一行長1.5 m、直徑為5~10 cm的樹樁,樁距20~25 cm,插入土中0.5 m。埋樹樁時,應盡量避免傷及樹樁外皮,并使芽眼向上。
木谷坊。項目區木料來源豐富,適宜采用木料谷坊。木料谷坊具有施工簡單、費用低廉等特點,在森林覆蓋率高的國家如日本、奧地利等均有這種谷坊分布。在有長流水的溝道中,應對木料先進行防腐處理,再行施工。
鐵絲石籠谷坊。這種谷坊的特點是有一定的彈性,在溝底發生沖刷后,能自動沉降,繼續起保護溝床的作用。用竹子編成籠子,用10號鐵絲固定,格眼6~12 cm,籠長10 m以下,直徑為0.3~1.0 m。谷坊防御暴雨標準采用20年一遇6 h最大降雨。
本項目于2012年11月開工建設,施工建設期為6個月,自然恢復期為1年,水土保持監測時段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4月,共18個月。監測方法采用樁釘法、侵蝕溝樣方法、沉沙池沉積泥沙稱重法、植被調查法。監測的內容主要為各項防治措施的面積、數量、質量,植物措施的成活率、生長情況,工程措施的穩定性、完好性和運行情況。
監測結果顯示,項目區水土流失整體上得到控制,土壤侵蝕強度降低到輕度至微度水平,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基本得到治理,治理度達到95%以上,林草覆蓋率達90%以上,植被生長良好、成活率達到95%以上,排水、沉沙、護坡等工程措施保存完好、運行良好。項目區溝道沖刷得到治理,道路邊坡得到保護,環境得到改善。通過植樹造林和封禁治理,現有林地的郁閉度良好,充分發揮了林地涵養水源的功能,保護了下游水庫水質。
海南省赤田水庫水源保護區呀諾達小流域水土保持項目,對景區開發造成的裸露邊坡進行了全方位的生態修復,并在溝道中采用了適當的攔沙措施,對現狀植被以保育為主,適當進行了人工干預。項目對山體原有植被進行了相應的林相改造,增加了物種多樣性,豐富了植物景觀,其形成的植物群落將對降水、地表徑流進行再分配,對土壤結構和物理性質進行改良,可充分發揮森林生態系統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改善水質、凈化環境的生態效益。
目前所采用的水土流失防護措施,景觀效果一般,如何提高水土保持措施的觀賞性并使之與景觀建設更緊密結合還有待進一步探討。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各類工程措施,如格構梁、漿砌石排水溝等,雖安全性較高,但占地面積較大,不利于植被生長,因此進一步研究其替代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永宗. 我國土壤侵蝕研究工作的新進展[J].中國水土保持,1989(9):7-11.
[2] 吳煜禾,周慶峰,符傳君,等. 熱帶雨林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規劃與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14(9):12-14.
[3] 陳曉斌,吳煜禾.三亞市城市水土流失特點與危害[J].北京水務,2017(4):44-47.
[4] 劉木蓮.海南熱帶雨林景區開發自然環境問題及原因分析[J].區域經濟,2012(10):13-15.
[5] 項文,李光范,胡偉,等.基于改進主客觀賦權法的熱帶雨林生態型滑坡防治決策研究[J].路基工程,2016(6):1-5.
[6] 饒恩明,肖燚,歐陽志云,等.海南島生態系統土壤保持功能空間特征及影響因素[J].生態學報,2013,33(3):746-755.
[7] 燕東,李意德,許涵,等.海南島尖峰嶺不同采伐方式熱帶雨林凋落物持水特性[J].水土保持通報,2011,31(2):57-67.
[8] 王新.貫徹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新思路 提高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新水平[J].水利科技,2007(2):18-20.
[9] 汪匯海,馬渭俊,鄧純章,等.滇南熱帶雨林的開發利用與水土保持的相互關系[J].林業科學,1982,18(3):245-256.
[作者簡介] 邢路平(1988—),女,內蒙古開魯縣人,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相關工作。
[收稿日期] 201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