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慶海
中國保險學會
?
氣象災害與天氣指數保險研究
姚慶海
中國保險學會
(一)氣象災害嚴重影響我國農業生產
我國地處東亞季風區,是世界“氣候脆弱區”之一。而農業則是氣候變化最敏感的領域之一。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的農業氣象災害不僅類別多、范圍廣,而且活動頻繁,造成的損失非常大。就種類而言,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的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洪澇、臺風、冰雹、低溫雨雪災害等。我國氣象災害的主要分布情況和損失情況如表1、表2所示。
(二)2014年我國農業氣象災害典型事件
2014年,我國氣候相對平穩,但北方部分農區遭遇近5年最重夏伏旱,南方局部地區暴雨洪澇多;臺風活動偏少,但登陸強度大,沿海地區農業漁業生產遭受嚴重損失;北方低溫霜凍造成經濟林果和畜牧業生產損失較重。具體情況如下:

表1 我國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的地區分布及危害

表2 近年來我國氣象災害受災損失情況
資料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歷年《中國氣象災害年鑒》
1.7—8月北方地區干旱災害
7月始,東北、黃淮、江漢、西北地區東部和華北地區等地干旱迅速發展,8月上旬達到峰值。據初步統計,河北、內蒙古等15個省區市8323萬人受災,1077萬人因旱災而需要生活救助,其中624萬人因旱而飲水困難需救助;農作物受災面積13128千公頃,其中絕收2371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687.6億元。
2.7月中旬南方洪澇災害
7月11—17日,西南至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出現強降雨過程,多地發生極端降水事件。據統計,江蘇、浙江等12省區市1476萬人受災,78人死亡,79.1萬人緊急轉移安置;農作物受災面積791.9千公頃,其中絕收140.1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86.2億元。
3.“威馬遜”臺風
“威馬遜”臺風是1973年以來登陸華南地區的最強臺風,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登陸廣東、廣西的最強臺風。受其影響,廣東、廣西、海南、云南多地出現狂風暴雨天氣,引發洪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造成上述4省(自治區)1208萬人受災,73人死亡,71.4萬人緊急轉移安置;農作物受災面積1957千公頃,其中絕收245.1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448.9億元。
4.“鳳凰”臺風
截至2014年9月24日9時,“鳳凰”臺風已造成浙江寧波、臺州、溫州等6市35個縣125.4萬人受災,29.3萬人緊急避險轉移;70余間房屋倒塌,160余間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39.5千公頃,其中絕收2.8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9.5億元。
5.獐子島“扇貝門”事件
2014年9月,受北黃海異常的冷水團影響,全國漁業旗艦企業——獐子島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水底播海域蝦夷扇貝遭遇滅頂之災,公司遭受重大經濟損失,前三季度業績“大變臉”,由盈利變為虧損約8.12億元。
(一)農業保險穩步發展,服務社會經濟能力不斷提升
近年來,中央大力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取得積極進展(圖1)。目前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農業保險市場。數據顯示,2007—2013年,農業保險累計提供風險保障4.07萬億元,向1.2億戶次農戶支付賠款759億元。
(二)天氣指數保險的優勢
傳統農業保險在推廣中常常會遇到逆向選擇、道德風險、交易成本較高等局限,在此背景下,我國考慮引進天氣指數保險。天氣指數保險是指將一個或者幾個對保險標的具有主要影響的氣象要素(例如光照、氣溫、降水、風速等)形成的天氣指數,與保險標的產量或者效益的損失(或者災損率)結合起來,依據不同指數等級對災害損失進行賠付的保險形式。在一定條件下,天氣指數保險相比傳統農業保險有以下幾點優勢:
1.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天氣指數保險合約是標準化的,對農戶的賠付基于平均賠付率,能夠較大限度地降低信息不對稱,從而抑制逆向選擇;賠付依據客觀計量的天氣指數數據,不受農戶主觀行為的影響,大大降低了農戶的道德風險。
2.降低保險成本
天氣指數保險的觸發條件是客觀的指數, 不需要針對單個投保農戶的實際損失進行現場查勘定損,簡化了賠付程序;不需要針對單個農產品進行風險監測,降低了交易成本。

圖1 2004-2013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
3.提高透明度
天氣指數保險的賠付依據是經過審核的氣象站數據,氣象站的監測數據一般會通過終端氣象監測系統定時向公眾查詢平臺發布,極大增強了信息的透明度。
4.擴大保險范圍
從微觀使用者來說,可以幫助單個農戶來管理生產風險;從宏觀來講,針對國家可能面臨的巨災風險,在具有相同或類似氣候條件的國家之間可以共同建立巨災天氣風險分擔機制,例如加勒比巨災風險基金(CCRIF)。
指數保險研究最早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開展,加拿大是發達國家中天氣指數保險推廣較好的,發展中國家則是指數保險實踐最為深入的地區。從1998年開始,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就開始在尼加拉瓜、摩洛哥、智利、烏克蘭、印度、蒙古等發展中國家開展天氣指數保險產品的推廣及試點工作。從這些試點國家來看,目前開展最好的是印度。
(一)加拿大的天氣指數保險
加拿大天氣指數保險主要有3種不同類型。
氣溫保險:主要考量溫度與農作物生長速度及產量之間的關聯度,如果從5月到第一次霜降期間,該區域氣溫比前3年平均氣溫低2℃以上,保險公司就會依據保險合同進行賠付。
衛星云圖濕度保險:依據為投保當年衛星云圖監測的濕度數據,如果該數據比過去3年平均值低80%以上,保險公司就會賠付。
降雨不足保險:農戶可以選擇農作物生長過程中任意月份組合,如果當年的降水量低于過去3年平均值的80%,保險公司就會賠付。
(二)印度的天氣指數保險
印度是農業大國,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多的國家。印度季風氣候顯著,農業生產面臨著較高的天氣風險。
1.印度天氣指數保險的開展情況
2007年,印度開始推廣天氣指數保險計劃,并且規定推行天氣指數保險計劃的地區不能再推行國家農業保險計劃。在繳費安排上,農戶為小麥和其他糧食作物等投保的天氣指數保險,需要分別繳納1.5%和2%的保費,政府則為投保的經濟作物提供保費補貼(表3)。

表3 天氣指數保險計劃下的經濟作物保費補貼
資料來源: Clarke. Mahul. Rao.&Vema,2012。
2.印度天氣指數保險的運作模式
首先,由保險設計單位負責天氣指數保險的設計等技術工作;其次,保險公司為保險承保人,負責銷售推廣;再次,由瑞士再等機構提供再保險。印度是發展中國家中第一個成功實施農業保險再保險的國家,在開展初期,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會提供一些必要的援助;隨著計劃的推進,印度政府為保險機構承保的經濟作物提供一部分保費補貼。
印度天氣指數保險的運作模式大致如圖2所示。
3.印度天氣指數保險的實施效果
印度天氣指數保險的主要特色是將貸款和保險捆綁在了一起,向微型金融機構貸款的農戶被引導購買保險。在印度政府的推動下,印度天氣指數保險得到了農戶的支持,在平滑農戶收入、管理天氣風險、降低微型金融機構債務違約率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表4)。
(一)我國天氣指數保險的開展情況
近年來,我國天氣指數保險試點不斷增多,覆蓋的范圍也逐漸擴大。截至2014年5月,全國正在實施和預備實施的天氣指數保險品種有9種,區域集中在中東部地區,保險保障范圍涵蓋了水產養殖業和種植業(表5、表6)。

圖2 印度天氣指數保險運作模式

表4 印度的天氣指數保險市場發展情況
注:1.商業保費包括農戶繳納的保費和政府補助的保費; 2.只計算雨季的支出; 3.僅指參與天氣指數保險計劃(WBCIS)的統計。 資料來源:Clarke, Mahul, Rao, &Verma, 2012

表5 我國開展的天氣指數保險品種概況(截至2014年5月)

表6 2013年安徽省天氣指數保險險種的經營情況
2013年,安徽省投保水稻高溫熱害天氣指數保險的受災較嚴重地區,農戶投保時僅支出2.6元/畝,而保險公司向投保農戶支付了39.6元/畝的賠付。
(二)天氣指數保險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氣象及損失數據收集難
天氣指數保險產品的設計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就是需要長時間穩定的歷史數據。
目前氣象數據相對完善,同時,氣象部門在試點區域免費安裝了設備,但在天氣指數保險大范圍推開后,氣象設備的成本會提高,有可能面臨數據收集難的情況。
在產量、損失數據方面,統計局的農調隊能提供大區域、大范圍數據,但天氣指數保險需要小范圍的產量、損失數據,且沒有歷史積累,對保險產品的設計造成較大的影響。
2.基差風險(Basis Risk)
基差風險是天氣指數保險固有的不足。基差風險有以下兩個潛在來源:
(1)損失原因可能是非天氣因素,如病蟲害等,造成的損失卻需要保險公司賠付;
(2)不同農戶之間都具有相同的賠付率,可能產生損失和賠付不一致的現象。例如,遭遇風災時,同一片區域內,迎風坡和背風坡的損失可能完全不一樣,但賠付率相同。
(一)明確天氣指數保險的政策地位和功能
天氣指數保險是對傳統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創新。為了穩定農業生產、保障農戶收入以及規避傳統農業保險存在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政府及相關主體應當高度關注天氣指數保險的優勢和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
(二)選擇合適的區域開展天氣指數保險試點
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傳統政策性農業保險為主的農業保險市場格局。在傳統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較為成熟的地區推廣天氣指數保險,可能出現推廣和改革成本較高等問題。為此,可以選擇在傳統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相對薄弱甚至是空白的地區,以替代或者補充的形式試點實施天氣指數保險。
(三)選擇合適的品種開展天氣指數保險試點
傳統政策性農業保險主要保障糧食作物等關系國計民生發展的戰略性農產品,對經濟作物的保障力度不足。特色經濟作物受自然風險影響較大,單位經濟價值較高,因此,應該加強經濟作物天氣指數保險試點推廣。
(四)加大天氣指數保險發展的財政支持力度
1.中央財政給予保費補貼支持
天氣指數保險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單靠地方有限的財力支持,保險的推廣和保險金額的提升難度大,中央財政的保費補貼必不可少。
2.支持氣象監測基礎設施改善
氣象監測基礎設施是氣象數據獲得的硬件條件,應當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密度和儀器精度,發揮其在天氣指數保險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
3.支持保險產品的設計開發
近年來針對天氣指數的保險產品開發較少,主要是由于公司在產品研發中的投入成本較高,需要國家通過科技立項的方式予以支持。
(五)進一步提升農戶風險意識和產品認知
農戶的風險意識淡薄和對保險產品認知水平低是造成農戶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因素。所以應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知識宣傳,增強公眾風險保障意識。同時,保險公司與地方政府聯合,通過加強發放宣傳冊、噴涂墻體廣告等方式,增強公眾對天氣指數保險產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