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枝 熊錦梅 林善群
(廣東省陽春市人民醫院婦科 陽春529600)
腹直肌分離為妊娠后期子宮的增大使腹壁擴張延伸,腹白線拉伸變薄,腹直肌松弛所致。臨床統計指出[1],產后約60%以上患者會出現腹直肌分離,多數患者可自行恢復,部分患者產后半年腹直肌仍不能回到原先位置,以腰背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自主訓練是臨床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主要方式,但部分患者訓練依從性及積極性較差,難以取得滿意療效。仿生物電理療法主要通過電流刺激腹部肌肉達到放松肌肉、震顫肌肉效果[2]。本研究旨在探討腹部仿生物理療法在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中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9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常規組各49例。治療組年齡20~43歲,平均年齡(28.7±6.2)歲;孕次 0~4 次,平均孕次(1.3±0.6)次;經陰道分娩33例,剖宮產16例。常規組年齡21~42歲,平均年齡(28.5±6.8)歲;孕次 0~5 次,平均孕次(1.2±0.5)次;經陰道分娩30例,剖宮產1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經體格檢查,測量腹直肌分離距離>2 cm,確診為產后腹直肌分離;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有產褥期感染、胃腸粘連等其它疾病患者;無仿生物理療治療指征患者;依從性較差及治療期間退出或失訪患者。
1.3 治療方法 常規組采取自主訓練治療。囑患者每日在家自行站姿收腹、跪姿伸腿、抬腿、蹬腿等康復運動,15~20 min/次,2~3 次 /d。治療組采取腹部仿生物理療法治療。使用美國PHENIX神經肌肉治療儀器。采用 A1+、A1-、A2+、A2-、B1+、B1-、B2+、B2-電極通道,粘性電極,分別于腹部兩側腹橫肌、腹直肌、腹外斜肌粘貼,選擇腹直肌分離程序,設定合適的電流強度,以患者能夠耐受的最大水平為宜,30 min/次,1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1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標準 (1)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背部疼痛程度,10分表示劇烈疼痛,0分表示無疼痛,由患者主觀評定。(2)測量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腹直肌分離距離。(3)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顯效:腹直肌距離≤2 cm;有效:腹直肌分離距離較治療前縮小≥1 cm,但未恢復正常;無效:腹直肌距離較前縮小<1 cm。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腰背部疼痛評分、腹直肌分離距離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腰背部疼痛評分以及腹直肌分離距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腰背部疼痛評分、腹直肌分離距離均低于常規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腰背部疼痛評分、腹直肌分離距離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腰背部疼痛評分、腹直肌分離距離比較(±s)
組別 n 腰背部疼痛(分)治療前 治療后腹直肌分離距離(cm)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常規組49 49 tP 4.6±1.0 4.5±1.2 0.448 1 0.655 1 2.0±0.3 2.8±0.6 8.348 0 0.000 0 3.9±0.8 3.8±1.1 0.514 7 0.608 0 1.8±0.3 2.2±0.4 5.600 0 0.000 0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臨床療效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正常人體雙側腹直肌距離應<2 cm,妊娠期隨著胎兒在宮內生長,子宮擴大,腹腔臟器發生移位,腹壁承受的機械性壓力增長,腹白線拉伸變薄,腹直肌松垮,腹直肌間距離增大,從而產生腹直肌分離。幾乎所有妊娠晚期女性均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腹直肌分離,多數患者可在分娩后自行恢復,無典型臨床癥狀,但部分患者分娩后恢復不理想,影響患者腹壁正常解剖結構和功能以及軀干、骨盆穩定性,引起腰背部疼痛,嚴重者可導致腹壁疝形成。功能訓練為臨床治療腹直肌分離的主要方法,通過患者有意識地進行自主訓練有助于增強腹壁的肌肉力量,但若患者自主訓練方式不正確或未按時按量完成訓練,易影響患者治療效果。韋瑞敏等[3]在腹直肌分離患者中采用盆底神經電刺激配合常規康復按摩訓練在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中治療獲得顯著臨床療效。王影等[4]在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中采用電刺激治療,顯著提高患者臨床療效。蘇園園等[5]在人工流產術后采用仿生物理療方法促進子宮恢復,相對自然恢復患者獲得更為顯著臨床療效。仿生物理療法為臨床康復訓練常用方法,主要通過電刺激使腹部肌肉被動收縮,對肌群強化訓練,以達到與自主訓練相同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腰背部疼痛評分、腹直肌分離距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腰背部疼痛評分、腹直肌分離距離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治療組臨床療效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說明仿生物理療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的效果明顯優于自主訓練,有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綜上所述,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采用腹部仿生物理療治療,能夠有效提高臨床療效,臨床應用價值高。
[1]Criss CN,Petro CC,Krpata DM,et al.Functional abdominal wall reconstruction improves core physiology and quality-of-life[J].Surgery,2014,156(1):176-182.
[2]劉明娟,姚明,黃兵,等.體感誘發電位刺激儀和視覺模擬量表用于術后疼痛評估的比較[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6):948-950
[3]韋瑞敏,肖霞,呂麗清,等.盆底神經肌肉電刺激配合康復按摩促進產后腹直肌分離療效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21):4361-4364
[4]王影,張潔,馮艷霞,等.電刺激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的效果觀察[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7,13(2):218-221
[5]蘇園園,曹麗,韓燕華,等.仿生物電療法促進藥物流產后子宮修復的臨床研究[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5,23(10):684-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