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彩霞 王丁倉
(河南省鄭州頤和醫院 鄭州450047)
胸痹是指發生于胸骨中上段及心前區,以發作性悶脹感、疼痛、壓榨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在西醫中相當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1]。本研究為明確參苓白術散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治療胸痹的臨床療效,選取我院42例患者進行觀察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9月~2017年8月我院診治的胸痹患者8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2例。研究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41~70歲,平均年齡(61.26±5.29)歲;病程 3個月 ~14年,平均病程(7.31±1.72)年。對照組男20例,女22例;年齡 42~70歲,平均年齡(61.29±5.25)歲;病程 5個月~13年,平均病程(7.51±1.74)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中關于胸痹的臨床診斷標準[2];臨床資料完整,無意識障礙者;自愿參與本研究,且簽訂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入組前接受過其他治療;對本研究相關藥品過敏者;治療依從性較差者;合并認知障礙等精神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西藥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 J20130078)口服,100 mg/次,1次 /d;單硝酸異山梨酯片(國藥準字H10940039)口服,1片 /次,2次 /d。
1.3.2 研究組 給予參苓白術散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治療,方劑組成如下:炒白術、黨參、蓮子、山藥、大棗、薏苡仁、全瓜蔞各20 g,薤白、白扁豆、茯苓、陳皮各15 g,法半夏、桔梗、砂仁各10 g,甘草8 g。加水煎煮,取汁200 ml,1劑/d,分早晚2次服用,用藥期間可隨癥加減。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14 d。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3]如下。顯效:胸痛、胸悶、氣短等癥狀消失,心電圖正常;有效:胸痛、胸悶、氣短等癥狀減輕,發作間歇期延長,次數減少,心電圖有所改善;無效:胸痛、胸悶、氣短等癥狀及心電圖均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率=(有效+顯效)/總例數×100%。(2)比較兩組臨床癥狀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胸悶、胸痛、喘促、頭暈目眩、疲倦乏力、咳吐痰涎、善太息、噯氣、失眠、多夢等十項癥狀變化,分為重、中、輕、無四級標準,分別賦值3分、2分、1分、0分,評分越低表明病情越輕。
1.5 統計學方法 將此次研究所得數據輸入SPSS20.0統計學軟件,用%表示計數資料并進行χ2檢驗,用(±s)表示計量資料并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癥狀積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對照組4 2 4 2 t P 2.3 8±0.3 4 2.3 9±0.3 0 0.1 4 3>0.0 5 0.2 9±0.0 5 1.1 7±0.1 2 4 3.8 7 0<0.0 5
2.2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6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33%,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胸痹是由于心脈瘀阻,加上肝臟、脾臟、肺臟、腎臟等重要臟器失調的影響,可加重胸痛等臨床癥狀[5]。現代西醫主要給予擴張血管、鎮痛等藥物治療,但療效不佳。而中醫采用參苓白術散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療法,可從根本上進行調理,平衡臟腑陰陽、疏通血脈,療效確切,但缺乏充足的治療依據。
中醫學認為[6],應以健脾化痰為先導治療,隨后佐以祛瘀。參苓白術散為中醫治療脾虛濕盛證的經典方劑,方中茯苓、白術、人參屬于君藥,有健脾、益氣、滲濕之功效,配伍蓮子和山藥,可增強藥效;薏苡仁、白扁豆有滲濕化痰止瀉之功效,砂仁和胃醒脾、運氣化濕,從而達到“補而不滯”的目標[7]。此外,桔梗開宣肺氣,可四布津液而不滯,并以甘草調和諸藥,可共奏化痰、祛濕、健脾之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癥狀積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癥狀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參苓白術散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治療胸痹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心功能,有利于疾病的轉歸和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張曉慶,王海軍.瓜蔞薤白半夏湯改善痰濁閉阻型胸痹心痛患者胸悶、心悸等中醫證候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11):69-70
[2]吳勉華,王新月.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16-125
[3]王階,何慶勇,邢雁偉.冠心病心絞痛中醫療效評價標準的文獻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2):174-177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8-73
[5]李洋.淺談胸痹的發病機制與治則[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1):100
[6]王士兵.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桃紅四物湯聯合西藥治療痰阻血瘀型胸痹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6,30(7):52-54
[7]徐智娟,蔡嵩,陳文實.參苓白術散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治療胸痹臨床觀察[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5,40(9):1228-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