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潔
(河南省洛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洛陽471000)
顱腦損傷是暴力作用于頭部引起的損傷,后果嚴重且預后不佳,嚴重者可危及生命。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死亡率較高,由于持續昏迷無法經口進食,易出現負氮平衡、低血糖等繼發表現,影響康復[1]。因此營養支持對于患者來說非常重要,臨床常用的營養支持方式主要包括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同時良好的護理干預也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2]。本文旨在探討呼喚式護理干預聯合腸內營養支持應用于重型顱腦損傷致昏迷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2月~2017年1月洛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致昏迷患者12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4例。對照組男38例,女26例;年齡36~69歲,平均年齡(48.5±8.4)歲;損傷類型:開放性損傷8例,閉合性損傷56例;受傷原因:車禍31例,高空墜落20例,刀砍13例;硬膜外血腫30例,硬膜內血腫24例,腦內血腫10例;受傷至入院時間2~6 h,平均時間(4.1±0.6)h。研究組男42例,女22例;年齡34~68歲,平均年齡(48.7±8.2)歲;損傷類型:開放性損傷10例,閉合性損傷54例;受傷原因:車禍29例,高空墜落23例,刀砍12例;硬膜外血腫27例,硬膜內血腫26例,腦內血腫11例;受傷至入院時間2~5 h,平均時間(4.0±0.5)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有明確的頭部傷;格拉斯哥昏迷(GCS)評分≤8分;排除心肝腎等重要器官損傷者,受傷前有重要器官器質性病變、聽覺器官及傳導受損嚴重者。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兩組患者在急性期合理擺放體位,并定時變換。對照組給予腸外營養支持聯合常規護理干預。(1)腸外營養:以146.3 kJ/kg為標準并建立靜脈通道,能量由葡萄糖和脂肪乳組成,比例為1.2∶1,蛋白質通過8.5%復方氨基酸(國藥準字H20057839)補充,并給予適量維生素、微量元素,劑量為0.25 g/(kg·d),將營養物質配置成全營養液,裝入3 L聚乙烯袋中進行靜脈滴注。(2)常規護理: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定時翻身,促進排痰,保持呼吸道通暢。
1.2.2 研究組 給予腸內營養支持聯合呼喚式護理干預。(1)腸內營養:受傷后24 h插入胃管,將患者頭部抬高30°,無明顯胃潴留后給予小劑量流質飲食,48 h后給予腸內營養。將腸內營養混懸液(國藥準字H20010284)以輸入泵50 ml/h的速度緩慢輸注,起始劑量為300~500 ml/d,以250 ml/d的劑量遞增,第7天左右進行全劑量輸入。(2)呼喚式護理干預如下,姓名呼喚:護士進行護理操作時,呼喚患者姓名,并告知其護理的目的及意義,像對待清醒患者一樣,如翻身拍背時,告訴患者是為促進排痰、減少呼吸系統感染等;親情呼喚:指導患者家屬進行親情呼喚,讓患者最親密、最喜歡的親人輕喚患者昵稱,向患者講述開心的事情,鼓勵患者,告訴患者家人的支持,2次/d;音樂呼喚:播放患者受傷前喜歡的音樂,音量適中,避免聲音過大影響患者身心健康,30 min/次,4 次 /d。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入院及出院時GCS評分變化,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狀態越好;(2)比較兩組血清白蛋白、總蛋白及血紅蛋白的含量;(3)比較兩組并發癥情況;(4)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情況,采用洛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總分100分,>70分為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入院及出院時GCS評分比較 入院時,兩組GCS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出院時,兩組GCS評分均有所提高,且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兩組入院及出院時GCS評分變化(分,±s)

表1 兩組入院及出院時GCS評分變化(分,±s)
注:與入院時比較,*P<0.05;出院時,與對照組出院時比較,#P<0.05。
組別 n 入院時 出院時對照組研究組6 4 6 4 5.7 2±1.1 2 5.6 3±1.3 1 1 0.4 3±1.9 2*1 3.5 4±1.6 8*#
2.2 兩組入院及出院時血清白蛋白、總蛋白及血紅蛋白含量比較 入院時,兩組血清白蛋白、總蛋白及血紅蛋白含量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出院時,兩組血清白蛋白、總蛋白及血紅蛋白含量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白蛋白、總蛋白及血紅蛋白含量比較(g/L,±s)

表2 兩組血清白蛋白、總蛋白及血紅蛋白含量比較(g/L,±s)
注:與入院時比較,*P<0.05;出院時,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白蛋白 總蛋白 血紅蛋白對照組研究組6 4 6 4入院時出院時入院時出院時2 8.8 9±2.9 3 3 0.2 5±3.7 5*2 8.1 2±2.5 4 3 4.9 8±3.8 8*#5 3.8 7±3.3 2 5 8.8 5±4.2 3*5 3.9 4±3.7 4 6 2.8 7±4.4 1*#1 0 3.8 2±1 0.7 2 1 0 8.2 4±1 1.6 5*1 0 3.4 5±9.8 7 1 2 1.6 5±1 2.1 2*#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患者出現應激性潰瘍10例,便秘8例,上消化道出血7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6.06%(25/64);研究組患者出現應激性潰瘍8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2.50%(8/64)。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有61例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護理滿意度為95.31%(61/64);對照組有54例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護理滿意度為84.38%(54/64)。研究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病情變化快、致死率高,治療和護理是研究的重點方向。由于患者長期處于昏迷狀態,神經內分泌和免疫功能易出現障礙,導致較高的代謝狀態,且應激反應可導致體內大量蛋白質分解,從而出現代謝紊亂、營養不良等多種并發癥[2]。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無法自主進食,因此給予早期營養支持具有重要意義。臨床上關于營養支持有多種方式,一般主要給予腸外營養,但隨著經驗的積累及醫學技術的進步,腸內營養的應用逐漸廣泛。
腸內營養是通過鼻胃管、鼻腸管及胃腸造瘺等方式向患者輸入營養物質,可有效改善胃部血液循環,刺激胃黏膜分泌激素,保護胃腸黏膜結構完整,有助于胃腸功能快速恢復,進而改善患者營養狀況,降低腸外營養引起的并發癥幾率[3]。此外,常規護理只是針對疾病進行的基礎護理,而呼喚式護理是通過語言、音樂等刺激患者神經,促進患者康復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4]。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雖處于昏迷狀態中,但可感應到外界的各種刺激,中樞神經細胞有較大的可塑性,護士和家屬與患者不斷進行交流,可調動細胞的興奮性,重建神經功能網絡,刺激患者蘇醒。
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時,研究組GCS評分及血清白蛋白、總蛋白、血紅蛋白含量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呼喚式護理干預聯合腸內營養支持治療重型顱腦損傷致昏迷效果顯著,有利于疾病的轉歸和預后。綜上所述,呼喚式護理干預聯合腸內營養支持應用于重型顱腦損傷致昏迷患者可有效改善其昏迷狀態及營養狀況,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減輕家屬焦慮情緒,減少住院費用,有利于患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包改輝,許健健.住院開放性顱腦損傷患者的患病狀況調查及預后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7):1665-1667
[2]過群,高偉,張家留,等.不同營養支持方式對重型顱腦損傷病人預后的影響[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4,21(4):226-227,232
[3]董發達,郝解賀,萬大海,等.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對重度顱腦損傷患者胃腸道作用的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1,9(5):136-137
[4]周芬.呼喚式護理干預對顱腦損傷致昏迷患者的影響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1):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