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強
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告訴我們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學校教育的趣味性在于我們生活的多彩性與趣味性。生活教育是讓我們的生活與教育經歷同一個過程即社會生活的場所亦是我們教育的場所。他的學說和理論非常具有時代感和現實意義,在教學中可以滲透生活教育的思想。本設計主要研究在生物實驗教學設計中增設生活情景,指導學生健康生活。
關鍵詞:生活情景;實驗;教育
一、 教學設計中知識的“活學活用”
對于知識的“活學活用”個人的理解是在于“活”:是“生活”,而非“靈活”的意思,即是利用生活中的知識進行學習,并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例如,《模擬眼球成像的過程》是初中生物蘇科版八年級(上)第15章《生命活動的調節》中第二節內容,本節內容安排在學生掌握眼球的結構和功能之后,關于視覺的形成過程,首先通過觀察雙凸透鏡成像實驗及原理,從物理學的角度,幫助學生理解眼球的成像過程。在學生實驗以及討論活動后,課本還安排了探究形成近視原因的活動,通過活動使學生對眼的結構和功能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并能注意用眼衛生,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預防近視的形成。
如何在教學中將書本學活用活呢?記得看過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話,陶先生指出“學校社會化”,“教育生活化”,“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他還做了一個精辟的比喻“一個籠子里面囚著幾雙小鳥,養鳥者顧念鳥兒寂寞,搬一兩丫樹枝進籠,以便鳥兒跳得好玩,或者提幾雙生物來,給鳥兒作陪伴。小鳥是比較得舒服了,然而鳥籠畢竟還是鳥籠,絕不是鳥的世界?!彼膶W說和理論非常具有時代感和現實意義,我想我的教學中可將生活教育思想進行滲透。
二、 教學探究過程“生活化”的思考,歸納產生疑惑
本節內容實用性很強,與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需要將學科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思想滲透,讓他們能健康地生活,并學以致用。
對于本節知識的探究活動,我遇到了以下問題:
(一) 怎樣在實驗中增設生活情景,使實驗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更好地理解知識?
(二) 本節內容是在《人體的神經調節》之后,學生們已經儲備了反射弧等相關知識,眼睛是帶有附屬結構的感受器,視覺的形成后是怎樣形成反射???
(三) 怎樣將生活和探究實驗相結合,使課堂生動有趣?
怎樣在教學中解決這些問題是我所要思考的。
三、 教育生活化理論的實施拓展實驗“生活化”的設計
《模擬眼球成像的過程》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體驗成像的過程,以便加深對眼球成像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探究近視形成的原因,在活動的組織和安排上,探究的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圍繞近視形成的原因,理解晶狀體的凸度過大和眼球前后徑過長對視覺形成的影響,培養學生養成保護眼睛的良好生活習慣對預防近視形成有重要作用。
在《模擬探究近視的形成》實驗中,在將凸透鏡換成曲度較大的時候,按照實驗步驟,白紙板上原本清晰的物像會非常模糊,只有將白紙板向透鏡方向移動的時候,才會在白紙板上出現清晰的物像,也就是近視眼的成像是落在視網膜的前方。在生活中,近視眼患者為了能看清物體,需要佩戴近視眼鏡,于是在做這個實驗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眼鏡的作用,我在這個實驗中增加一個環節,保持白紙板的位置不變,然后問學生借眼鏡,進行疊加,疊加累計到1500~1600度左右的時候,白紙板上重新出現了清晰的物像。實驗的結果表示,實驗中運用到曲度較大的凸透鏡相當于近視程度有1500~1600度左右,當然在實驗后要跟學生講清楚,如果需要疊加眼鏡才能看到物體,說明你需要重新換眼鏡了,這樣疊加眼鏡很傷害眼睛,經常這樣會加深近視的程度。增加這樣的環節,可以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更好地理解知識。
在這堂課上,學生們的情緒是很高漲的,因為這部分探究知識就來源于他們的生活,自然也就興趣盎然。
課后我仔細研究了實驗和課程,發現可以進一步將實驗進行加工,記得陶行知所講到的生活教育與教學做到合一之總要求說道:“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傮w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睂嶒炦€可以設計得更貼近孩子的生活。
在后來的教學中,我又進行了改進,力求實驗參與度更高,所授知識對生活的指導意義更大。
(一) 增設生活情景,拓展實驗設計
在備課時我注意到眼與視覺這節內容,是安排在神經調節之后,前面講過了反射和反射弧,這節內容應該是上節內容的一個應用。但在眼與視覺的內容中,只講到了形成視覺,我認為可以將視覺的形成后反射過程表達出來,于是我設計了一段教學內容,按照反射的過程,視網膜是感受器、視神經是傳入神經,大腦皮質的視覺中樞是神經中樞,那傳出神經、效應器在哪里呢?我舉了個例子,在講臺上,我放了一個奶油蛋糕,同學們看見了有說流口水的,有說要沖上來吃的,有說阻止其他同學上來搶的,我引導學生分析,產生了這么多行為,效應器通常是肌肉和腺體,那傳出神經呢?有學生說,傳入神經就是支配這些肌肉和腺體的神經,也就是可能分布在全身各處,講到這里,我知道在下面的聽覺的形成中,學生們已經有足夠的能力自學了。
(二) 拓展知識,升華課程
下面談到保護視力,在放過一段有關近視眼的視頻后,學生們很踴躍地談到怎樣保護眼睛,從習慣、坐姿、眼保健操到休息,以及提示學生回憶初一學過的營養物質的作用,就有學生舉手說要多吃些能保護眼睛的食物,含維生素A多的食物,如多吃些胡蘿卜、橘子以及牛奶、雞蛋、動物肝臟、瘦肉等食物,以補充人體內維生素A和蛋白質。
在課程的最后我讓學生朗誦了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文字:“我,一個盲人,能夠給有視力的人一個指點——給將要充分利用視力這一天賜之物的人一個告誡:像明天就要失明那樣去利用你的眼睛。同樣的方法也可以用在其他的官能上。傾聽聲音的悅耳,小鳥的歌唱,管弦樂隊強有力的旋律,仿佛明天你將失聰。觸摸你想觸摸的每一件東西,仿佛明天你會失去觸覺。聞聞花香,津津有味地嘗每一小口食物,仿佛明天你將永遠不再有嗅覺和味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個感官,享受世界通過大自然賦予你的幾種接觸的方式揭示給你的快樂和美的方方面面。但是在所有的感官之中,我相信視覺定然是最使人快樂的?!?/p>
這段文字是對本節課主題一個很好的升華,人從外界環境接受信息,第一大信息就是來源于視覺。學生們靜靜地聽著,而我的內心卻不能平靜。
四、 課后反思 拋磚引玉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有許多收獲:
(一) 現在的學生們求知欲很強,他們對知識是無限渴望的,作為生物教師,應該從學生們的角度了解他們的需求,可以從實際出發,拓展一些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和實驗設計,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以及突破難點,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知識。
(二) 我們的教學要考慮到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教會學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用知識生活,而不是用習慣生活。教師還應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堂之外,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并學會探索科學奧秘的方法。
(三) “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教育與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教育以生活為前提,教育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教育。生物科學教育可以將此理論得到很好的發揮運用。
生活教育第一特點是生活的。生命科學教育是關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教育,將生活教育進行學科滲透還可以有許多思考,在教學中如何有效、有趣地結合,對于教師來說是個課題,我們作為教學的引領者,是要教會學生能夠通過學習,以后能夠健康地生活。在知識的傳授上,如關于環保、免疫等等,我們不光要教會學生知識,還要鼓勵學生去勇于探索自然和生命的奧秘,為人類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