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威+曲文
摘 要:隨著社會對能源需求的不斷增加,對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新能源汽車已經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將迎來嶄新的春天。本文從國家的政策支持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哈爾濱華德學院對新能源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進行了闡述,為新能源汽車專業的教學提供思路。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產業現狀;政策;人才需求;教學嘗試
在全國兩會上,承擔著綠色環保使命的新能源汽車繼續成為熱議的話題之一。“十三五”期間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依然被寄予厚望。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由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落實國務院關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的決策部署,加快培育和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是汽車企事業單位和相關領域高校共同的使命和責任。
一、 華德學院汽車專業發展基本情況
哈爾濱華德學院1992年建校,是以工科為主體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強省建設規劃》“111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黑龍江省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現有在校生近萬人。華德學院1997年開始設立汽車類專業并開始招生,經過十五年的建設與發展,現在擁有車輛工程、交通運輸、汽車服務工程3個本科專業和汽車運用技術1個專科專業,41間實驗室,四個實驗教學中心,在校汽車類專業學生1296人,汽車專業教師緊跟行業需求,形成了雙師型的教學團隊。其中交通運輸是黑龍江省重點專業,《汽車構造》課程黑龍江省精品課程,教師編寫的高等教育出版社《汽車構造》教材是國家級精品教材等,豐富的教學資源,良好的教學模式,培養的學生得到企業和社會的廣泛認可。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方向學生的培養,取得了可喜成績。
二、 華德學院新能源車輛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教學本質服務社會,適應社會發展應用型教育在汽車發展中發揮的作用。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探索和分析出培養新能源汽車人才路線,就成為了華德學院近幾年來的重要課題,并不斷地進行著探索與實踐。2013年華德學院從車輛工程專業中建立了新能源汽車方向并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突出新能源領域汽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經過幾年的建設已經形成以車輛工程專業為基礎,利用學校電類專業和控制類專業實驗和教學資源,依托校企合作培養訂單培養的與人模式取得顯著的效果。
1. 形成專家級科研團隊和教學研究隊伍
2012年,我校機電與交通工程研究所,開始對新能源技術以及新能源汽車人才的培養展開研究,并且與吉利、蘇州奧杰等汽車生產設計企業以及哈工大電動車研究所等相關科研院所成員組成了新能源的專家團隊,對新能源汽車專業的開展進行研究,形成了新能源方向人才的培養方案,確定了應用新能源汽車電子模塊于車輛工程專業進行部分課程置換的培養方案的建設目標:構建以汽車電子技術為核心,輻射新能源汽車(混合動力汽車、電動汽車)低碳環保領域的、“3+1”的培養體系,實現了學校、企業、研究所協同育人,專家指導的格局。
2. 與企業和科研院所合作形成人才培養平臺
人才的培養目標是滿足社會行業需求,培養應用型人才離不開企業的參與。我校重視專業與企業的聯合培養,在新能源領域先后與哈工大電動車研究所、吉利汽車集團、臺達集團、天津力神電池、山東微能集團、蘇州奧杰汽車設計有限公司等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涵蓋包括與電動汽車發展密切相關的汽車電池、電控、電機、裝備制造等企事業單位,實現新能源發展行業信息可以實時與高校人才培養信息共享。通過合作開展進一步深化和擴大校企間人才培養的合作內涵和合作范疇,以利于促進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同時強化“雙師型”教師的實踐鍛煉,從而促進人才培養機制的完善,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率。
3. 建設一支門類齊全技術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新能源汽車涉及多個學科領域,我校依托現有的汽車類資源和電子控制類教師資源與企業專家形成了良好互補的教學團隊,構建了電動車技術模塊
“雙師型”教師隊伍。同時在近三年中,我們派優秀教師到吉利汽車、臺達集團及相關電動汽車及設備生產研發機構學習,提高教師隊伍的實踐工程能力。同時通過校企合作平臺聘任優秀的企業人員到我校任教或指導學生的畢業設計環節,如我校聘請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動車研究所、吉利集團研發人員及相關電池研發技術人員組成教師團隊。
4. 營造好一個有利于新能源汽車人才成長的環境
華德學院依托原有汽車專業,植入電機、控制等相關新能源的課程和實驗,建立新能源人才培養體系,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引進新技術、新方法,校企聯合培養的模式,為人才培養提供環境和成長土壤。
同時華德學院的汽車類、控制類、電機類、材料類的優質教學資源為新能源汽車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持,學院在十三五期間將在校內建立新能源汽車的充電裝置和相關實驗室,為培養新能源人才提供符合需求的新能源汽車實踐研究環境。
三、 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形成新的人才培養體系
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離不開行業的需求,經過市場調研,目前亟須培養既了解新能源汽車構造、動力系統集成與控制、燃料電池發動機及其輔助系統、電機與驅動器、DC/DC變換器、動力蓄電池及管理系統、高效變速傳動、氫氣管理、高電壓安全、氫氣安全、汽車總線網絡,以及隨著云計算及IT網絡的發展應用,這些都是新能源領域急缺的應用型人才。
因此,哈爾濱華德學院車輛工程專業結合傳統車輛工程品牌特色專業優勢,加以新能源汽車知識模塊的補充,形成以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為導向,結合企業人才需求狀況,不斷改進教學模式,調整優化課程內容,圍繞汽車產業重大技術和亟須緊缺人才需求,制訂新能源汽車方向人才培養計劃,培養獨具特色的新能源汽車人才。
新能源車輛專業課程和教學堅持“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原則。理論教學體系分為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與能力拓展課程等四個層次,并加大了選修課的比例,保證了新能源車輛專業學生能夠對現代汽車電子技術及新能源汽車知識的需求,具體實施時,實行“2+1+1”的培養模式,即2年通過教育與學科基礎課學習,1年專業課學習,1年生產實習與畢業設計(此環節在合作企業中完成),實現“大類培養、方向成才”的目的。新能源車輛方向學生畢業后,可以面向新能源汽車領域,從事新能源車輛工程領域的技術與產品開發、生產管理、汽車維護等工作。endprint
四、 實驗室基礎建設,基地建設,設備更新改造
新能源汽車系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緊跟教學改革和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的工程。實驗室建設任務是服務于教學,為教育教學服務。為培養高等應用型新能源汽車人才服務,實驗室建設應不斷地努力和提高管理水平,積極地學習和探索國內外實驗室建設和管理的經驗,大膽地引進新的技術和管理理念,建立起了具有檢測、設計、開發、維護多功能的、開放的、工廠模式的汽車實踐教學中心,并且成立學生創新實驗室,通過學生創新設計完成新能源相關系統的控制部件設計和測試工作,運用電機拖動實驗室完成對汽車電動機性能的測試和維護實驗。
目前已建立穩定合作關系的校企合作單位有中國第一汽集團解放公司、浙江吉利汽車有限公司、奧杰集團、長城汽車有限公司、哈爾濱艾瑞汽車排氣系統有限公司、山東微能集團、哈工大電動車研究所等,聯合這些基地培養學生的同時,也是我們新能源方向學生的就業基地。
五、 教學實踐成果
經過幾年的建設,現在我們培養的畢業生已經走進工作崗位,在吉利帝豪電動車生產部門,在奧杰汽車設計公司,在山東泰豐集團微能公司、比亞迪電動汽車、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動車研究所,電磁研究所等電動汽車和能源配件設計、銷售、維修服務部門都有我們的畢業生,畢業生得到了企業的認可,培養學生所學課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六、 結束語
十三五汽車工業迎來新的春天,新能源汽車專業的建設會加大力度,我校將在原有實驗設備的基礎上建立新能源汽車的充電設備實驗室,新能源新技術綜合實驗室,并與合作企業洽談購進新的新能源車輛和設備,為培養新能源汽車人才提供技術保證。
參考文獻:
[1]康凱,王軍雷,楊凱.國內外新能源汽車發展及政策導向[J].汽車工業研究,2014(08):4-10.
[2]歐陽明高.我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與對策[J].汽車工程,2006,28(4):317-321.
[3]趙韓,徐國勝,張炳力.安徽省發展新能源汽車的SWOT分析[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5(6):1-5.
[4]石舒婭.基于系統動力學的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模式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0.
[5]黃雄健,熊維平.汽車類應用型本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0(29):163.
[6]鄧紅星,李昕光,閻春利,韓銳.新能源汽車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結構設置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4(32):102-103.
作者簡介:李長威,曲文,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華德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