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高等院校課堂教學現狀不容樂觀,普遍存在教學效率低下的狀況。高校課堂教學效率的低下直接影響了高等院校培養人才的質量。教育學原理是解釋教育活動最基本規律的理論體系,基于教育原理的視角下分析低效的大學課堂有利于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基礎上,改進教學實踐提高教學質量。在課堂中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合理設置教學內容,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育原理;大學課堂;課堂效率
一、 大學課堂教學的現狀
目前大學課堂的教學現狀不容樂觀,一方面很多大學教師只注重理論研究而忽視課堂教學,教學方法簡單呆板,傳統教學形式較為嚴重。更有甚者,利用多媒體教學的便利,簡化教學過程,完全依靠多媒體,忽略了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出現了教學效果不佳的現象。另一方面,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上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在課堂教學的內容上,理論與實踐聯系的不夠緊密。現代高校的教育還多偏向于課堂的講授教學,實踐應用相對較少,這就使學生從認知上對課堂教學內容產生迷茫,進而導致學習厭煩情緒的產生,對課堂學習的怠慢。在教學評價上,考試方式設計也存在缺陷。很多學校迫于畢業率、升學率和就業率壓力,在高校中就會出現一些老師考試前提前給學生畫題,領著學生復習的現象。改善大學課堂教學的現狀,考試的導向作用和對課程的評價體系也很重要。
二、 遵循教育與人的原理在大學課堂的重要意義
教育與人的原理揭示的是教育內部關系,是教育作為一個系統的存在與受教育者、教育者和其他相關人的關系,以及教育中的人與教育系統其他要素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把大學課堂看成一個系統,進而分析其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如:教育與教師、教育與學生、教育與課程、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等。
在大學課堂的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教育身心發展之間的關系。人的發展包括三個方面,即人的身體發展、人的心理發展和人的社會發展。從學生的心理發展上來講,教育應該以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基礎,通過教育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教師應該從情感上引導學生,使學生發自內心的想好好學習認真聽課,才能為聽課建立一個良好的動因,進一步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大學生學習與發展的主動性積極性與態度決定著其學習和發展的水平。
符合人的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們應該關注著眼于更加適應學生社會發展的素養,我們一直處于全球化的進程當中,全球化加劇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在求同存異的過程中互相推動發展。與此同時,世界各地也同樣面臨著全球化的挑戰,風險與機遇并存、競爭與合作并存。近年來,信息化的普及與飛速發展,改變了固有的職業和生活方式,進而導致對人才的需求發生變化,這就需要我們從人才培養上入手,進一步培養適應未來社會工作與生活的公民。大學作為一個培養高等人才的場所,應該將大學課堂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與時代的發展相結合,這樣才能培養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使學生通過學習課程實現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 提高大學課堂效率的有效舉措
(一) 促進教師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的水平決定著教育的水平,教師是課堂知識的主要傳授者,在教學方面教師應該力求深入淺出,將教學內容落到實處。教師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聽課興趣和學習方式,進而影響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廣泛收集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意見并作出適當調整,在上課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課堂反饋,并根據上課的具體情況對課堂教學作出及時的調整。
教師在課堂準備上應該充分,認真備課,提高同學的認可度,起到作為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課下可增加答疑時間,對學生上課沒有聽懂的問題進行解答,幫助同學為下堂課的學習打好基礎,培養師生感情,促進相互了解和理解。
(二) 改革考試評價方式,注重學習過程和評價質量
目前我國高效課堂大部分都是一考定成績,考核內容大多只局限于書本的知識,或老師上課講過的重要知識點。考試評價通常能起到指揮的作用,通常考試怎么考,學生就會怎么做。陳舊的以考試為單一課堂評價機制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高校教育的長遠發展,我們應該明確考試不等于對課堂學習效果的考評。應適當加入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全面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如:在學生考核層面,可以調整大部分高校所設置的課堂表現與筆試成績3∶7的考核比例,弱化考試的筆試成績所占的份額,加強對課堂過程的考核,增加課堂提問、課后作業、出席情況和期中期末論文等多種考核。這樣有利于改變“一考定成績”的現象,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
(三) 深化大學課程改革,全面提高課程質量
課程是學校為學生設計的學習內容,課程設置決定了學生要學什么樣的知識,體現了人才培養的內容與過程。現代大學有很多課程存在著呆板陳舊跟不上時代步伐的現象,我們應該注重從社會的需求出發設計大學課程,通過課程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發展,滿足社會需求,應為學生提供“有營養”的課程,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同時我們還要注意課程設置的整體性和連貫性,不要設置同類的過多課程,而應該注意課程之間的互補性。
我們要在尊重教育學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提升課堂的前沿性和豐富性,要符合教育基本原理,提高課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并開展與之相關的課程質量評價體系,對課程做出及時的反饋與檢查。
學生、教師與課程的關系決定著教學質量,只有將三者不斷地相互融合,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才能進一步的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改善課堂效率低下的問題,使大學整體的育人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偉江等.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質量保障與評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2.
[2]柳夕浪.從“素質”到“核心素養”——關于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進一步追問[J].教育科學研究,2014,(3).
[3]周湘林,李愛民.如何面對低效的大學課堂:學生如是說[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67-74.
[4]Edward Sallis,何瑞薇譯.全面質量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吳思瑤,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師范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