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教材是英語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水平和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教材重組與整合,廣義上理解為文本重構,針對Project單元的實踐運用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本文將結合2017江蘇省Project評優課的一節優秀課例,梳理出文本重構在該板塊教學上的操作路徑。研究發現,文本重構是Project單元教學的有效策略。Project單元需整體設計,以語境為主題,以語篇為依托,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做項目,提高語言能力。
關鍵詞:教材重組;文本重構;Project;語境;語篇
教材重組與整合,其包括板塊整合和內容拓展。教材以文本為依托,因此從廣義上理解,教材重組的過程就是文本重構的過程。文本重構是基于教材和學習對象的原有知識水平把教學內容重新組合的過程,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維,以滿足不同的學生需求。文本重構在小學英語各類課型的實踐運用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Project單元作為新教材所有單元中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要求最高的單元,教學研討相對較少。
江蘇省英語教研室針對小學Project單元教學開展了線上和線下教學觀摩和研討活動。研討內容為四下Project 1 My school life。該單元重點復習my day、my school subjects和my timetable,通過動手畫地圖活動綜合介紹學校生活。板塊之間缺乏情境性和關聯性,因此文本重構很有必要。在8節同課異構中,常州市博愛教育集團姚晶晶老師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節課設計理念新穎,教學活動豐富,教學效果良好。姚老師圍繞our school life這個主題,通過Lets think、Lets talk、Lets make和Lets show這4個任務帶領學生完成handbook的制作,展示學校生活,真正實現了用英語做項目。南京師范大學張伊娜教授賽后總結:Project單元教學應整體設計,以主題為引領,以篇為依托,在學習過程中讓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學習策略同步提升。主題即語境,篇則為語篇。語篇和語境是文本重構的兩個重要因素,其最終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語用情趣,提高學習的有效性。下面將結合姚老師的課例具體說明語篇和語境在文本重構中的運用。
一、 創設語境,激發學習興趣
張伊娜教授指出:整體設計要設置真實的情境,啟發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評價。所謂真實的情境,也可理解為真實的語境,就是真實的事由,貼近學生生活。對于中年級的英語課堂,還要關注語境的生動有趣,提高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積極性。設置主線人物是創設語境的常用手法。本節課伊始,通過師生交流,引出書上的人物Peter。通過Peter的自我介紹,順其自然地引出Project主題,師生共同談論了Peters school life這個Project。之后姚老師將學生帶入真實的情境,讓學生給客人老師展示自己的學校生活。由Peters school life自然過渡到our school life,由自我介紹到小組介紹,共同討論并制作handbook,語境真實而有趣,讓學生對教學活動充滿期待。
創設語境還可以通過影像刺激、音樂渲染、游戲互動等方式。學生在觀看影像、聆聽音樂、做游戲的過程中,身臨其境。師生在此情此景中進行真實的語言交際活動,學生學得真實而主動。Project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此時,姚老師播放一段精心制作的視頻,由主人公Peter介紹A magic clock,My friend和Food 這3個Project的操作方法。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對Project有了深入了解,真可謂生動、有趣、巧妙。游戲互動也是渲染語境的重要途徑。在做項目的過程中,姚老師設計了3個游戲。游戲一:Me,too/No,No,No.小組成員介紹My day,其他小組成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回答,培養學生傾聽習慣以及評價能力。游戲二:編謎語。小組成員利用所給句型編謎語,其他小組猜地方,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游戲三:統計最喜歡的學科。這個游戲相當于調查學生表達喜歡的學科及其原因,鍛煉學生的思辨意識。在豐富多彩的游戲過程中,學生樂玩好學。
二、 滲透語篇,提高語用能力
文本再構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語篇。提高語言交際能力,離不開語篇的輸入。克拉申的輸入假說認為語言輸入要具有可理解性,習得者才能產生習得。這個觀點說明語篇設計要根據學生原有知識、經驗,語篇內容要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讓學生“跳一跳,摘個桃”。除了可理解性,輸入的語篇越有趣、越關聯,學生就越會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語篇設計可以從三方面增強趣味性:語篇內容、語篇形式、語篇教學。語篇內容是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為主,如低年級可以利用學生熟知的卡通人物、小動物等作為文本主角,高年級就可以利用男生喜歡的體育主題、女生喜歡的明星主題;語篇形式指通過英文歌、故事、謎語等設計教學活動;要實現語篇教學生動化,老師可以通過肢體語言、互動交流、文本表演等方式。
姚老師這堂課語篇意識貫穿其中,從內容、形式和教學上都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樂學的同時,語言能力也在提高。姚老師利用學生熟悉的人物Peter開始交流,并指導學生做handbook,向客人老師展示學校風采,主題聯系書本又結合實際,語篇內容真實而有趣。老師設計的教學活動形式多樣,以語篇為依托,讓學生動腦又動口。通過Peter的自我介紹讓學生了解Peter;隨后通過圖文并茂的視頻介紹3個Project;閱讀Peter的學校生活小語篇,引導學生從my day、my school、my subjects來介紹學校生活;再如在討論如何介紹學校生活時,教師通過同質分組(將全班分成粉色、綠色、黃色、藍色小組),持有相同顏色的成員討論相對應顏色的話題,反饋的形式有調查匯報、編謎語等等。學生反饋時,老師及時板書相關句型,如介紹our day時板書“We usually...at...”;通過猜謎語介紹our school時板書“We can...We can...Guess. Where is it?”;分享our subjects時板書“I like...because...”。比如還有學生介紹friends、teachers、class rules等等。雖然學生的語言比較零散,還有些語法錯誤,在老師的耐心引導下學生能說出完整的語段。制作handbook是本節課的精華所在,學生通過異質分組,持有不同顏色的學生一起制作handbook。由于時間限制,學生沒有在課堂上展示成果。相信在第二課時中,學生的語言表達會非常豐富。
綜上所述,文本重構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在小學英語Project單元的實踐運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對英語的學習離不開語段教學,語段的教學離不開文本重構,文本重構的實施更離不開一定的語境。此外,Project還應該體現做項目的教學目標。沈峰老師也提出,Project絕對不是一課時能完成的,而是分項目前,項目后。姚老師這節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設計正體現了用英語做事情,用英語做項目的目標。她認為教師應重視Project單元教學,轉變由學習項目到做項目。處理Project可以遵循4個步驟:設計(planning)、準備(preparing)、制作(producing)和展示(presenting)。這四個步驟可以分為兩課時完成。張伊娜教授則精辟地把Project單元教學概括為“項目、合作、探究”,教學要以成果為導向,圖文并茂,貼近學生生活。相信有了專家引領,有了優秀課例指導,教材重組對Project單元教學的研究將越發成熟。
作者簡介:黃燕,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薛家中心小學。endprint